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汗青」本來是烤青竹 >

「汗青」本來是烤青竹

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其中“汗青”一詞很多人都知道是“史冊”之意,但是為什麼將史冊稱為“汗青”,相信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

還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古人最早在竹簡上刻字,竹簡由上等的青竹做成,新鮮的青竹含有許多水分,如果直接刻上字,時間長了會被蟲蛀,因此在刻字之前,先要用火把青竹內的水分烘烤出來。烘烤時,青竹像出汗一樣滲出水分,這個場景太形象了,於是人們就把這道程序稱作“汗青”,後來乾脆就把竹簡叫作“汗青”了。再後來,記錄歷史的竹簡也被叫作“汗青”,“汗青”遂成為史冊的代名詞。

這道程序也被稱為“殺青”,劉向註解道:“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汁,善折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干之。”李賢注《後漢書》:“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復不蠹,謂之殺青,亦謂汗簡。”後來“殺青”被引申為著作完成。

雖然“汗青”、“殺青”、“汗簡”都出於烘烤青竹這道程序,但是後二者卻又多了一道程序,即青竹出汗後,要用刀子刮去青竹的表皮,露出裡面的竹白,在竹白上刻字,字跡吃進竹白後不容易磨滅,“殺”即刮的意思。

在竹簡上刻字,可想而知有多麼麻煩,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共有50多萬字,這麼多字要刻到猴年馬月去啊,因此又誕生了一個詞——汗青頭白。唐朝學者劉知幾在《史通·忤時》中寫道:“每欲記一事載一言,皆擱筆相視,含毫不斷。故首白可期,而汗青無日。”描寫的就是史官們記載歷史時一事一言的艱難程度,頭髮都白了,而汗青的完成還遙遙無期。紀曉嵐在編完《四庫全書》後賦詩一首:“檢校牙籤十萬餘,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頭白休相笑,曾讀人間未見書。”可見在沒有紙張和電腦之前,書寫歷史是一項多麼繁重的體力活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