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 第四章 軍形第四 >

第四章 軍形第四

贏了再打

原文

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華杉詳解

《孫子兵法》第四篇是《形篇》,《形篇》後面是《勢篇》,「形勢」這個詞就是從這兒來的。

什麼是「形」?曹操註解說:「軍之形也,我動彼應,兩敵相察情也。」

形,是可以觀察到的,我動彼應,我動一動,看你怎麼回應;你動一動,看我怎麼回應,相互試探,相互觀察。比如我們熟悉的「火力偵察」,就是先給你打一梭子,看你暴露出什麼「形」來。

張預註解說:「兩軍攻守之形也,隱於中,則敵不可得而知,見於外,則敵乘隙而至。」雙方軍形都盡量不讓對方刺探,一接戰,一攻一守,兩軍的軍形就相互暴露了。

所以,「形」,是在戰前。「勢」,則是在戰鬥中。

漢代荀悅有一段話講形勢,比較準確:

夫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形者,言其大體得失之數也;勢者,言其臨時之宜,進退之機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實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術不同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形」是大體得失的計算,你勝算有多大,這是算得出來的。算清楚了再做,算不清楚別做。

做事先看形,行不行。做起來就靠勢,荀悅說是「臨時之宜,進退之機」。可以這麼說,不過孫子在《勢篇》裡講得更深刻。荀悅還講了「情」,就是主將的意志力和團隊的士氣,「心志可否」,這個「情」,在《孫子兵法》裡也歸為「勢」。所以荀悅的「形」「勢」「情」三要,實際還是「形」「勢」二要。

「形」和「勢」講清楚了,戰勝的過程,就是形勝和勢勝兩個過程。《形篇》,就是講形勝的。

接下來我們開始讀《形篇》: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古代真正善於作戰的人,先規劃自己,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然後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機。不可戰勝,在於你自個兒,能否戰勝敵人,在於對方有沒有給你可勝之機。所以說,善戰者,能夠做到自己不被敵人戰勝,卻做不到敵人一定會被我戰勝。勝利可以預見,但如果條件不具備,是不可以強為。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正可以和上一章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相對應。先規劃自己,讓自己成為不可戰勝的,就是知己;然後等待敵人什麼時候可以被戰勝的時機,就是知彼。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

一句話,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別人。先管好自己,再觀察別人。敵人如果無懈可擊,我們是沒辦法取勝的。

「勝可知,而不可為」。可以判斷我們能勝。但如果沒有勝的形勢,不可強求。

不可勝,不可強求,怎麼辦呢?

首先是不辦。很多人,敗就敗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辦。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辦不到的事,就不要強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非要辦,就會輸光了老本。

不能取勝,就不要出戰。抓緊練自己。孫子的思想是先勝後戰,後面還會講。我稱之為贏了再打。沒有贏,就不要打。

很多人接受不了這一點,認為這是不作為,必須要有所作為,自己才心安。這是一種「戰略焦慮症」,忘了「作為」的代價、損失和風險。事實上不出手並非不作為,而是積累自己、等待時機。三國爭霸,諸葛亮就是不停地作為,可以說沒有任何勝算的作為,最後把自己累死了。他應該等,等待時機,鍛煉身體。一是爭取自己活得長,二是把國內治理富足強大,把兒子教育好傳承下去。但他像很多人一樣,認為不能等。不能等的結果是什麼呢?司馬懿活得最長,活過了諸葛亮,活過了曹操,甚至活過了曹丕,就沒有人能阻擋他了,結果是三國歸晉。

所以第二個策略,就是等待。

等待,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最好的選擇。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太少了。等待什麼?等待形勢變化。什麼叫形勢變化,就是形變化為形勝,勢變化為勢勝。

形勝,是在等待中積累,讓自己不可勝,越來越強。勢勝,是勝機出現,抓住機會,一戰而定。

最能等的人,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德川家康。有一個笑話,講日本戰國三大英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說三個人一起遛鳥,那鳥就是不叫。怎麼辦呢?織田信長說:「再不叫,再不叫就把它殺了,換一隻鳥。」

豐臣秀吉說:「不用殺,叫就獎,不叫就罰,總有辦法讓它叫。」

問德川家康,家康說:「什麼也不用做。等!是鳥嘛,它總要叫的。」

三人中,就德川家康能等,而且他活得最長,結果就是他成了天下之主,德川家族統治了日本三百年。

等什麼呢?一是等形勝,積累自己;二是等勢勝,等對方失誤。對方一失誤,勝機就出現了。對方不失誤,我們就沒法贏,或者戰勝的代價太大,不如再等一等划算。

所以又有了第三個策略:能不能引誘對方失誤?

這就是《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裡說的:「觀古今兵法,一言以蔽之:多方以誤。」想方設法引他失誤。前幾章講了王翦滅楚國的故事,他找秦王要了六十萬大軍,開到楚境,卻不發動攻勢,安營紮寨,每天開運動會練兵,等楚國的動作。這一等,就等了一年。楚國人憋不住了,開始頻頻調動。楚軍一動,他看到機會,一舉出動,就滅了楚國。

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長期的積累,便能活在他人想像之外

原文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華杉詳解

不可勝者,守也。

何氏註解說:沒有看見敵人的形勢虛實有可勝之理,則亦固守。

曹操的註解就三個字:「藏形也。」觀察對方的軍形,發現沒有可勝之機,那我就把自己的軍形藏起來,守起來,也不要讓對方找到破綻。

可勝者,攻也。

杜牧註解說:「敵人有可勝之形,則當出而攻之。」前面講王翦滅楚的例子,就是「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六十萬大軍開到別人家門口,看你嚴陣以待,我就等著,守著,守了一年。等楚軍一動,露出破綻,出現可勝之形,馬上出擊,一舉得勝。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孫子的思想,一貫謹慎。守則不足,知道自己力有不足,就守。要力量多大才攻呢?一定要「有餘」才攻。光力量夠了還不行,一定要有餘,要留有餘地,要多留餘地,要有壓倒性的優勢才攻。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梅堯臣註解說:「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測。」

杜牧註解說:「守者,韜聲滅跡,幽比鬼神,在於地下,不可得而見之;攻者,勢迅聲烈,疾若雷電,如來天上,不可得而備也。」

所以善守的人,如藏於九地之下,守得敵人一點都不知道。善攻的人,一攻起來,雷霆萬頃,覆天蓋地,讓人根本沒有反應的機會和還手之力。「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守,能保全自己。攻,能獲得全勝。

孫子的全勝思想,全勝的全,不光是要保全自己,也要保全城池物資,甚至還要保全敵人。

一是自己保全,不要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二是爭取把對方也保全,不要他敗退的時候把橋樑、道路、城池等基礎設施都破壞了,把糧倉物資也燒了,要把這些東西都保全,為我所用。最好,人也不要殺他們的,把他們的軍隊也保全,一看我們從天而降,沒有戰鬥意志了,放下武器投降,加入我們的軍隊,我們的隊伍就壯大了。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千萬別以為「守」是保守的,是不進取的。

守,本身就是勝的積累,而且是加速積累!

從企業經營來說,簡單的類比可以講專業化和多元化的問題,你每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都是攻,深耕在一個領域就是守。王石當初把所有的公司都賣掉,就守住一個房地產,就守出了一個萬科。

從個人來講,行行出狀元,就是專注、堅持。任何一個人只要專注一個領域,五年成為專家,十年成為權威,十五年成為世界頂尖。

在經營上,你守住一個地方,能守出一個世界頂尖來,就能活在他人想像之外!所以守,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是深深地藏於九地之下,沒人知道你水有多深,因為他們沒有在一個地方耕耘過這麼久,沒有達到過這麼深,你就能形成最高的競爭壁壘,我把它稱為競爭堡壘,別人進不來。

那什麼叫「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呢?就是你覺得他在攻擊你的時候,他根本沒攻擊你!

因為,他在九天之上,他跟你不在一個平台,不在一個層面,不在一個戰場。現在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都要拿移動互聯網門票,那門票卻不是由誰來發的,都是你自己畫的,畫成什麼樣?每個人邏輯都不一樣,各在各的天空,不是一回事,哪有什麼競爭!都是自己的事。

什麼叫競爭?競爭的本質是要你沒法跟我爭,而不是我要跟你爭。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善戰者先為己之不可勝」,也是《道德經》說的「夫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一旦你想去跟某某爭,你已經輸了。動於「九天之上」的人,根本沒覺得自己在跟誰爭,只是被他帶起的風刮倒的人,自己覺得自己的東西被他爭走了。

當你在「九地之下」的時候,你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別人比自己風光,就像當初華為不進房地產,阿里巴巴不做遊戲,專心磨煉自己的核心能力。當你厚積薄發、橫空出世,人人看你都是「動於九天之上」,別人想學你,得坐時光機器回到十年前去學,甚至回到你的幼兒園去跟你一起學起,哪裡學得來!他們看到的,都不是你成功的原因,因為你已經活在眾人的想像之外。

真的智將,他的功勞,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

原文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華杉詳解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人人都看得出來的勝,你也看出來,那不算本事。

曹操注了四個字:「當見未萌。」沒發生的,沒顯現出來的,你能洞察到,那才是本事。

我們評論一件事時,總是說:「看結果!結果最說明問題!」結果不一定能真正說明問題。因為今天的結果來自昨天的決策,換一個決策,結果是比這個好,還是差,誰也不能回去再走一遍試試,而且對結果的認識和解釋,每個人還不一樣。我們要討論的,永遠都是對未來的判斷,這一步下去,未來會怎樣,那每個人看法差距就大了。

李筌註解說:「知不出眾知,非善也。」

你能看到的,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那不算本事。要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韓信破趙之戰,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戰」。韓信拂曉帶兵出井陘口,先傳令開飯時間,說破趙之後開飯。諸將都不信,假意答應:「諾!」之後背水列陣,趙軍看見大笑。結果韓信一鼓破趙,剛好到飯點。這就是知道眾所不知的案例。

韓信知道的是什麼呢?一是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後生,讓士兵們沒有退路,拚死作戰;二是兩軍接戰後,派兩千騎兵突入敵營,把趙軍軍旗拔了,全插上漢軍旗幟,大喊趙軍敗了,讓趙軍心驚膽裂,一哄而散。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你打贏了,全天下都說精彩,那不算「善之善者也」。

按孫子的標準,韓信的背水一戰又不是「善之善者也」了,因為這事不常發生,不是有把握的事兒。比如你用一萬人擊敗了敵軍二十萬人,那必然天下聞名,全天下人都說你厲害,兩千年後史書上還寫著你的案例。你若用二十萬人吃掉了敵軍一萬人,沒人會記你一筆。但是,一萬人擊敗二十萬人是小概率事件。你這將軍怎麼帶的兵,居然讓一萬人和敵軍二十萬人遭遇呢?靠著運氣和對方是個笨蛋,居然讓你贏了。

正如韓信破趙之戰,本來他沒那麼容易取勝。他出井陘口之前,廣武君向陳余獻計說:「井陘道路狹窄,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程數百里,運糧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您撥給我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不與他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鬥,向後無法退卻,我截斷他們後路糧草,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韓信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

但是陳余不聽。韓信得到諜報,陳余不用廣武君的計策,才敢進兵。破趙之前,傳令活捉廣武君,不得殺害。廣武君抓來,韓信馬上親自為他鬆綁,尊他為師。廣武君說:「敗軍之將不敢言勇。」韓信說:「百里奚在虞國做大夫,虞國亡了。到了秦國,秦國卻因他而霸。不是說百里奚在虞國蠢,到了秦國變聰明了。而是在於主公用不用他,聽不聽他的。如果陳余用您的計策,我已經被您擒了,就是因為他不用您,我才有機會侍奉您呀!」於是韓信用廣武君之計,又降服了燕國。

從趙軍方面來說,陳余不是敗給了韓信,是敗給了自己。用廣武君的話說,他有必勝之計,但是陳余不用,在那一刻便已經敗了。只要讓韓信出了井陘,那誰也擋不住。至於什麼時候開飯,聽故事的喜歡這樣的精彩細節,「天下曰善」,事實上什麼時候開飯無所謂。

我們要特別警惕那種「戰勝而天下曰善」的精彩案例,自以為可以複製,結果你一上手卻複製不了!韓信背水一戰得勝,你背水一戰,可能就被人攆水裡餵魚了。

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能舉起一根毫毛不能算力氣大,看得見太陽、月亮不能算視力好,聽得見打雷不能說你耳朵靈。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真正善於作戰的人,都是戰勝了容易戰勝的敵人,甚至是戰勝了已經失敗的敵人。韓信何嘗不是戰勝了已經失敗的趙軍呢?

勝已敗者也!這句話要再強調一遍。真正的善戰者,不是把敵人打敗,而是看見敵人已經敗了,他才開打!

所以,真正善戰的都不是「名將」。名將是什麼呢?不可能打贏的仗,都給他打贏了,所以一戰成名!項羽呀、李廣呀,都是這樣的千古名將。而真正善戰的人呢,他準備充分,按部就班,一點差錯都沒有。

孫子自己是不是名將呢?他的名主要還是來自於《孫子兵法》這部書,歷史沒留下什麼他打仗的具體故事。和他在吳國同朝為將的另一位,伍子胥,那就是轟轟烈烈的超級名將了,真正「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一生都在仇殺中度過,報了父親被冤死的血海深仇,最後自己也是冤死的命運。而孫子自從在吳國為將後,除了說他貢獻很大之外,基本沒什麼具體故事,最後也不知道怎麼死的,想必是死在自家床上,所以沒有伍子胥那樣冤死的故事。

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這句話很本質!善戰者沒有什麼智名,沒人說他太聰明了,也沒有什麼勇功,沒人說他太勇敢了。為什麼呢?曹操註解說:「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

這和中醫的「上醫治未病」理念是一個道理。什麼叫名醫?起死回生,那叫名醫。誰都說要死的,給他治活了!這就有智名、有勇功了。但是,把要死的人都給他送去,他都能治活嗎?

真正的「上醫」,最高水平的醫生,不是治病,是治未病,在你還沒生病的時候給你治!你還沒生病,他就看出苗頭,你將要得什麼病,給你處理一下,給你一個防治方案,最後避免了你得那病。

這問題來了,有證據表明那病你一定要得嗎?這不是騙子嗎?是他幫你避免的嗎?你自己也搞不清楚,只有醫生他自己知道,高人知道,天知道。記者也沒法來寫個報道,說你本來要得糖尿病的,全靠這醫生你沒得。

所以真正的上醫,他也成不了名醫了。這就是那個扁鵲三兄弟的故事。

魏文侯問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誰是醫術最好的呢?」

扁鵲說:「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最差的。」

魏文侯不解,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所以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連村裡的人都不認可他,只是在我們自己家人知道他最厲害。

「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所以鄉親們都認為二哥能治些小病。他的名氣也只在本村而已,鄰村的人就不知道他了。

「我的動靜就比較大,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

名將就和名醫一樣,誰都打不了的仗,給他打贏了。而真正的善戰者呢,他從來沒打過可歌可泣的硬仗,全是摧枯拉朽的輕鬆活兒。

梅堯臣註解說:「大智不彰,大功不揚,見微勝易,何勇何智?」

何氏曰:「患銷未形,人誰稱智?不戰而服,人誰言勇?」禍患還沒形成,就被你消解了,大家都不知道,你哪有智名呢?根本沒打仗,人家就服了,誰能說你勇敢呢?

所以有的人比較壞,他明明早就看出來,可以解決的問題,他一定要等它爛到誰也收拾不了,他才出手,就是不願意人家看不見他的功勞。

這種情況,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風險,怎麼辦呢?沒辦法,就得靠老闆英明,老闆得是明白人。劉邦就是這樣一個明白人。開國大典,分封群臣,蕭何功勞第一。其他那些驕兵悍將都不滿意,說我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他在家裡待著,怎麼還功勞第一呢?劉邦說,見過打獵嗎,獵人規劃路線,發現獵物蹤跡,然後放狗去追。你們就是「功狗」,蕭何是「功人」,你們說誰功勞大?

張預註解:「陰謀潛運,取勝於無形,天下不聞料敵制勝之智,不見奪旗斬將之功,若留侯未嘗有戰鬥功也。」留侯,是指劉邦的另一個「功人」——張良。

所以真的智將,如果老闆不像劉邦那麼明白,他的功勞,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

那就必須耐得住寂寞呀!誰讓你智慧那麼高呢?

《孫子兵法》的核心:先勝後戰

原文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華杉詳解

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兩軍對峙,你要先管好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當然,對方也懂兵法,也曉得立於不敗之地。這就看誰先失誤,如果雙方都不失誤,就一直熬下去,看誰的糧草多。一旦對方露出破綻,有隙可乘,就要猛撲過去,一擊制勝。

「不可勝在己」,要立於不敗之地,完全在於自己,跟別人沒關係。

「可勝在敵」,看敵人什麼時候失誤。

所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說:「古今勝敗,一誤而已。比如弈棋,一著失誤,滿盤皆輸。」就像下棋一樣,錯了一步,被對方抓住了,你天大本事也救不回來。如果對方是個笨蛋,沒看出來,那就烏龍對烏龍繼續走下去,也是你來我往,殺得可歌可泣。

實際工作中,還是大家都笨,整體水平都低的情況比較普遍。所以有句話說嘛:「我們得以生存,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好,是因為競爭對手做得更差。」成功者都有這體會,因為知道自己做得真不咋的,但居然就成了大師了。

敵人失誤的時候,你不要錯過。敵人不失誤呢,當然也不是乾等著,就想辦法勾引他失誤。所以李世民說所有兵法就一句話:「多方以誤。」想各種辦法引他失誤。所謂兵不厭詐,「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所有的詭詐全在這兒。

因為大家都熟悉兵不厭詐,所以很多人認為詭道是兵法的核心,用兵就是詭詐。

非也,所有的詭詐,都是為了調動敵人,不是自己的基本面。對方不上你的鉤,你詭詐也沒有用。你不上他的鉤,他詭詐也是白表演。《孫子兵法》真正的核心在於下面這句話: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獲得勝利地位,獲得取勝條件之後,才投入戰鬥。而打敗仗的軍隊,總是衝上去就打,企圖在戰鬥中捕捉機會僥倖獲勝。

先勝後戰,在取得壓倒性優勢的前提下作戰,絕不心存僥倖,這就是孫子的思想。

有人會說,你這是強者的兵法,弱者怎麼能有壓倒性優勢呢?創業者怎麼能立於不敗之地呢?

這樣理解就錯了,這不是強者的兵法,而是所有的兵法。弱者怎麼能有壓倒性優勢,就是形成局部優勢,所謂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創業者怎麼能立於不敗之地,手藝資源積累充足了再創業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啥都沒弄明白就衝上去創業,那就只有看能不能中彩成為「名將」了。

比如你大學畢業,進入一個行業,你扎扎實實努力學習努力幹,十五年後,你就是行尊,你就是高手了。這時候你就立於了傳說中的不敗之地,擁有高手的自由,想加薪就找老闆,想跳槽有一大堆人等著,想創業你也有資源。這時候就是勝中求戰。

但誰願意等十五年呢?創業吧!年輕人創業,哪行你也不懂也不熟,那就選一個看上去很美的項目開始吧!這就是戰中求勝。

結果沒弄成,再換一個,換上三個行業,這社會基本跟你沒關係了,你哪個圈子的人也不是,就被社會邊緣化了。

但是媒體上有無數的成功英雄鼓勵著你呀!他們怎麼行呢?

第一,他們不一定行,吹得行,不一定真的行。

第二,不是無數,是有數,有數的幾個,全在媒體報道裡。都行,就沒有報道價值了。全國三億青年,創業成功的都被媒體挖出來了,就那些人,其中還有一半是吹牛的。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他在一個行業扎根十幾年,然後有所成,這沒有故事性。女大學生畢業賣性用品,這才能上頭條。

西諺云:「成功者都在私底下偷笑,失敗者佔據新聞版面。」不要做那可歌可泣的人。別學那新聞報道裡的人,那都是小概率事件,要學你身邊的人,那才是世界的真相。

什麼樣的人能勝呢?孫子總結了:「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修道保法,勝敗之政,是講政治,講紀律。政治上人民擁戴你,紀律上秋毫無犯。這可一點也不是詭道了。

永遠的基本面

先勝後戰,「勝」和「戰」要分開來看,是兩個階段。先是勝,基礎工作、基本面就是勝,然後才是戰。我們的問題在於,總是關注「戰」,不關注「勝」,就想取巧求速,所以沒有勝就去戰了,那就沒有勝算。

原文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華杉詳解

「修道保法」,李筌註解說:「以順討逆,不伐無罪之國,軍至,勿擄掠,不伐樹木、污井;所過山川、城社、陵祠,必滌而除之,不習亡國之事,謂之道法也。軍嚴肅,有死無犯,賞罰信義,立將若此者,能勝敵之敗政也。」

杜牧註解說:「道者,仁義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仁義,保守法制,自為不可勝之政。伺敵有可敗之隙,則攻能勝之。」

所以修道保法,能為勝敗之政。這裡的政,是政治的政,勝政勝敗政。「道」,是戰爭的正義性,「法」,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比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第一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第二不拿群眾一針線,群眾對我擁護又喜歡;

第三一切繳獲要歸公,努力減輕人民的負擔。

三大紀律我們要做到,八項注意切莫忘記了;

第一說話態度要和好,尊重群眾不要耍驕傲;

第二買賣價錢要公平,公買公賣不許逞霸道;

第三借人東西用過了,當面歸還切莫遺失掉;

第四若把東西損壞了,照價賠償不差半分毫;

第五不許打人和罵人,軍閥作風堅決克服掉;

第六愛護群眾的莊稼,行軍作戰處處注意到;

第七不許調戲婦女們,流氓習氣堅決要除掉;

第八不許虐待俘虜兵,不許打罵不許搜腰包;

遵守紀律人人要自覺,互相監督切莫違反了;

革命紀律條條要記清,人民戰士處處愛人民;

保衛祖國永遠向前進,全國人民擁護又歡迎。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這裡的「度」「量」「數」「稱」,就是第一篇《計篇》裡的敵我實力計算比較了。

杜牧註解說:「度者,計也。言度我國土大小,人戶多少,徵賦所入,兵車所籍,山河險易,道裡迂直,自度此與敵人如何,然後起兵。」

所以先是度,「地生度」,看看我的國土多大,人口多少,糧食產量多少,稅收多少,各種資源如何,敵人又如何。

「度生量」,「量」,是測量,是衡量。

「量生數」,測量,就測出數來,我這麼大國土,這麼多戶口,產這麼多糧食,能養多少兵,如果打起來,能支持多久,敵方又如何。

「數生稱」,把敵我雙方的數拿來比一比。

「稱生勝」,一比較,就知道勝敗了。誰的數大,誰的勝算就大。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雙方差距多大呢,就像鎰和銖差距一樣大。鎰和銖,都是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鎰,二十四銖為一兩,所以一鎰等於480銖,480︰1,銖怎麼打得過鎰呢?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所以勝利者指揮軍隊打仗,就像在千仞高的山上把一個堰塞湖炸了水沖下來,誰擋得住?

八尺曰仞,千仞就是八千尺。千仞之谷,深不可測,只有我自己知道有多深,別人不知道,這就是軍形,「藏於九地之下」,別人看不見。

等到我決堤而下之,動於九天之上,兵形象水,出其不意,避實擊虛,勢不可當。

所以到了《形篇》最後,孫子又講回了基本面:國家實力、政治進步、法制嚴明。

在本書最開篇,我們就說了,《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兩回事,是兩個價值觀。三十六計全部是詭道,是奇謀巧計,是兵不厭詐。孫子雖然也講詭道,但詭道在《孫子兵法》裡占很不重要的一部分。孫子始終強調的都是基礎和實力。

成功都來自於日積月累,而不是奇思妙想。成功者都是一直在做最基礎的工作,而且始終關注基本面,關注基礎工作。我們說《孫子兵法》的核心是先勝後戰,勝和戰要分開來看,是兩個階段。先是勝,基礎工作就是勝,基本面就是勝。然後是戰,那時候可以想點巧妙的主意。

我們的問題往往在於,總是關注「戰」,不關注「勝」,就想取巧求速,所以沒有勝就去戰了,那就沒有勝算。

附錄:《形篇》全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