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支吾」為何形容說話含混 >

「支吾」為何形容說話含混

以「支吾」為核心,產生了一大批詞彙:支吾,支支吾吾,吱吱唔唔,左支右吾,抵牾。這些詞現在常用的是形容說話含混,躲躲閃閃,閃爍其辭,搪塞,不敢說個利落話。怎樣形成這種語義的呢?這個過程非常有趣。

其實,「支吾」最早的原型寫作「枝梧」,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秦國攻打趙國,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前去救趙。不料宋義按兵不動,項羽氣憤之下,砍下宋義的人頭,對眾將謊稱宋義與齊國聯合,意欲謀反,楚懷王暗中命令自己殺了宋義。「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西晉學者傅瓚解釋道:「小柱為枝,斜柱為梧。」支撐屋子的小柱子叫「枝」,小柱子旁邊,與「枝」一起起輔助作用的斜柱子叫「梧」;單獨的「枝」或「梧」都不足以支撐,必須合二為一才能起到支撐作用,因此「枝梧」連用,表示支撐、支持之意,引申而為抗拒。項羽殺了宋義,諸將懾於項羽的霸氣,誰都不敢抗拒。這就是「枝梧」一詞的來歷。

《舊五代史·孟知祥傳》載:「知祥慮唐軍驟至,與遂、閬兵合,則勢不可支吾。」這裡的「支吾」是抵擋之意,是指孟知祥匯合遂州和閬州的兵馬,勢力大張,不可抵擋。

但是,「枝梧」或者「支吾」又是怎麼演變成說話含混的「支支吾吾」或者「吱吱唔唔」的呢?還是要來看「枝梧」這個原始形態。前面說過,單獨的「枝」或者「梧」都無法起支撐作用,也就是說二者都不能自主,說話含混,躲躲閃閃的樣子跟這種無法自主的形態是多麼相像啊!因此人們就把「支吾」跟吞吞吐吐說話的樣子聯想到了一起,又生發出疊字的「支支吾吾」和「吱吱唔唔」來。真是太形象了!

「左支右吾」意為左右抵拒,手忙腳亂,窮於應付,也是由此而來。李邴是宋高宗的大臣,曾為高宗指點天下大勢,其中建議「由登、萊泛海窺吳、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窺江、池,以出吾右,一處不支則大事去矣,願預講左支右吾之策」。結果高宗沒聽他的,倒是流傳下來了「左支右吾」這個成語:左邊要用「枝」,右邊要用「梧」,鬧得手忙腳亂,一處支撐不住房屋就要倒塌,狼狽之狀可以想見。

至於「抵牾」這個詞,是矛盾、牴觸之意,原本寫作「柢梧」,「柢」是木頭的根,「梧」要斜著把這個根給緊緊抵住,於是引申出牴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