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尸位素餐」的「屍」不是指屍體 >

「尸位素餐」的「屍」不是指屍體

「尸位素餐」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空佔著職位,空食著俸祿,卻什麼事也不做。很多人都把「屍位」理解成屍體所佔的位置,這是錯誤的。在古代,「屍」是非常重要的祭祀禮儀。

《說文解字》:「屍,陳也,像臥之形。」這個「屍」的本義可絕對不是屍體,而是「陳也」。什麼叫「陳」?段玉裁解釋道:「祭祀之屍本象神而陳之。」原來,「屍」的本義是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禮記·曾子問》載,曾子曾經詢問孔子:「祭必有屍乎?」孔子回答道:「祭成喪者必有屍,屍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取於同姓可也。」古人認為祭祀的目的在於和祖先的靈魂感通,用孫子來代表死去的先祖受祭,可以凝聚先祖之氣,這種祭祀稱作「屍祭」。

顏師古解釋說:「屍位者,不舉其事,但主其位而已。」代表先祖受祭的孝孫,在祭祀時僅僅是先祖的替身,是先祖靈魂的附體,自己什麼事也不用做,只需要坐在神位上,「但主其位而已」。如果把「屍位」理解成屍體所佔的位置,人死不能復活,怎麼還能空佔著職位呢?

「屍位」一詞出自《尚書·五子之歌》:「太康屍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鹹貳。」夏朝君主太康空佔著國君的位置,卻只知道享樂,於是百姓都背叛了他。

「素餐」一詞出自《詩經·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是空的意思。清人陳奐在《毛詩傳疏》中解釋得最為明白:「今俗以徒食為白餐。餐,猶食也。趙岐注《孟子·盡心篇》云:『無功而食,謂之素餐。』」有人把「素餐」誤解為素食,這也是錯誤的,正確的解釋是「無功而食」,即顏師古所說:「素餐者,德不稱官,空當食祿。」

漢代人將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用來比喻居位食祿而不盡職。比如《漢書·朱雲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