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爵位」原來來源於飲酒的等級 >

「爵位」原來來源於飲酒的等級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貴族或者高官的封號,用以表示身份等級與權力的高低。這個稱謂最早與飲酒有關。

爵是青銅所製的古代酒器,最早出現於夏朝晚期,盛行於商周時期。爵的基本形制為深腹,圓底,三尖足,前有流(傾酒的酒槽),後有尖銳狀的尾,側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兩柱。長流和尾的造型是在使爵平衡,美觀。爵的整體造型舒展空靈,取的是雀的形狀,在古代,「爵」讀作「雀」。前面的流好像雀的長喙,後面的尾好像雀的尾巴,腹下三足好像雀的長腳。爵只能供有身份的貴族或者高官使用,平民百姓沒有資格使用。在國君的酒宴上,根據身份和職位的高低,爵的形制和組合也不一樣,等級森嚴。等級越低,爵放置的位置離國君也就越遠;等級越高,爵放置的位置離國君越近。這個放置爵的位置就叫「爵位」。由此「爵位」漸漸成為封號的稱謂。

除了爵之外,還有許多別的酒器。商代最常見的組合是一爵一觚。觚(gū)也是青銅所製,口作喇叭形,細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條稜角。還有觶(zhi),青銅所製,形體比酒尊略小,有的有蓋子。還有角,形狀像爵,上口沒有兩柱。《禮記·禮器》規定:「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關於各種酒器的容量,《儀禮》註:「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孔子認為周禮的一切規制都是盡善盡美的,周朝滅亡後,禮崩樂壞,甚至連酒器的容量都改變了。比如觚本來容納二升,但是到了春秋末年,這個標準被改變了,而且觚的腹部和足部本來應該各有四條稜角,這時也取消了,於是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感歎道:「觚不觚,觚哉!觚哉!」觚已經不像個觚了,這還是觚嗎?這還是觚嗎?痛心疾首的樣子如在眼前。

具體的爵位歷朝歷代都不太一樣,堯、舜和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是三等:公、侯、伯。周朝又恢復了五等爵。秦漢為二十等爵。再往後爵位更加繁複,花樣層出不窮,宋朝甚至出現了一年的國庫收入還不夠宗室歲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