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行伍出身」為何指代當兵 >

「行伍出身」為何指代當兵

在人們的日常口語中,形容一個人是當兵的出身常常說「行伍出身」。「行伍」為什麼能指當兵呢?很多人都語焉不詳。

「伍」是一個會意字,從人,從五,本義是五人構成一個集體,五人為「伍」。古代的戶籍制度和軍隊建制都以「伍」為最小單位,五家編為一伍,因此平民的戶籍稱作「伍籍」。軍隊建制則是五名士兵編為一伍,一伍設長官一名,稱作「伍長」或「伍伯」。今天管參軍叫「入伍」,就因為「伍」是軍隊的最小單位,參軍要從這個最小的單位做起,故以「入伍」指稱參軍。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全」是動詞,保全。孫子所說的用兵之法是指少殺人,以保全對方的兵力,使敵軍投降為上策,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伍」是最小單位;百人為一「卒」,長官稱「卒長」;五百人為一「旅」,長官稱「旅長」;「軍」是最大的編制單位,春秋時期,大的諸侯國常設上、中、下三軍,人數多少不一,大致在一萬人以上。

五伍稱作「行(hang)」,也就是說一行是二十五人,故以「行伍」代表軍隊。又直排為「行」,橫排為「列」,故有「行列」一詞。賈誼《過秦論》描述陳涉「躡足行伍之間」雖然指陳涉乃軍人出身,但強調的是他處於軍隊的最低層,後來不管是士兵還是軍官一律以「行伍出身」指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