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東道主」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

「東道主」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東道主」是指迎接、招待客人的主人,這個詞來源於春秋時期一場未遂的戰爭。

《左傳·僖公三十年》詳細描述了這場戰爭。晉國和秦國圍攻鄭國,鄭國的大臣佚之狐向鄭國國君獻計,請他派遣燭之武去面見秦國國君,遊說他退兵。燭之武推辭了,鄭國國君長歎了一聲,對他道歉說沒有早早地重用您老人家,是我的錯,但是鄭國滅亡對您有什麼好處呢?於是答應了。深夜,燭之武縛了一根繩子,從城牆上墜了下去,到了秦軍的大營。

見到秦國國君後,燭之武滔滔不絕地講了一篇大道理:「秦晉兩國圍攻鄭國,眼看著鄭國馬上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秦國有好處,那您大老遠地跑這一趟也值得。可是鄭國滅亡對秦國非但沒有任何好處,還有大大的壞處。正如您知道的,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晉國在北,您滅掉鄭國之後,把鄭國變成秦國的邊邑,那麼就要越過晉國來管理這個邊邑,不僅成本高,而且不易管理。這樣一來反而就等於加強了晉國的力量,晉國的力量加強了,就等於秦國的力量削弱了,得不償失。相反,如果您不把鄭國滅掉,捨鄭以為東道主,讓鄭國成為秦國東邊道路上的主人,那麼,秦國的使臣來來往往,鄭國這個東道主還能提供食宿,何樂而不為?再說晉國國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難道您還不清楚嗎?您曾經有恩惠於他,他當時許諾把焦、瑕兩地割讓給您,可是早上剛剛渡過黃河,晚上就在那裡築城防禦。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呢?既要吞併東邊的邊界,又要擴張西邊的邊界,如果不侵略秦國,它還到哪裡去擴張土地呢?所以,滅掉鄭國是損害秦國的利益,卻有利於晉國,請您仔細掂量一下。」

這篇大道理講得秦國國君心服口服,於是和鄭國訂立盟約,「捨鄭以為東道主」,派大將幫助鄭國防守,然後退兵。晉國孤掌難鳴,也只好退兵。從此,「東道主」這個典故就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