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大手筆」原來專指朝廷詔書 >

「大手筆」原來專指朝廷詔書

「大手筆」一詞今天指傑出的文章和書畫,也指工於文辭有大成就的人和手面闊綽的人。但是最早的「大手筆」可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專指朝廷的詔令和文書等重要文章。

此詞出自《晉書·王珣傳》。王珣年僅弱冠就和謝玄一起做了大司馬桓溫的屬吏,桓溫對兩人非常看重,曾經說過:「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謝玄四十歲時一定會擁旄杖節而為大將,王珣年紀輕輕,頭髮還是青黑的時候就會封公。這兩個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王珣後來在東晉孝武帝的時候做到了尚書令的高官。有一次,王珣做了一個夢,夢見有神仙將一隻像椽子那麼大的毛筆授予他。醒來後,王珣預言道:「此當有大手筆事。」果然,沒過多久孝武帝就駕崩了,所有頌揚孝武帝的「哀冊」和評議孝武帝的生平事跡,依據謚法擬定謚號的「謚議」,全都由王珣一手起草。

南北朝時期梁、陳之間的著名詩人徐陵也是這樣一個「大手筆」,「文宣之時,國家有大手筆,必命陵草之」。可見,「大手筆」最早專指朝廷的詔令和文書,不能用來指稱別的文章。

到了唐朝,「大手筆」漸漸開始用來形容工於文辭有大成就的人。白居易在《馮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誥制》中寫道:「吾聞武德暨開元中,有顏師古、陳叔達、蘇頲稱大手筆。」北宋何薳(wěi)所著《春渚紀聞》在「作文不憚屢改」一條中寫道:「雖大手筆,不以一時筆快為定而憚於屢改也。」

到了清朝,「大手筆」開始進入人們的日常口語,形容那些手面闊綽的人。晚清著名譴責小說《負曝閒談》中就這樣使用:「金慕暾又是個大手筆,整把銀子撒出來,毫無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