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電光石火」的「石火」乃是取火之法 >

「電光石火」的「石火」乃是取火之法

「電光石火」這個成語比喻稍縱即逝。「電光」即閃電之光,閃電之光一閃即逝,因此可以用來比喻時間短暫,一剎那而已。但什麼是「石火」?如果沒有詳細的瞭解,很容易將「電光石火」誤讀成「電光火石」,事實上日常生活中也確有人這樣讀。

「石火」當然是敲擊石頭迸發出來的火花,那麼為什麼非要用敲擊石頭所迸發出來的火花來比喻時間短暫呢?原來,「石火」乃是古人取火方法之一種,與古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才拿來作比。

在西洋火柴於清末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一直採用獨特的取火之法,共分為三種,一為木燧,一為金燧,一為石火。

《禮記·內則》:「右佩箴、管、線……木燧。」古人隨身攜帶著木燧。所謂木燧,即鑽木取火,不過古時所鑽之木,要隨著四季的變更而換用不同的木材,這叫「改火」或「改木」。東漢學者馬融在註解《論語·陽貨》「鑽燧改火」時說:「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木,故曰改火也。」

為什麼要「改火」呢?《周禮》中有司爟(guan)一職,「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唐代學者賈公彥註解道:「火雖是一,四時以木為變,所以禳去時氣之疾也。」禳(rang),去除。之所以換用不同的木材,是為了去除時疾,比如春天用榆木和柳木,夏天再用就會有毒,因此要換用適合夏日所用的棗木和杏木。

《禮記·內則》:「左佩紛帨、刀礪……金燧。」金燧因為從太陽取火,故又稱「陽燧」。唐人蘇鶚所著《蘇氏演義》中記載了取火之法:「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影倒,向日則火生,以艾承之,則得火也。」「艾」是艾蒿製成的艾絨,遇火即燃。

第三種就是「石火」,敲石取火,魏晉時始用,唐時盛行。柳宗元有詩:「夜發敲石火,山林如晝明。」李賀有詩:「沙頭敲石火,燒竹照漁船。」白居易有詩:「小盞吹醅嘗冷酒,深爐敲火炙新茶。」「石火」取火之法一直延續到清末,火鐮、火石、火絨等裝備至為繁瑣。

「電光石火」因其稍縱即逝的特性,也被佛教拿來作譬喻。《五燈會元》記漳州保福院從展禪師禪語:「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構得構不得,未免喪身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