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班房」本來是門房 >

「班房」本來是門房

中國人口頭語中的「班房」是監獄、看守所的代稱,但是為什麼叫「班房」,其中大有來歷。

「班房」最早是衙署、府第的差役值班之所,因此才叫「班房」,相當於「門房」。明朝湯顯祖的《牡丹亭·鬧宴》:「怕進見之時,考一首《太平宴詩》⋯⋯且在這班房裡等著,打想一篇,正是有備無患。」清朝洪昇的《長生殿·賄權》:「丞相爺尚未出堂,且到班房少待。」可見「班房」和今天傳達室的功能差不多,既是休息的場所,也可以當做客人等待召喚的臨時落腳地。

《清文獻通考》關於職官條中規定:「宮直於各宮外班房侍直。」明確點明班房的值班性質。不過也正是從清朝開始,「班房」開始作為臨時關押犯人的場所。清朝乾嘉年間的著名師爺汪輝祖在他所著的《學治說贅》中提到的「班房」,已經是關押命案、訟案和盜案嫌疑人的場所。但「班房」是臨時關押的場所,因為它在法律上是沒有根據的,所以汪輝祖勸說官員要建立「管押簿」:「管押之名,律所不著,乃萬不得已而用之,隨押隨記。大概賊盜之待質者最多,審定則重者禁,輕者保,無關者省釋,立予銷除。」「律所不著」即沒有法律根據。汪輝祖還勸說官員要親自前往班房查驗,以防止賄賂的情形發生。

張集馨所著的《道鹹宦海見聞錄》記載了四川班房的規模和淒慘狀況:「卡房(四川稱班房為卡房)最為慘酷,大縣卡房恆羈禁數百人,小邑亦不下數十人及十餘人不等。甚至將戶婚、田土、錢債、佃故被證人等亦拘禁其中,每日給稀糜一甌,終年不見天日,苦楚百倍於囹圄⋯⋯前此通省瘐斃者,每年不下一二千人。」這時的「班房」已經完全失去了值班場所的功能,而成為沒有法律地位的臨時關押所,中國民間也開始把監獄和看守所稱作「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