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嗟來之食」的「嗟」原來是表示輕蔑 >

「嗟來之食」的「嗟」原來是表示輕蔑

「嗟來之食」是指含有侮辱性的施捨。人們要麼把這個成語理解成「施捨來的食物」,要麼理解成「嗟!來之食」,即「喂!來吃東西」的意思。這兩種理解都是不對的。

這個成語出自《禮記·檀弓下》,原文如下:「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這段話的意思是:齊國正當饑荒之年,有一個叫黔敖的富人心腸很好,堪稱慈善家,在路上準備了一些食物,饑民路過的時候就供給他們食物,雖然不多,但是足以果腹而不至於餓死。這一天有一個饑民路過,這個人很奇怪,拿袖子蒙著臉,甚至餓得沒有力氣穿上鞋子,拖拉著鞋子踉踉蹌蹌地走了過來。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湯,大聲對這人叫道:「喂!吃!」這個饑民抬起頭看看慈善家,回答道:「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樣的。」慈善家黔敖非常慚愧,追上去道歉,但是這人堅決不吃黔敖的食物,終於活活餓死了。

對於這件事,孔子的學生曾子評論道:「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恐怕不應該這樣吧!慈善家無禮『嗟』的時候,當然應該離去,不吃他的飯;但是當慈善家道歉的時候,還是應該回過頭來吃他的飯。」

由此可見,這個饑民跟曾子的境界完全不一樣。曾子是此一時彼一時,該饑民卻是寧死不屈,寧死不吃「嗟來之食」,終於活活餓死。曾子在這種情形下肯定不會餓死。這就是儒家的虛偽之處。

「嗟來之食」的「嗟」讀作jiē,是呼喚的聲音,在這個成語中是指輕蔑的呼喚,意同「喂」;「來」不是過來,而是語助詞,沒有實際意義;「之」也是語助詞,同樣沒有實際意義。因此,「嗟來之食」這個成語就其實際意義來說,應該寫作「嗟!食!」,即「喂!吃!」,其中輕蔑的語氣比起「喂!來吃!」重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