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 > 第九講 學生作文中的說理 >

第九講 學生作文中的說理

美國的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低年級,寫作一直是重要的課程,他們學習寫作的是何種作文呢?他們的作文並不只是人們一般印象中的寫作:詩歌、故事、遊記、書信等等,而且更是一種特定樣式的叫作essay的作文。許多從中國剛到美國上大學的學生在寫作上碰到不少困難,原因之一是他們在國內習慣的寫作與美國學校要求的作文之間是脫節的。在寫作技巧和形式規範上依樣畫葫蘆,學會美國的那種作文是不難的,但能不能領會這種文章背後的人文教育理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國內教育界近來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對準備留學的人員的英語補習中也有了一些相應的寫作輔導。學生學習的essay是一種雖短小但結構相對完整的寫作形式,可以用來描述、敘述、比較,也可以用來分析和論述,可以稱之為「短文」,更確切地可以稱之為「格式化隨筆」或「應用隨筆」。「隨筆」是指它的由來(詳見第十講),「格式化」是指它的章法結構要求,「應用」是指它的用途(如描寫、比較和對比、原因與後果、辯論等等)。作為格式化隨筆的作文是一種並不隨便的隨筆。

作文從「描紅」開始

小學生開始學寫應用性質的格式化隨筆有點像中國兒童用「描紅」來學寫毛筆字。「描紅」的目的當然不是用墨把紅顏色的漢字塗黑,而是通過一筆一畫的模仿來把握漢字的結構,哪怕有的地方沒有描到,也無須將整個字全都著上黑色。學寫格式化隨筆的道理是一樣的。教本和老師會告訴學生描寫文或辯論文有哪些基本的結構部分,如何開頭、結尾、過渡、連貫、統一等等。但學生寫的時候,重要的是通過對格式的把握,使思維變得清晰、邏輯、有序、有條理。作文一般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了,不同年級作文的具體要求是不同的。

美國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習短文寫作(在這之前學習寫段落),以McGrawHill出版的英文教材為例,四年級的語文分為六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兩個部分組成:文法和寫作。六個單元要求學習六種寫作樣式,分別是個人敘述、比較、說理、解釋、故事、說明。這些都是向別人說明自己的看法並共同分享的寫作樣式,兒童可以用這些樣式說自己想說的話,不必模仿大人說話的樣子。例如,這是一篇個人敘述:

米斯提和我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貓米斯提生小貓的那一天。貓喜歡在暖和、僻靜的地方生小貓。所以我和爸爸就用一個大籃子和舊的小毯子做了一個窩。後來,我們就去做別的事了。

我們回來的時候,發現米斯提不見了!我很擔心,在屋子裡到處找米斯提。她正從屋後的樹叢裡走出來。她嘴裡叼著一隻剛生下來的小貓!她剛在屋外生下了小貓。

我後來想這件事,不再覺得太奇怪了。米斯提一直都是很獨立的。

小作者敘述這件事,用了100多個英文單詞,共有3個小段,很率真地說了一件動物不喜歡人類替它越俎代庖做窩的事情。這篇作文的基本格式要求就是作文要有一個中心意思 (theme),所有描寫的細節都要與這個中心意思相關〔稱之為「統一」(unity)〕,敘述要先後有序〔稱之為「連貫」(coherence)〕,然後要有一個「總結」(不能有頭無尾)。

說理也是四年級作文的一種樣式,它的目的是說服別人去做一件事。作文要求「清楚地陳述自己的看法、提出理由、邏輯地組織理由,最強的理由最後說」。有一個叫大衛·劉的孩子寫了這樣一篇作文:

必讀之書!

你上一次全神貫注地讀一本書是什麼時候?帕特麗夏·麥克拉克倫的《樸素又高大的莎拉》可以讓你一口氣讀完。書說的是草原上的一個人家失去了媽媽,一位婦人來到了他們家。故事會叫你又快樂又悲傷。

每個人都說這是一本好書。它還得到過紐伯瑞獎。我最要好的朋友過生日時我送了她一本。她非常喜歡!

如果你喜歡讀關於草原、家庭和動物的故事,你就一定要讀這本書。它非常真實有趣。我們這裡的圖書館有六冊這個書,你可以很容易借到。你一定不會失望的。

這篇作文也用了140多個英文單詞,共有3個小段,提出了看法(「必讀之書」),並用了三條理由來加以支持(大家都喜歡、得過獎、內容有趣)。《樸素又高大的莎拉》確實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書,1985年曾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最佳兒童書」,現已有中文譯本,取名為《海邊來的新媽媽》。

美國小學的說理文需要在課堂上作口頭陳述,當面與同學交流,因此要求「注意語調,要有表情和自信;與聽眾要有目光交流;用一些手勢來強調要點」。這些要求是為了讓學生從小知道,作文和說話都是有具體接受對象的,是與他人分享,不是自說自話。四年級的作文不在於字多字少,而在於實實在在的有話可說,並把話說得明白而有條理。有了這個訓練,以後繼續提高寫作,也就有了好的基礎。

五年級是美國小學的最高年級,把四年級和五年級的作文要求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忽然長大了。五年級的語文分為六個單元(以Harcourt Language這一教材為例),每個單元集中在一種寫作樣式,六種寫作樣式分別是個人敘述、說明、說理、比較和對比、研究報告、故事,樣式與四年級的要求差不多,但寫作要求卻顯然有相當的提高。不僅作文的字數從140字左右一下子增加到300字左右(六年級再增加到500字),而且作文的段落也從一般的3段(有的就是一大段)增加到5段,更重要的是,思考問題的全面和複雜性也有了相當的提高,他們開始有「觀點」和「看法」了。作為學習動腦筋思考並且寫下思考結果的兒童,小學五年級學生已經不再是小小孩了。以「說明」為例,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範文分別是:

怎麼去保齡球館

四年級從我們學校到保齡球館,要先下高速公路,再向右轉到康奈爾大街。見到停車牌,就左轉到米希爾大街。沿著米希爾大街往前三條橫街,就會看到第一國家銀行的牌子,這時候往左轉,開過銀行。保齡球館就在你右邊的大白房子裡。我們會在旁邊的入口處等你。這個入口處的大門上有一盞藍色的大燈。

集郵

五年級如果你想找一個有趣的愛好,它可能就在你家的郵箱裡。全世界有許多人都愛好集郵。從郵票上的圖畫,你可以瞭解到不同的國家、名人和特殊事件。開始集郵很容易。

首先,想一想你要收集哪種郵票。每年發行的新郵票有幾百種。你可以集一個國家的郵票,也可以集一個題材的郵票,例如,各種交通的郵票,或者一種交通的郵票,如船隻。

接下來,你需要幾件集郵的東西。你需要集郵本、郵票夾和能粘貼的集郵用紙。用小鉗子夾郵票就不會有損傷,用放大鏡可以看清郵票的細部。有了這些就可以集郵了。

最後,你可以這樣得到郵票。一個辦法是上郵局,看看那裡展覽的郵票。也可以找一些旅遊雜誌或上網找找哪裡有賣郵票。你可以買整袋的郵票,然後自己分類。不要忘記告訴你的朋友、鄰居和家人你在收集郵票,他們可以把信件上的郵票給你。

你知道了怎麼集郵,什麼時候開始集郵都行。集郵是有趣的愛好,它可以幫你走遍美國,也走遍世界。

五年級的作文比四年級的在內容和結構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幾乎是一個飛躍,其中的一個特點是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章法的格式意識也更明確,條理和邏輯也更清楚。從初中到高中,開始寫比較正式的格式隨筆,要求也更高一些(可參見第十一講「說理是一種公民教養」中的一篇中學生辯論文)。小學的寫作教育可以說是說理的前期教育,特別重要,因為少年時期人的思維習慣正在形成,古羅馬老師收學生,碰到前期教育不好的學生,即使肯收,也要收取雙倍的學費,因為老師不僅要教學生好的習慣,而且還要去掉他的壞習慣,而這比培養好習慣要更困難。

大學一年級的作文

大學生在學校裡也學習寫「論文」(paper),「格式化隨筆」與「論文」在結構和語言上有一些共同的要求,但也有區別。格式化隨筆側重於表達個人的意見和看法,而論文則注重於陳述客觀的事實和發現。所以有的老師會叫學生盡量在論文中避免個人化的話語方式,如在句子中避免用「我」作主語,而在格式化隨筆中則不必如此。就公共說理的教學作用而言,學習寫格式化隨筆更為基本,教學作用要超過論文。格式化隨筆更能讓作者提出自己的主張和理由,這是由於它與隨筆的淵源關係。隨筆是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一種寫作形式,這個傳統富有人文意義,幫助形成了與今天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有聯繫的寫作形式。

隨筆是一種體現主體意識的個人寫作,它無須遵守任何宗教、政治的教義和教條,寫作者可以自由地陳述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看法。它平等地對待讀者,是寫作者在「試著」(法語essayer)說服他人,坦誠、平和、真實、理性,有點像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由談」,因此成為一種交談和談論的方式。法國作家蒙田是第一個稱自己的寫作為「隨筆」的,他說自己是在嘗試著把真實的想法以合適和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他的隨筆集因此也有被翻譯成《嘗試集》的。

作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隨筆培養的是學生仔細閱讀、思考、分析和理性、邏輯說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人文教育的寫作不把寫作只當作一種私人的文字,而是文化傳播學家波茲曼所說的「書面形式的公共話語」。這也就是說,作文寫下來的文字是給別人閱讀的,作者有責任清晰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所以必須講究一些被公認為是有效的寫作規範,這些規範同時也是說理的基本規範。經過從小學高年級到中學的八年學習,大學一年級學生的格式化隨筆寫作已經可以脫開格式,比較自由了。但是,清晰可循、邏輯合理的章法結構仍然是這種寫作的基本要求。下面是我的「希臘思想討論班」(大學一年級學生人文教育必修課之一)上一位名叫艾倫的學生的作文,討論的是他閱讀荷馬史詩《奧德賽》的體會,我在翻譯時把原文的引文出處刪除掉了。

《奧德賽》中被拒絕的天堂

這學期同時閱讀了《聖經》和荷馬的《奧德賽》後,我對伊甸園和女神卡呂普索之島歐磯吉的相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甸園和歐磯吉都是天堂般的地方。但是,更令我感興趣的是,居住在這兩個地方的人物卻遭遇了不同的事變。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而奧德修斯卻自己選擇離開歐磯吉。奧德修斯的選擇令我困惑。有生以來,人們一直對我說,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然而,奧德修斯卻確實要離開一個與伊甸園相似的地方而去。奧德修斯作了這樣的決定,到底是為了什麼?

伊甸園和歐磯吉有好些相似的地方。首先是這兩個地方的風景都令人賞心悅目。《創世記》裡,上帝令「樹從地上長起」,那是一些「好看而結美味果實的樹」。有一條河「流進伊甸,灌溉花園」,然後分流成四條「小溪」。伊甸是一座花園,是一個所有植物和動物和諧相處的快樂地方。荷馬對歐磯吉的動人景致描寫得比《聖經》更細緻入微:

歐磯吉不僅美景如畫,而且芬芳襲人:
洞府的四周長滿了鬱鬱蔥蔥的各種樹木,
有楊樹、桃樹和香氣四溢的柏樹。
在樹林間,各種大羽的飛鳥築了窩巢,
有貓頭鷹、鷂鷹和黑黑的烏鴉。
洞府的巖壁上長滿了青青的翠籐,
上面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紫葡萄。
兩側有四股山泉,
吞吐著清香的泉水,
奔馳而下,流向不同的方向。
周圍平地上是柔軟細嫩的草坪,
有歐芹和紫羅蘭。這種美好的田園風光,
使初來乍到的永生的天神也備覺清爽。

伊甸園和歐磯吉的第二個相似之處是,住在那裡的人都安逸快樂,全無痛苦。亞當、夏娃和奧德修斯都不用為生活有任何勞作。亞當和夏娃雖然不可以「從分辨善惡的智慧之樹」上採食果實,但他們的食物非常充足。上帝確實把亞當放置在花園裡「令他耕作、照料」,但亞當的勞動並不累人。亞當被逐出伊甸園以後,勞動才真正成為他不得不操勞的事情,「你必須以額頭的汗水換取麵包」。亞當和夏娃都從來未受到過痛苦。待到他們偷食禁果後,上帝對夏娃說,會叫她在分娩時痛苦,而亞當則必須在大地上「披荊斬棘」。至於奧德修斯,女神卡呂普索也為他準備了充分的食物:「我會為你準備足夠使用的食物、淡水和香甜美酒」。

女神卡呂普索也告訴奧德修斯,一旦他離開歐磯吉島,等待他的便是磨難和痛苦,他總有一天也會像所有的凡人一樣死去:

卓越的奧德修斯,
不久你就能離開這神仙洞府,
回到你可愛的家鄉。在歸途中,
你會經歷無數的苦難,或許那時,
你就後悔離開了我,
拋棄了長生不死的權利。

伊甸園和歐磯吉的第三個相似之處是亞當有夏娃做伴,而奧德修斯則有女神卡呂普索作伴。上帝在創造了亞當之後,怕他孤獨,所以又先創造了動物,然後再創造了夏娃,於是亞當就有了伴。亞當和夏娃是第一對結合的人類伴侶,「合為一體」,赤裸時彼此不感覺羞恥。奧德修斯當然想念自己的妻子佩涅洛佩,但他有可愛的女神卡呂普索作伴,而且很喜歡她,也就在奧德修斯向卡呂普索說明歸意之後,他們還一起共度良宵:

這時,夕陽已經西下,夜幕已經降臨。
他們二人相伴走入洞府深處的睡房。
歡愛之後,才擁抱著睡在一起。

伊甸園和歐磯吉島最重要的相似之處是,這兩個地方都沒有死亡。上帝告訴亞當和夏娃說,如果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就會死亡,果然如此。他們在偷食蘋果後,上帝對他們說:「你們從塵土中來,也將回到塵土中去。」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他們不偷食禁果,本是長生不死的。卡呂普索對叫她給奧德修斯放行的信使赫爾墨斯說:

(奧德修斯)被颶風捲到我這裡來的時候,
是我,把他從水中拯救出來。
我給他可口的美食,細心照料他,
並勸他住在這裡,和我作伴,
這樣就能夠永遠快樂,長生不老。

總之,在伊甸園裡和在歐磯吉島上,亞當和夏娃,還有奧德修斯,他們都似乎享受著天堂樂園的快樂,享受著美景如畫的環境、安逸舒適的生活、可愛的伴侶和永恆的生命。但是,奧德修斯卻偏偏拒絕了他的天堂生活,那又是為什麼呢?

對這個問題的明顯答案是,奧德修斯愛他的妻子佩涅洛佩,想回家與她團聚,我們在《奧德賽》中第一次見到奧德修斯的時候,

他正坐在波濤洶湧、一望無際的大海邊,

思念著故鄉,思念著親人,淚珠不斷。

奧德修斯對女神卡呂普索說,佩涅洛佩在哪個方面都無法與身為女神的卡呂普索相比,他想要離開神仙世界的歐磯吉島,

(原因)並不是您在容貌、身段

和皮膚方面,不如我的妻子佩涅洛佩。

這怎麼可能呢?您是一位女神,能夠容顏長駐。

奧德修斯告訴女神卡呂普索說,他也知道回家的路途會有多麼危險,但他去意已決:

我希望自己能踏上離別多年的故土。

很有可能,我會在海上經歷諸多磨難。

但我返家的決心不會動搖,決不後悔。

以前,我就曾歷盡各種苦難。

加上這一次冒險,又有何妨?

最後,奧德修斯歷經了千難萬險,確實實踐了他的諾言。我覺得,《奧德賽》故事的高潮是奧德修斯與妻子佩涅洛佩久別重逢,兩人共同就寢的那一刻。

奧德修斯為何要離開神仙世界的歐磯吉島,還有另一個不那麼明顯的答案,那就是,他的決定符合他的性格。他精力充沛、機敏過人、有勇有謀,所以總能克服困難,排除艱險。圍攻特洛伊的木馬計就是他想出來的,而《奧德賽》就是一部他憑勇氣和智慧不斷歷險,不斷化險為夷的故事。奧德修斯是一個喜歡動手的人,他的婚床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是一張奇巧的床,是他這麼做成的:

以前,在庭院裡有一株枝葉繁茂,
樹幹極為粗壯的橄欖樹,
我蓋睡房時,將它蓋在了房內,
用光滑的大石砌起房壁,又在上面蓋好屋頂,
然後安上制合嚴密的牢固的門扇。
在房內,我砍掉了橄欖樹上多餘的繁枝長葉,
只留下樹幹,並仔細切割修整,
沿著筆直的墨線用銅斧破削,
將它做成一個漂亮的床柱,並在上面打上孔眼。
從這棵樹開始,我做好了我的睡床,
用結實的牛皮在四周束緊,
並鑲嵌上了大量珍貴的金銀和柔和的象牙,
這就是我的睡床的秘密所在。

奧德修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愛動腦子、愛動手,總是在行動中展示和實現他自己。像奧德修斯這樣的人,又怎麼能一輩子都待在歐磯吉島這樣的「天堂」裡呢?歐磯吉島確實可以像伊甸園一樣讓人安逸舒適,無憂無慮。但是,這種地方有一個問題:沒有挑戰,也沒有可以克服的困難。在這樣的地方,奧德修斯會無聊,會心靈不得安寧,甚至會瘋掉。這就是他選擇離開歐磯吉島的原由。他似乎早已經感覺到了,歐磯吉島只不過是一個懶漢的天堂,在那裡注定只能過一種永無變化、永無奮鬥的生活,而這樣的生活並不是他心目中的天堂生活。

大學生作文的要求

《〈奧德賽〉中被拒絕的天堂 》是一篇典型的大學一年級學生作文,對於大學低年級學生的寫作,無論是寫作課、人文基本課程(如希臘思想、羅馬和早期基督教思想、文藝復興與啟蒙時代、近代和20世紀思想),還是英文系或其他人文科系開設的專門課程,作文說理都有四個方面的具體標準:一、目的(內容);二、結構(組織和發展);三、語言;四、技術性細節(拼法、句法、正確引述法等等)。寫作技能並不單純是技能,因為它是與內容聯繫在一起的。

作文的內容並不是文字寫出來的任何東西,而是指言之有物的看法。艾倫在作文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生活在天堂樂園般地方的奧德修斯為什麼選擇離開那個地方?這是一個學生們可以聯繫自己生活經驗和價值的主題。幾乎所有的人都嚮往某種完美的幸福生活,允諾這種完美生活的理想、未來、主義便對世人充滿了吸引和迷惑的力量。對於這樣的烏托邦,人們常常是以不可能實現的理由來反對它,但艾倫提出的問題是,如果烏托邦能夠實現,那是一個天堂般的地方嗎?所有的人都會喜歡這樣的地方嗎,會不會還是有人要像奧德修斯一樣選擇出走?如果有的人在「幸福的地方」覺得不幸福,甚至會瘋掉,那又是為什麼?

這些問題是艾倫在同時閱讀《聖經》和《奧德賽》時所產生的想法,他不僅對閱讀有所思考,而且還把思考的結果用說理的文字表述出來,使我們可以成為他的讀者。

艾倫的作文有一個清晰可循的章法結構,這使得他的說理能夠條理有序、邏輯清楚、具有說服力。例如,艾倫說,伊甸園與歐磯吉島是很相似的地方,這是一種需要證明的「看法」(主張)。他為支持這個看法提供了四個理由。這四個理由是按其重要性而有序地一一分別陳述的——美景、無痛苦、伴侶和生命不朽。在說明這四種相似之後,艾倫作了一個簡短的總結(「總之……」)並將說理過渡到作文的第二個大的部分——奧德修斯為什麼決定離開那個天堂般的地方。

公共說理應該是一個事實和觀點(看法、主張)明確而有序的組合。艾倫對四個相似之處的每一個都提供了文本事實(直接的或間接的引文)。每一個相似之處都與主題相關,保證了文章的統一(unity),而它們的邏輯順序則使它們呈現出整體的連貫(coherence)。在作文第二部分,艾倫保持了這種明確有序的結構特徵,他為「為什麼離開」這個問題提出了兩個理由,先說的一個理由比較明顯,而後說的另一個則不那麼明顯,更有賴於作者對人物的理解和對「烏托邦令人不快樂」的思考。比起第一部分來說,這個部分的說理相對薄弱,因為第一部分不過是第二部分的準備,而第二部分才是論述的本身所在。

作為艾倫的讀者,我覺得作文的第二部分還可以更充分地討論「從烏托邦出走」的問題。在對他建議這種補充可能的時候,我的說理身份是與他平等的,我不能武斷地要求他補充第二部分,而是必須為我的建議提出理由。我希望第二部分能更充分一些,是因為我覺得可以對這個論題提出一些更多的討論。例如,奧德修斯不安分的性格使他無法適應烏托邦的生存狀態,那麼那些安分守己的人呢?奧德修斯是一個工於心計、善於偽裝的人,他對女神卡呂普索說的話,就真的可以完全信以為真嗎?

當然,我還有一些沒有與艾倫說的想法,例如,奧德修斯是被命運強迫安置到歐磯吉島上的,在島上生活從一開始就不是他的自由選擇。那些流落在政治制度的歐磯吉之島上的人們,命運又是如何左右他們的生存呢?他們當中有許多人相信自己是生活在最完美的伊甸園,也非常滿意那裡的生活,他們所感受到的又是一種什麼樣性質的幸福和好生活呢?哲學家凡維克(Robert V. Wyk)說:「一個好生活必須至少包含兩個部分,幸福以及不在尋找幸福中上當受騙。」越容易上當受騙,也就越不容易確保那是真正的幸福。這樣的想法雖然不在艾倫的作文裡,但卻是那作文在我的頭腦中引發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儘管艾倫的文章尚不能令我滿意,但仍然讓我有了思想的收穫。

這便是說理的人文價值的一種體現,在人文討論課上,學生們就共同閱讀的文本進行討論,提出的看法都不會太完整,都不過是一得之見,但卻值得與他人分享。這種閱讀是一種細讀,它要求每個學生在提出與文本有關的看法時,都要用文本來作佐證,避免印象式的泛泛而談或無根游談。學生們討論的不是各自個人的看法,而是與他們共同閱讀的文本有關的個人看法,只有這種看法才具有在他們這個閱讀群體中的公共性和可交流的意義,也才可能成為一種公共說理。這樣的說理並不需要有一個我對你錯的最終結論,它是開放的、多元的、相互補充的,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它可以不斷進行下去。對經典著作的討論就是這樣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之間傳承的。共同的閱讀和平等的討論形成了一種說理的環境和氣氛,在這樣的說理環境中,政治權力組織的那種像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朱光潛美學思想、胡風文藝思想或錢谷融人性論的批判,無論它們多麼振振有詞,都會顯出其不說理的霸道特性。

大學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概念要有規範定義,論點、論證和論據要有符合邏輯的聯繫,分析要有切實的求證和說明,提供相關的引述材料和文獻來源,等等。這些對學生們熟悉學術規範和培養專業素質都有長遠的教益作用。但是,僅僅把這些當作專業技能訓練是不夠的,它們還是人文教育和公民訓練的一部分。專門學術訓練與公民素質訓練的內容看上去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它們的指導思想卻有重要的不同。如果把這種訓練看成只是少數專家才配接受,才能夠完成的話,那麼它的指導思想是精英式的。如果把它看成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接受並能夠完成的話,那麼它的指導思想就帶有了民主的性質。精英思想並不一定是與民主背道而馳的,精英思想可以也是民主的。民主的精英思想強調的是思想和說理的質量與素質,無論一個人從事哪一種社會工作,參與哪一種文化,進行哪一種說理,他都要做得盡可能的好,只要做好了,不只是學術研究,任何工作都有人格培養和道德訓練的作用。有質量的民主需要有素質的公民,因此離不開公民教育和公民自治的教育,而說理教育正是公民教育和公民自治教育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