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 第五章 兵勢第五 >

第五章 兵勢第五

組織架構與指揮系統,是永遠的課題

兵法講這個,就沒人愛聽了。但能不能打贏,主要秘密都在大家不愛聽的、打瞌睡的部分,不在人人都興奮的那部分。

原文

勢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華杉詳解

「勢」,就是創造「勢所必然」。我只要造成那勢,就必然得到那結果。曹操註解說:「用兵任勢也。」要用兵,就靠勢。

形和勢的關係是什麼呢?前面說了,做事先看形,做起來就靠勢。

「形」是實力,是戰略。勢呢,也不能簡單地說是戰術,或者說是執行。經常被引用的荀悅的話:「夫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也;勢者,言其臨時之宜,進退之機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術不同也。」這裡對形的議論是準確的,但是將「勢」理解為根據事態發展變化的「臨時之宜,進退之機」,這不是《孫子兵法》講的勢。孫子講的勢,更是人為地製造出一種勢態,俗話說「造勢」,就有點這個意思。

造勢,然後「任勢」,用這種製造出來的勢態去驅使團隊,甚至呼天喚地。孫子更強調通過造勢去影響人的心志,所以荀悅所講的情——其心志可否——在《孫子兵法》中其實也包含在勢裡面,不管他心志行不行,只要給他造成那個勢,他不行也得行!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就是把士兵造成置之死地之勢,他的心一橫,也就拚死作戰了,

《孫子兵法》裡講的「勢」,如果說要用現在的話來講的話,一是講戰術,二其實主要是講管理。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管很多人跟管很少的人一樣,是因為有「分數」,就是編製。「分」,就是分成班、連、團、師、軍之類,看你怎麼分。「數」,就是每個編製單位多少人。編製搞好了,組織架構搞好了,管很多人就跟管很少的人一樣,和運用自己的手臂一樣方便。

整個現代管理學,就是從軍隊管理發展起來的。這「分數」兩個字,怎麼分,多少數,那學問大了去了。你看好多公司,成天都在研究組織架構,老也研究不明白。而且業務發展變化越快,對組織架構的變革越多。

所以這《勢篇》第一句就是講管理,組織架構問題。

分數和形名,和第一篇《計篇》,「五事七計」裡的第五事——「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基本相通。曹操註解「曲制」,是「部曲、旗幟、金鼓之制」。分數就是部曲之制,後面要講的形名就是金鼓之制。

古代軍隊什麼分數呢,五人是一個最小戰鬥單位,叫一「伍」。我們說「隊伍」,說當兵叫「入伍」,就是從這兒來的。二十伍,一百人,叫卒,跟現在一個連人數差不多。五個卒,五百人,叫一旅。一個軍,是一萬二千五百人,二十五個旅。

古代軍隊編制、分數,都是五的倍數。林彪發明了「三三制」,把最小戰鬥單位,由五人,改為三人,所有編製全部是三的倍數,最小的作戰單元是戰鬥小組,每一個戰鬥小組由三人組成,一個戰鬥班由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作戰排由三個班組成,一個連由三個排組成,一個營由三個連組成,三個營組成一個團,三個團組成一個師。林彪的「三三制」不同於古代的兵法,也不同於美國的「旅」,不同於前蘇聯的「師」,是他獨創的編制。

三個人的戰鬥單位怎麼打?選擇有經驗的戰士做戰鬥小組組長,散開,以倒三角陣型衝擊,避免擠成一堆,被敵人一梭子全掃倒了。散多開呢?以聽得到組長喊聲為標準,不然就指揮不到了。

所以林彪從最小的戰鬥單位和戰術開始設計,一直設計到整個四野集團軍,這就是分數,就是「治眾如治寡」,指揮整個四野,也和指揮一個三人戰鬥小組一樣方便自如。

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

「斗眾」,就是開打了,指揮一支大軍作戰,跟指揮一個小分隊一樣,靠什麼呢?靠「形名」。曹操註解說:「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形名就是號令。「形」,顧名思義,是視覺號令,旗幟、狼煙都是「形」;「名」,是聽覺號令。名字是喊來聽的,《說文解字》裡,「名」,來自於「冥」,指晚上。晚上看不見,不知道對面來的是誰,就問:「誰呀?」對方答應出自己名字來。所以名字是用來喊的,不是寫紙上看的,是聽覺號令。部隊晚上用的口令、暗號,也屬於「名」。

號令有眼睛看的,狼煙、信號旗之類,也有耳朵聽的,衝鋒號、集結號、擊鼓前進、鳴金收兵之類都是。現在講現代軍隊要信息化,其實軍隊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是靠信息化在作戰。各國名帥都是信息專家,拿破侖就是旗語大師。日本戰國時候,武田信玄能夠稱雄,就是他規劃設計了全日本最密集最先進的「智慧的烽火台」系統,從他的甲斐國輻射出去,任何風吹草動,他放幾種不同顏色的狼煙就能傳遞信息,調動軍隊。所以武田信玄的形名,不是上陣才有,是從基礎設施建設就抓起。

組織架構與指揮系統,是組織永遠的課題,一個架構,時間長了就不適應了。公司一發展,原來的架構又不行了。所以不停地要搞組織變革,要搞跨部門協調。大到國家,如今搞改革成立這麼多「領導小組」,就是一個組織架構與指揮系統問題。省管縣喊了這麼多年,就是個「分數」問題。小到公司,是職能部門分數,還是事業部制分數?各級權限,誰指揮誰?下面的職能部門,是屬地管理,還是垂直管理?兵法講這個,就沒人愛聽了。但能不能打贏,主要的秘密都在大家不愛聽的、打瞌睡的部分,不在人人都興奮的那部分。

「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被人誤讀最多的一句話

原文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不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華杉詳解

「以正合,以奇勝」,是《孫子兵法》裡被誤讀最多的一句話。最大的誤讀,就是以奇勝的「奇」,不念qi,念jī,是個數學詞彙,奇數、偶數的奇,古人又稱為「余奇」,多餘的部分。正兵安排好了,餘下來的就是奇兵,關鍵的時候用。簡單地說,就是預備隊。

曹操註解說:「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正奇」,就是一個先後概念。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牌都打完了,留一張在手上,關鍵時候打出去。

兩軍對陣,先以正合,正兵合戰,雙方主帥在後面看著,看到關鍵的時候,投入預備隊——奇兵——決勝,這就叫出奇(jī)制勝。但是大家現在都念出奇(qi)制勝,jī就成了qi,將錯就錯了。

「以正合,以奇勝」,並不是孫子的發明,從孫子往前一千年,仗就一直這麼打。最早有一部黃帝兵法,叫《握奇文》,又稱為《握機文》,《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裡,君臣二人討論到這本書,李靖認為本是《握奇文》,因為念jī,傳來傳去,傳成《握機文》了,用「機」字也對,預備隊,也是機動部隊。

正合奇勝,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千變萬化,但是終而復始,像日月一樣;死而復生,像四季一樣,是循環的,來來回回,就那麼幾招!奇招並不多,是固定的元素,固定的套路,但用起來,就千變萬化了!

就像聲不過宮、商、角、徵、羽,而五聲的變化卻聽之不盡。用我們現在的簡譜來說,哆來咪發索拉西,七個音,就能唱出所有的歌曲。

色不過青、黃、紅、白、黑,而五色的變化卻觀之不盡。現在知道就紅黃藍三原色,就能調製出所有的色彩。

味不過酸、甜、苦、辣、鹹,而五味的變化卻嘗之不盡,全世界有那麼多菜式!

所以戰勢不過奇正,而奇正的變化卻無窮無盡。奇正互相轉化,就像圓環一樣無始無終,無窮無盡。

李筌註解說:「當敵為正,傍出為奇。」正面作戰的是正兵,斜刺裡殺出來打側翼的是奇兵。正兵奇兵往往是這麼安排,但這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兩軍對壘,正面戰場的沒動,側翼先衝擊敵人,等敵人亂了陣腳,正面大部隊再壓上去。這種情況,側翼的小部隊是正兵,正面的大部隊是奇兵。還是曹操註解的概念準確。簡單地說,正兵奇兵就是一個先出後出的概念。如果「當敵為正,傍出為奇」,那就鎖死了,沒法相互轉化了。

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

奇正之間怎麼相互轉化呢?其實很簡單,已經投入戰鬥的,是正兵;預備隊,是奇兵。預備隊投上去,就變為正兵了。正在打的部隊撤下來,又變成奇兵。

所以奇兵,就是還沒上戰場的預備隊。

有的書講「以正合,以奇勝」的戰例,喜歡講李愬(su)雪夜襲蔡州,率一支「奇兵」,大雪天直搗敵人老巢,活捉了吳元濟。人們都期待這樣的奇襲得勝,那多爽啊!但這樣的得勝,三千年就那幾回,這不是《孫子兵法》的價值觀。「以奇勝」,被人們誤讀為奇襲得勝,還是貪巧求速的心理作怪。如果要給李愬雪夜襲蔡州套一個軍事理論,不如套二戰的戰略縱深、戰略癱瘓理論,一個大縱深,繞過敵方防線,直接把敵人的中樞打癱瘓了。

《孫子兵法》有三個地方被人誤讀最多的,一是《計篇》,前面說了,「計」是計算衡量,不是奇謀巧計,不是詭道。二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人都想去知彼,不知道主要問題是不知己。三就是「以正合,以奇勝」,都想貪巧求速,奇襲得勝,實際上孫子的「以奇勝」、出奇制勝,雖然也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但這是分戰法的排兵佈陣,不是講奇襲。

仗是怎麼打的?從正兵奇兵去看,好多仗怎麼打就看懂了

原文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不敗者,奇正是也。兵法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華杉詳解

戰勢不過奇正,簡單地說,就是分戰法,就是分兵,分為正兵、奇兵,配合著打,而且正奇是動態的,隨時相互轉換的。不要把所有的兵力放在一塊兒,不要把所有的牌一下子打光。在戰前,就要分配正兵、奇兵兩隻兵力,互為掎角,相互配合。交戰的時候,也不要把所有的部隊一下子派出去,一定要留一張牌在手裡,要有預備隊。先打出去的是正兵,後打出去的是奇兵。看到勝機出現的時候,把奇兵打出去,這叫出奇制勝。

我們用以前學過的案例,再從奇正的角度學習一遍。

先講韓信破趙之戰,韓信以一萬兵力,在井陘擊破號稱二十萬的趙國軍隊。韓信出井陘口之前,趙軍謀士廣武君給主帥成安君建議分兵,說井陘道路狹窄,綿延百里,您給我三萬奇兵,先去埋伏,等韓信進了井陘,您深溝高壘不要出戰,我在後面絕了他後路,斷了他糧草,十天就餓死他,送他人頭到您帳下。

成安君不聽:「我二十萬仁義之師,怕他什麼,不用跟他搞這些詭計,等他來打!」韓信接到諜報,成安君沒有採納廣武君必勝之計,這才敢進兵。後來韓信見了廣武君,說如果用您的計策,我已經被擒了。他這是客氣話,他不會被擒。因為如果趙軍用了廣武君計策,他就不會來,他想別的招,或者等著,不打。這就是先勝後戰,不勝不戰。他有諜報知道這計策沒被採納,他才來。

韓信有沒有分兵呢,他分了。離出井陘口還有三十里,他半夜先分了兩千奇兵出去,分配了任務,如此這般。

大清早出了井陘口,他先派了一萬兵力背水列陣。趙軍望見大笑,沒見過這麼列陣的,我們一個衝鋒,不就把他們沖水裡去了麼?漢軍也認識到這一點,咱們背後是水,無路可逃,只有殊死作戰,這就是「背水一戰」成語的來歷。

兩千奇兵半夜已經派出去了,清早把一萬人的背水陣列好,韓信這才把自己的大將旗鼓儀仗列好,自己大張旗鼓,耀武揚威從井陘口出來,開始表演。

所以我們看見韓信把兵分了三支,半夜先派出去一支兩千人,背水列陣一支一萬人,自己帶了一支,史書上沒說多少人。我們看哪支是正兵,哪支是奇兵,怎麼轉換,怎麼打。

趙軍看見韓信大將旗鼓儀仗,都紅了眼,立功就在眼前,擒賊先擒王,開營出擊,韓信接戰。

所以這時韓信的兵力是一正兩奇,先出為正,後出為奇。他自己帶的那支部隊先打,是正兵。還有兩隻預備隊等著,背水列陣的是一支,奇兵;半夜派出去現在不知道躲在哪兒的是另一支,奇兵。

趙軍有沒有分正奇呢?開戰前他沒分,沒有分兵去堵井陘口,都在這大營裡。現在有沒有分呢,有!出營來作戰的是正兵,沒有出營的預備隊是奇兵。韓信的下一步,就是要把他營裡的奇兵也調出來,叫他空營。

兩軍交戰,「大戰良久」,還是趙軍人多,韓信看似支持不住了,開始敗退,而且退得比較狼狽,大將旗鼓儀仗也丟地上了——這是為了引誘趙軍來搶——自己退入水邊軍營中。然後又率水邊那一萬人殺出來,殊死作戰。

這時韓信的兵不是一正兩奇了,是一正一奇,他自己帶的部隊,和水邊的預備隊合兵一處,是正兵。半夜那兩千人是奇兵,還沒出來,在等勝機,勝機出現,再出奇,制勝。

勝機靠什麼呢,就靠韓信丟在地上的大將旗鼓儀仗,趙軍看見儀仗,兩個反應,一是已經勝了,韓信兵敗如山倒,全被咱們攆到水邊了,再一衝就都餵魚了;二是戰利品,得到韓信儀仗,是巨大的榮耀和賞賜,要去搶功勞!勝機出現,該出奇,制勝了,趙軍的奇兵——留在軍營裡的預備隊——就傾巢出動了。

這時候趙軍沒有奇兵了,手裡的牌全部打出去了。

但韓信手裡還有一張牌沒打呢!韓信等的就這一刻,他的勝機出現了,出奇制勝的時候到了,半夜派出埋伏的兩千奇兵,出發時一人帶了一面漢軍紅旗,衝擊奪了趙軍軍營,就幹一件事,把趙軍旗幟拔了,插上漢軍紅旗。

最後這一階段,韓信的正奇又是怎麼轉換的呢?那兩千奇兵,變成了正兵,打出去就是正,沒打的就是奇。正兵奪了敵營,敵人敗退,其實還沒敗,但是心裡敗了,要退,一退就真敗了。敵人敗退,守住營不能讓他退回來。

這時韓信水邊的部隊變成奇兵。敵人要來解決軍營的問題,看後面鼓噪,自己的軍營已全部插上漢軍紅旗,老窩給端了,要回師奪回軍營。韓信部隊從後面追上來。趙軍前不得入營,後無戰心,就崩潰了。韓信此戰,破趙軍二十萬,斬了成安君,生擒了趙王歇。

從此戰中我們就看到了正奇之用,韓信始終有正有奇,趙軍則有正無奇。如果趙軍營能有兩千人備著,漢軍兩千人也攻不進去。但是韓信丟盔棄甲,甚至自己的大將儀仗都丟得滿地狼藉,營裡的趙軍就以為戰鬥已經結束,再不衝出去搶戰利品,就上不了功勞簿了。

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所以說韓信是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絕如江河。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奇正相生,奇可以變正,正可以變奇,循環往復,沒有首尾,無縫轉換!

從正兵奇兵去看,好多仗怎麼打就看懂了。雖然不是吃豬肉,是看豬跑,但已經不全是外行看熱鬧,而是有點內行看門道的意思了。

用足球賽來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兵,跑位的就是奇兵

球一旦傳出去,正奇就轉換,接到球的變為正,剛才傳球的變為奇。球場就是戰場,到處都是,分分秒秒都是奇正轉換。奇正之變,不可勝窮。

原文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不敗者,奇正是也。兵法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華杉詳解

韓信破趙之戰,再分解一下戰陣中的奇正轉換過程,一共轉換了三次:開戰前佈陣是先一正兩奇,自己率正兵作戰,背水列陣一奇,兩千騎兵埋伏二奇。

第一次奇正轉換,正兵佯敗退入水邊陣地,與陣地中隊伍合兵一處,返身再戰,這是一正一奇,背水陣中部隊投入戰鬥,成為正兵。

第二次奇正轉換,敵人傾巢出動,敵營空了,兩千伏兵起,衝入敵營,奪營換旗,這時兩千騎兵變為正兵。敵人轉身想奪回軍營,不跟前面部隊作戰了,相當於韓信的大部隊在這一刻轉換為奇兵,主戰場不是他了。這次轉換是奇正互換,奇變為正,正轉為奇。

第三次奇正轉換,這時敵人退卻、驚恐、指揮也亂了,勝機出現,韓信出奇制勝,大部隊由奇兵轉換為正兵掩殺過來,獲得勝利。

所以我們看到正兵奇兵,不是一次規定好,誰是正,誰是奇,而是隨時在變,彼此相用,循環無窮。

韓信排兵佈陣,是正奇之用,戰陣中的伍長、卒長呢,也是正奇。就在戰陣中,每一個戰鬥單位,都有正有奇。從微觀上講,正奇就是戰術配合,不是一窩蜂衝上去亂打,而是有章法,有先後,有配合。所以孫子說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

正兵奇兵,並不是大部隊才用。項羽到了烏江邊,只剩二十八騎,這二十八騎,也不是一起衝殺,而是分為兩組,一正一奇,首尾相助,這是戰鬥的基本原理。

我們可以用足球賽來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跑位的就是奇。球一旦傳出去,正奇就轉換,接到球的變為正,剛才傳球的變為奇。正兵攻到邊線,對方中路出現空檔,勝機出現,傳中,禁區內的奇兵轉正兵,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出奇,制勝,射門,進了!

這球場就是戰場,到處都是,分分秒秒都是奇正轉換。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所以咱們研究戰鬥,就像研究足球賽。你別以為出奇制勝就是出了奇招就得勝。這世上沒什麼奇招,就那幾招,人人都知道,就是沒人能做到。陣型不過532、433、442,還有鐵桶陣901,輸急眼了109,輸紅眼了最後30秒0011。戰術不過攻守平衡,中路邊路,關鍵在於教練的領導管理能力、戰略思想、戰術智慧,球員的體能、技術、經驗、靈氣和訓練。不抓這個,哪有什麼奇招讓你得勝?

足球場上只有十一人,就有無數個奇正。項羽只剩二十八騎,也分一奇一正。小部隊有奇正,大部隊也有奇正,哪怕你有一百萬軍隊,不分奇正,還是會敗。再看一個戰例——淝水之戰。

前秦苻堅率八十萬大軍伐晉,在淝水邊列陣。謝玄只有八萬兵。他派使者跟苻堅說,你把軍陣列在河邊,我渡不了河,咱倆沒法交戰。你稍微退一退,讓出點地方來,讓我渡河,和你一決勝負。

苻堅同意了,指揮軍隊退後,後面的部隊不知道怎麼回事要退軍,以為前面戰敗,一退就亂了。謝玄渡過河來,摧枯拉朽,大破秦軍。

苻堅錯在哪?

人人都說他愚不可及,人家喊你退,你就退?

苻堅當然不會那麼傻,他有他的算盤,他和苻融商量了,假意同意謝玄,退一退,讓他渡河,但不是等他都渡過來。等他渡了一半,鐵騎掩殺過去,就把他們都消滅在河裡了,晉軍根本沒機會上岸。

「兵半渡可擊」,這是教科書式的戰法,沒問題的。

問題在哪裡呢?在於沒有分兵,沒有分奇正。退可以,側翼應該留一支奇兵。如果正面有什麼問題,或者謝玄居然上了岸,殺過來了,側翼給他攔腰一擊,他還是佔不到便宜。

苻堅太大意了,實在沒把謝玄當回事。他想就稍微退退,趕緊讓他來,渡一半把他們都按死在河裡得了,就沒作奇兵安排。

但是謝玄有奇兵,就是朱序。

朱序本是東晉將領,之前和前秦作戰,兵敗被俘,投降了苻堅,苻堅用他為將。這是苻堅覆亡的根本原因。他的性格,是用人不疑,疑人也用。手下帶兵的,一半是朱序這樣心懷異志的人。

淝水之戰前,苻堅派朱序去勸降謝石。朱序得了機會,見了謝石,跟謝石說,秦軍雖然號稱八十萬,但還未集結完畢,如果盡快作戰,擊潰秦軍前鋒部隊,是有機會打敗苻堅的。謝石、謝玄得了朱序情報,這才趕緊安排速戰。

苻堅揮旗指揮軍隊退卻,後面的部隊不知道怎麼回事,謝玄的奇兵——朱序——就起作用了。朱序大聲驚呼:「秦軍敗矣!秦軍敗矣!」這時候根本還沒接戰。秦軍看前面在退,聽後面在喊,心驚膽戰,狂奔亂逃。晉軍就渡河過來了。苻融縱馬去喝止逃兵,運氣不好,馬失前蹄,摔下來了,被晉軍所殺,秦軍就真崩潰了。

這就是正奇之變。

這一段裡,還有一句話,「兵法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以石擊卵的虛實之道,因為《勢篇》之後,專門有一篇《虛實》,就留到下一篇再講了。

把動作搞簡單了再動手,動手就那一下子

原文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guō)弩,節如發機。

華杉詳解

湍急之水能將巨石沖走,是借助水勢;鷹隼迅飛猛撲,以至能將鳥雀捕殺,這乃是靠掌握發動的時機和距離。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他的兵勢是迅猛的,他的行動節奏是短促的。險峻的兵勢就像張滿的弓弩,短促的節奏就像猝發弩機。

這裡的關鍵是「其勢險,其節短」。勢險和節短,關鍵把握節短。「短」,就是近,距離近、時間短。「勢險」,是積累的勢能最大,力量最大,「節短」,是釋放能量的距離最短、時間最短,那就能準確命中而且有最大殺傷力。李筌注得最本質:「矢不疾,則不遠;矢不近,則不中。」如果你射箭的力量不夠大,箭速不夠快,你就射不遠。但是,如果你離目標不夠近,你就射不中!

善射者不靠百步穿楊!

從小聽的都是百步穿楊的故事,兵法則告訴你不要指望百步穿楊,要十步之外射簸箕,那樣才能射中、射穿。就像獵豹媽媽教小獵豹獵羚羊,不能在百步之外發動追擊,要悄悄地摸到五步之內,然後從草叢中一躍而起,最重要的是一躍就撲倒它。一下沒撲到,它一跑,就不一定追得上了。

我們再回到孫子說的:「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勝於易勝者也。」善戰者都沒有智慧的名氣,沒有赫赫戰功,因為他打的仗都容易打。所以真正的善射者,也沒有百步穿楊的美名,因為他都摸到獵物眼皮底下再射,不懂的人就認為「不算本事」。比如經常有人說:「史玉柱一年打三個億廣告賣腦白金,那算什麼本事啊?我如果有三個億廣告,我比他幹得還好!」他沒問人家那三個億是怎麼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給你三個億,你真的會幹嗎?

勢險和節短,是我們設計任何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則,就是前期準備、策劃很充分,最後動手事很少很簡單很有效。最怕說一個年度方案,說了兩小時還沒說完,先這樣,然後再那樣,這邊如何如何,那邊如何互動配合,整個一巨大的交響樂,少了一個樂手都不行。最後這事肯定弄不好。

我們要把一張弓,拉得滿滿的,摸到獵物眼皮底下,射出致命一擊。

戰,要一戰而定;擊,要一發而中。所有的工夫,都在研究這一擊,蓄積這一擊的能量,打磨這一擊的箭頭,選擇這一擊的時間地點,而不是亂箭齊發。因為準備好的,其勢險、其節短的一擊,能保證必中,而且只需要射一箭。而亂箭齊發,不僅射不中,一大堆人,每一支箭,都要花錢花精力。

這就是《孫子兵法》的一貫思想。

勇還是怯,不是人的問題,是勢的問題

原文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華杉詳解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紛紛紜紜,看似混戰卻有條不紊。渾渾沌沌,陣容圓整無懈可擊。

曹操註解說:「旌旗亂也,示敵若亂,以金鼓齊之。車騎轉而形圓者,出入有道,齊整也。」

這一段都是講「動敵」,讓敵人感覺我很混亂,很弱小,很膽怯,實際上我很齊整,很強大,很勇敢。

「紛紛」,是旌旗翻轉的樣子;「紜紜」,是士卒之貌。「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意思說旌旗翻轉,一合一離,士卒進退,或往或來,看上去亂糟糟一片,而實際上法令嚴明,職責清晰,各有分數,擾而不亂。

曹操說:「示敵若亂,金鼓齊之。」則更有一層意思。就是讓敵人遠遠地看見我們旌旗雜亂,實際上我們輕悄悄地有金鼓之聲來指揮,對方聽不見。

王皙註解說:「將欲內明而外暗,內治而外混,所以示敵之輕己者也。」總之是為了欺騙敵人。

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這是講陣法。

杜佑註解說,「渾渾」,是「車輪轉行」;「沌沌」,是「步驟奔馳」。「其行陣縱橫,圓而不方,指趨各有所應」。

怎麼形圓而不可敗呢?杜牧引用了《握奇文》的解釋,就是我們前面說到的黃帝兵法:「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先出遊軍定兩端。」

這叫「陣數有九,中心有零,大將握之不動,以制四面八陳」。軍隊一共分九個部分,四部正兵,開仗時先出擊的;四部奇兵,預備隊,看戰勢發展變化,關鍵時投入戰鬥制勝的。還有個零頭,叫握兵,握在主帥手裡的,不動。

《孫子兵法》後面有一句,叫「不動如山」,這主帥不能動,主帥一動,往前動是勝利了,戰鬥結束了;往後動那就是全軍潰敗了。所以就算敵人殺到主帥面前,有那握兵上去抵擋,主帥是不能動的,帥旗是不能倒的,主帥一動,帥旗一倒,軍心就倒了,那就大家都逃吧。

當然該逃的時候也得逃。

「先出遊軍定兩端」,是佈陣的時候,遊軍舉著各個部隊的旗幟,先定地界,哪支部隊站哪兒,遊軍插上旗幟,定好地界,各部隊在各自旗下各就各位。四為正,四為奇,這就是傳說中的《八陣圖》,不是諸葛亮的發明,首創是黃帝和他的大將風後,又叫《風後八陣兵法圖》。《握奇文》,又叫《風後握奇文》,孫子的用兵思想,也是繼承了風後的思想,後來諸葛亮的《八陣圖》,包括唐太宗還編成大型歌舞劇《秦王破陣樂舞》,原型都是《風後八陣圖》,距今四千五百年歷史了。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曹操註解:「皆毀形匿情也。」這些都是假裝給敵人看,隱藏我軍實情的。

讓他看見亂,其實是治;讓他看見怯,其實是勇;讓他看見弱,其實是強。亂生於治,要軍紀治理非常嚴明,才能做到表面亂糟糟,實際井井有條;怯生於勇,要有超出一般的勇敢,才能上去假裝敗退吸引敵人;弱生於強,要有超強的實力,才敢示弱讓敵人傾巢來攻。

所以,「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治還是亂,是分數問題。分數,《勢篇》第一句講過了,「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分,是分別,數,是人數,是組織架構,部曲行伍,每一部隊分別人數多少。

勇還是怯,是兵勢問題。所謂「驅市人以戰」,如果要把沒經過軍事訓練的人驅使去作戰,他怎麼能勇敢呢?那就置之死地而後生,不戰就得死,在這個形勢逼迫下,就每個人都變成亡命徒了。怎麼讓士兵勇敢,韓信就讓他們背水一戰。所以勇還是怯,不是人的問題,是勢的問題。

強弱,是一個示形的問題。劉邦派使者去看匈奴冒頓。冒頓全給他看老弱病殘,人是老弱病殘,馬也是老弱病殘。劉邦就上當了,結果三十萬大軍,在白登為冒頓包圍,差點回不來。

最後總結: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所以,善於調動敵人的人,無論向對方展示出什麼樣的軍形,敵人總是聽從;給予敵人一點小利,敵人就必然會來奪取。用小利去誘動敵人,再用強兵勁卒去對付它。

擇人任勢,任三個勢:氣勢、地勢、因勢

原文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華杉詳解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俗話說,形勢比人強,勝負之道,在於怎麼造勢,這得主帥自己研究,而不求之於下面的人。什麼事沒幹好,你不能罵下面的人不行,執行力太差,或者強力逼下面的人去幹,是你自己沒安排好。即便是人不行,也是你自己沒選對人。

所以優秀的領導者,求之於勢,不責怪下面人。能夠造好勢,選對人。

杜牧註解說:「善戰者先量度兵勢,然後量人之才,隨短長以任之,不責怪說下面人不成器。」

就是在對的地方,用對的人。地方不對,人不對,都是領導者自己不對。

戰例是曹操的「錦囊妙計」。

曹操征張魯於漢中,留張遼、李典、樂進將七千餘人守合淝。臨別前給護軍薛悌留了一個信封,說敵人來了再打開。

曹操大軍離開沒多久,孫權就率十萬人來取合淝。四位大將趕緊打開信封,裡面寫了:「如果孫權來,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要出戰。」大家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張遼懂了,他說:「丞相出征在外,如果等他來救,我們城已經破了。丞相這是叫我們乘他兵勢未合,先給他一下,折其威勢,然後可守。成敗之機,在此一舉。」

於是李典和張遼兩員猛將,乘孫權立足未穩,即刻出戰,果然大破孫權。吳軍奪氣——氣勢沒了。張、李二將再回城中守備,守軍心安氣盛,孫權挨了一棒,再重新收拾軍隊來攻城,攻了十天攻不下,自己撤退了。

孫盛評論說:「兵者,詭道也。」合淝之守,孤軍無援。如果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且彼眾我寡,他人多,必有惰性。我以亡命之師,擊他貪惰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則必固矣!所以曹操雜選武力,參以異同,事至而應,一切如他神機妙算。

李世民的大將李靖說,兵有三勢,一是氣勢,二是地勢,三是因勢。

氣勢是什麼,首先是你內心強大,然後別人也認為你強大。

李靖說:「將輕敵,士樂戰,志勵青雲,氣等飄風,謂之氣勢。」這叫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氣壯山河,就真有山河一般的力量。

我們平時在工作中、談判中,都有體會,關鍵是氣勢,氣勢就是權力,如果別人見了你,就先讓你三分,你就先賺了三分。有些明星耍大牌,明明是無理取鬧,別人也認了,這就是屈服於他(她)的氣勢。馬克・吐溫的小說《百萬英鎊》,揣著百萬英鎊的支票,就可以到處白吃白喝,也是氣勢。

氣勢不是虛的,是真的,是實力積累出來的。虛張聲勢是裝不出來的,比如那百萬英鎊的氣勢,關鍵在於那百萬英鎊的支票是真的,如果是假的,那氣勢就起不來。每一個成功人士,都能體會到自己氣勢的變化,那真不是虛的,越成功,社會越認可你,你氣勢越大,所向披靡,做事越順。

氣勢,一是實力作底,那叫有底氣,有底氣,氣勢才上得來。然後呢,就是別人得認,被你的氣勢壓倒,壓不倒,那就還得較量較量。

什麼是地勢呢,李靖說:「關山狹路,羊腸狗門,一夫守之,千人不過,謂之地勢。」天時地利人和,地勢,是佔盡地利,這是你的王牌,這張王牌抓手上了,不管他天大本事,誰也無法跟你抗衡。你如何能得到這張王牌呢?就是誰也沒看到它的價值的時候,你先佔了。那地,一直在那裡,就像那牌,一直在那裡,誰摸到是誰的,關鍵你得知道那張牌是王牌。就像諸葛亮失街亭,街亭就是王牌,就是地勢。街亭在,地勢就在。街亭沒了,地勢就沒了。地勢沒了,怎麼打也沒用,只有撤退。

第三,因勢。因勢,就是因人之勢,根據對方的勢,來因勢利導,李靖說:「因敵怠慢,勞役飢渴,前營未捨,後軍半濟,謂之因勢。」前面說到曹操的錦囊妙計,就是知道孫權來的人多,人多的,必然要利用人多的優勢。先到的,必然心態上就等著大部隊到齊了再動手,利用他這個兵勢,乘他「前營未捨」,先頭部隊軍營還沒安頓好,「後軍半濟」,後面的軍隊還沒到齊,先給他一個迎頭痛擊,他的氣勢就被打下去了,我軍的氣勢就壯了。所以因勢就是縱橫捭闔,捭闔就是開合,一開一合,調動對方,根據對方兵勢變化,隨時痛擊。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任勢」,曹操註解說,就是「任自然勢」,順其自然,你要先設計好「自然」,把對的人放到對的地方,那就一切自然而然。

你就把人當木頭石頭好了,他的性情是固定的,投之安地則安,投之危地則危,那木頭石頭自己是不會迴避的。

梅堯臣註解說:「木石,重物也,易以勢動,難以力移。」那大樹木、大石頭,你要想靠力量搬動它,你搬不動,但你如果把它放到山頂上,利用山勢,而不是蠻力,那輕輕一推,它就雷霆萬鈞地滾下去了。

軍隊呢,「三軍,至眾也,可以勢戰,不可以力使,自然之道也」。

韓信破趙之戰,把一萬人的軍隊背水列陣,面對敵軍二十萬人,人人殊死作戰,為什麼?因為韓信是任勢,不是責人。那勢,就是退後只有死路一條,只能跟敵人拚命。

淝水之戰,苻堅率百萬之眾,面對晉軍八萬人,雖退後者斬,也擋不住士兵逃跑。因為那勢,是有路可逃,人人奪路而逃,當官的來斬,沒有來斬的敵人多!

為什麼打包圍戰,通常要留一面給敵人逃跑,這也是造勢,不要給他殊死作戰的勢,讓他有逃命的勢,這樣才能在他逃跑的時候殲滅他,又不用跟他拚命,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逃跑路線上再埋伏一支奇兵,就更完美了。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勢篇》最後,孫子總結,什麼是勢,就是在一千仞那麼高的山上推下來一顆圓石,誰能抵擋!

我們中學物理學過「勢能」這個詞,就從這兒來的,勢能等於mgh,就是:勢能=質量×重力加速度×高度。

山上的圓石頭,它擁有的勢能,就等於他的重量乘以山的高度。如果那石頭從山上滾下來,勢能轉化為動能,動能是多少呢?等於1/2mv2,就是動能=1/2質量×速度的平方。

山有多高,石頭有多重,速度就有多快,誰能抵擋!

杜牧註解說:「轉石於千仞之山,不可遏止者,在山不在石也;戰人有百勝之勇,強弱一貫者,在勢不在人也。」石頭滾下來有多大力量,不在於石頭有多重,主要在於山有多高,士兵是勇是怯,不在於他的性格,主要在於你把他置於什麼形勢。

王皙註解說,石頭自己不會轉,因為山勢才不可遏止。戰鬥也不能強求妄勝,因為兵勢也不是你強求得來的。

所以善戰者,任勢不任人,任勢而後擇人,把對的人放到對的地方,才是領導力所在。

附錄:《兵勢篇》全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