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笨蛋」本來並不笨 >

「笨蛋」本來並不笨

今天的「笨蛋」一詞是個語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語,一個人被別人罵作「笨蛋」,一定會勃然大怒。在某種程度上,「笨蛋」等同於白癡,都是指智商極其低下的人。

不過在古代,稱呼一個人為「笨蛋」和智商卻毫無關係,「笨」甚至還是一種造紙的原材料呢。

《說文解字》說:「笨,竹裡也。從竹,本聲。」徐鍇進一步解釋道:「笨,竹白也。」《廣雅·釋草》解釋得更加詳細:「竹其表曰笢,其裡曰笨。」朱駿聲先生進一步解釋說:「謂中之白質者也。其白如紙,可手揭者,謂之竹孚俞。」綜合以上註釋,可見「笨」是竹子的裡層,是竹子殺去青皮後留下的部分,是一層白色的薄膜,像紙一樣又薄又白,可作造紙的原材料。東漢蔡倫造紙,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簡陋,計有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後來的人才使用「竹白」作原材料。因為史書要在用「竹白」造的紙上書寫,因此後人就把史書稱為「竹白」,即「笨」。

「笨」的這一原始語義到了魏晉時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據《晉書·羊曼傳》附《羊聃傳》記載,有四位大臣通過評比,選出了當時的「四伯」:大鴻臚江泉因能吃而被稱為「谷伯」,豫章太守史疇因「大肥」而被稱為「笨伯」,散騎郎張嶷因狡妄而被稱為「猾伯」,羊聃則因凶暴而被稱為「瑣伯」。這是比附上古時期的「四凶」。其中「大肥」即指身體肥大,行動不靈巧,這類人被稱作「笨伯」,可見此時的「笨」已經轉義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沒有和智商低下聯繫在一起。

到了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葛洪的門人向他請教天下的惡人都有哪些種類,葛洪列舉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數十種惡人的種類,其中說:「杖淺短而多謬,暗趨捨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來,笨人是指那種見識淺陋,謬誤百出,又不懂得善惡得失的人。這種人當然是愚蠢的人。直到這時,「笨」才和智商掛起鉤來。

清人李鑒堂所編《俗語考原》一書中說:「山東人謂粗魯人曰體漢,體與笨同。」「體」在古代和身體的「體」字是兩個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漢當然智力低下,可見民間俗語已經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