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斤斤計較」原來是褒義詞 >

「斤斤計較」原來是褒義詞

「斤斤計較」意思是對瑣碎細小、無關緊要的事情過分計較。這裡的「斤」不是指一斤兩斤,「斤斤計較」也不是對一斤兩斤過分計較,「斤斤」是形容明察秋毫的樣子,由此可知,「斤斤計較」本來是個褒義詞,現在卻變成了貶義詞。

「斤」的本義是伐木的斧子,引申為砍削,當動詞使用。砍削的時候自然要看得分明,否則一不留神就會砍到自己的手,因此「斤斤」引申為明察之意。這個詞出自《詩經·執競》。《執競》是合祭周武王、成王和康王的詩篇,其中稱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意思是從成王和康王的時代起,擴張領土,擁有了天下四方,得益於成康的英明善察。《漢書·敘傳》中也有「平津斤斤」的記載,表揚平津侯公孫弘明察秋毫。

經過漫長的語義演變,「斤斤」跟「計較」連用到了一起,成了一個貶義的成語。「斤斤計較」有個同義詞「錙銖必較」,不過跟「斤斤」相反,這個成語中的「錙銖」倒是計量單位,「錙」是一兩的四分之一,「銖」是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因此「錙銖」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