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賦閒」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

「賦閒」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把罷官閒居以及失業無事稱作「賦閒」,「閒」容易明白,可是「賦」和「閒」又是怎麼扯到一起的呢?

這個疑問的答案很簡單,說出來會讓人感覺像腦筋急轉彎:西晉文學家潘岳寫了一篇賦,名叫《閒居賦》,「賦閒」即由此而來。

人們常常用「貌比潘安」來形容男人長得俊秀。潘安本名並不叫潘安,而叫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是西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出生於河南的中牟。那麼為什麼管他叫潘安呢?原來潘岳曾侍奉中國歷史上最醜最荒淫無恥的皇后賈南風,後人認為他愧對這個「安仁」中的「仁」字,就擅自把潘安仁的「仁」字去掉,改稱他潘安了。

潘岳在《閒居賦》中總結了自己做官的經歷:八次調換崗位,一次提陞官階,兩次被撤職,一次被除名,一次沒就任,三次被外放。如今已經五十歲了,辭官歸隱洛水之濱,栽花種菜,反思自己不得志的原因。潘岳最後找到的原因是自己過於「拙」,而不懂得「巧」的道理。於是潘岳棄「拙」取「巧」,依附上了賈南風,甚至每次碰見賈南風的母親外出,潘岳就主動把車停靠在路的左邊,下車望塵而拜,為時人所不恥。金代詩人元好問曾經寫詩諷刺潘岳:「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不過,除了留下「賦閒」這個詞之外,潘岳的這篇賦還催生了蘇州拙政園的命名。《閒居賦》的序文中有一句「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拙政園即由此命名,也算潘岳為後人做的一件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