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哄堂大笑」原來是出自一項有趣的制度 >

「哄堂大笑」原來是出自一項有趣的制度

許多人同時發聲叫「哄」。「哄堂」出自唐代御史台一項有趣的制度。據唐人趙璘所著《因話錄》記載,御史台是監察機構,共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台的最高長官由正三品御史大夫出任台長,副長官的官銜是知雜事侍御史,也叫「雜端」。御史台有自己的廚房,吃飯時大家都集中到公堂,如果沒有公事要討論,同僚們都只是互相拱手作揖而已。如果有公事要討論,就要按照官銜的等級分主次坐好,即使每個人都舉著筷子,也不能說笑,正襟危坐。吃完飯後,由「雜端」主持,開始討論本台的公事,誰誰誰犯了什麼錯,秘書詳細記錄下來。因為都是同僚,討論過程中免不了出現一些令人發笑的事情,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笑,只有「雜端」失笑的時候,大家才能跟著一起大笑,這叫「哄堂」,這種情況下笑的人免於處罰。

「哄堂」也寫作「烘堂」。「烘堂大笑」一語則出自歐陽修所著《歸田錄》一書。歐陽修講了一個很好玩的故事:五代時,馮道、和凝二人同朝擔任宰相,有一天在中書省的官署中,和凝詢問馮道腳上新買的靴子花了多少錢,馮道抬起左腳對和凝說:「九百文。」和凝性子偏急,立刻回過頭去訓斥隨從說:「我的靴子怎麼花了一千八百文!是不是你小子貪污了!」絮絮不休嘮叨了半天。這時,馮道又抬起右腳,徐徐對和凝說道:「這只靴子也是九百文。」眾人「烘堂大笑」起來,弄得和凝非常尷尬。歐陽修評論道:「宰相如此,何以鎮服百僚。」

歐陽修在同書中還記載了他和梅聖俞、范景仁等六人詩酒唱和的場景。六人群居終日,天天都舉行賽詩會,「間以滑稽嘲謔,形於諷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絕倒,自謂一時盛事,前此未之有也」。

「烘」和「哄」是通假字,因為後人便用「哄堂大笑」取代了「烘堂大笑」,形容滿座的人聽到詼諧有趣的故事時同時大笑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