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謚號」不可能生前就有 >

「謚號」不可能生前就有

「謚號」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現象,比如東漢末帝劉協的謚號是孝獻皇帝,諸葛亮的謚號是忠武侯,岳飛的謚號是武穆。《說文解字》:「謚,行之跡也。」即一生行跡的匯總評價。那麼,一個人不可能生前就有「謚號」。但是在有的古裝電視劇中,竟然可以當面稱呼劉協為獻帝,當面稱呼諸葛亮為武侯!在某些文學作品中,竟然可以當面稱呼岳飛為岳武穆!真是令人浩歎!

《白虎通義》中說:「謚者,別尊卑,彰有德也。」帝王、后妃、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去世後,朝廷根據他們平生的事跡行為和道德品質,追加含有總結評價性的稱號,就叫「謚」或「謚號」。可以這樣說,謚號是對一個人一生整體表現的綜合評定。

「謚號」始於周初,秦代棄置不用,因為秦始皇認為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漢初又得以恢復,歷代因之,至清代滅亡而止。

專門用來評定謚號的法令稱「謚法」,據說最早的謚法出自周公之手,《逸周書》中有《謚法解》一章,詳細規定了謚法的基本原則。古人對謚法非常重視,唐人王彥威曾說:「古之聖王立謚法之意,所以彰善惡,垂勸戒,使一字之褒,寵逾紱冕之錫,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刑。」紱(fu)冕,系佩玉或官印的絲帶和大夫以上的禮冠,引申指官服。這與古人重視身後名的觀念一脈相承,同時也是維繫封建禮法的一項重要內容。

謚號分為官謚和私謚兩種。帝王的謚號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一般文人學士或其他人士的謚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歷史上最長的謚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竟然達到了二十七個字之多!歷代皇后中謚號最長的就是著名的慈禧太后: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也達到了二十五個字!

從內容上來說,謚號分為上、中、下三謚。上謚又稱美謚,顧名思義,當然是美好的謚號,比如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美好的字眼,努爾哈赤和慈禧太后的謚號簡直就是溢美之辭;中謚又稱平謚,持平的謚號,比如懷、悼、哀、閔、殤,含有同情的意味在內,多用於末代帝王或者病夭的帝王;下謚又稱惡謚,顧名思義,當然是對死者的惡評,比如商朝末帝謚號為「紂」,殘忍捐義曰紂,隋代皇帝楊廣謚號為「煬」,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