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郎中」為何是尊稱醫生 >

「郎中」為何是尊稱醫生

俗話說“急驚風撞著慢郎中”,患急病遇到慢吞吞的醫生,真是急死人了。“郎中”本來是官名,始於戰國時期,秦漢沿襲,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自隋唐到清代,朝廷各部皆設郎中,分掌各司事務,為尚書、侍郎之下的高級官員,清末廢除了這個官職。為什麼稱“郎中”呢?郎中最原始的職責是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差遣,“郎”是“廊”字的古寫,指宮殿的廷廊,皇帝的侍衛人員都在這裡值班,隨時聽候調遣,“郎中”意為以皇帝為中心而分居左右,故稱“郎中”。

古代對醫生的稱呼很複雜,《周禮》將醫生分為四類: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供職於宮廷的醫生分為三等:侍醫,御醫,太醫。至於民間的行醫者,稱謂就更加五花八門了:走方醫,游醫,江湖醫,草醫,諸如此類。唐代之前沒有“醫生”這一稱謂,唐代時方才設置專門的學醫的學校,凡學醫之人都稱“醫生”,唐代的太醫署裡常備的醫生為六十人。

北方俗稱醫生為“大夫”,源於宋徽宗政和年間重訂官階時,在醫官中設置了“大夫”這一官階,相沿成俗,故稱醫生為“大夫”,是表示尊敬的意思。南方則俗稱醫生為“郎中”,南宋學者洪邁的《夷堅志》中已經出現這一稱謂。這是因為當時郎中和員外郎的官銜氾濫,富戶人家甚至可以花錢捐買,明朝更甚,朱元璋曾經下詔,嚴禁官民使用“郎中”的官名,故此南方習俗尊稱醫生為“郎中”,一直沿用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