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 第二章 作戰第二 >

第二章 作戰第二

打仗不是打兵馬,是打錢糧

原文

作戰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華杉詳解

《作戰篇》,曹操註:「欲戰,必先算其費,務因糧於敵也。」要打仗,先算算要花多少錢,想想能不能從敵人那裡搞到糧食。

張預註:「計算已定,然後完車馬,利器械,運糧草,約費用,以做戰備,故次計。」他這裡是講《孫子兵法》的邏輯順序,先是廟算、「五事七計」,看有沒有勝算。勝算在握,決定打了,接著算,算什麼呢?費用預算,算要花多少錢。

孫子開始算了,要多少兵馬,多少錢。

「馳車千駟」,馳車,是輕車、戰車。「駟」,一輛車四匹馬拉,跑得快。孫子的時代,馬蹬還沒有發明,人騎馬上廝殺還不穩當,所以沒有騎兵,都是戰車。《司馬法》說,一車,車上配備甲士三人,跟著步卒七十二人,跟後來的坦克戰術差不多,步兵跟在戰車後面。

所以一輛戰車是七十五人,我們讀史常讀到「千乘之國」,就是有一千輛戰車,七萬五千人的部隊,這就是他的軍事實力。

「革車千乘」。革車,是輜重車,裝糧食、戰具、炊具、衣服等物資的。《司馬法》說,一輛革車配十個炊事員,五個保管員,五個管養馬的,五個管砍柴打水的,共二十五人。所以一千輛革車是兩萬五千人。這加起來就是「帶甲十萬」,一千輛四匹馬拉的戰車,配備七萬五千人,一千輛輜重車,配備二萬五千人,加起來就是十萬人的軍隊。

這麼大的部隊,還要「千里饋糧」,你得給他運糧呀!古代打仗,運糧是個大事,若遠征匈奴,出發時十車糧食,運到前線部隊只能給他兩車。為啥?因為有四車被運糧部隊在去的路上吃掉了,還要留四車給他們在回來的路上吃,因為還有好幾個月返程呢。若糧不夠,他們在路上餓死了。我說這個比例還是比較高的。李筌註解說,千里之外運糧,得二十人奉一人,費二十人的口糧才能運一個士兵吃的上去!

還有迎來送往的使者賓客,車甲器械的修繕,膠漆之材,都是錢!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日費千金,十萬之師才能運轉。

所以《孫子兵法》第一篇講實力對比,風險評估,勝算幾何,第二篇就講費用預算,資源保障,這和我們經營的道理,真是一模一樣。

漢武大帝,一世英名,毀於軍費

原文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華杉詳解

賈林註:「戰雖勝人,久則無利。兵貴全勝,鈍兵錯銳,士傷馬疲,則屈。」

戰爭是為了獲利,如果打的時間太長,消耗太大,就得不償失了。

「久暴師則國用不足」,長期征戰,國家就拖垮了。所謂「漢武大帝」,就是深刻教訓。

在咱們的歷史教材和電影電視裡,漢武帝的形象,是相當的高大上。而事實上,像他那麼窮兵黷武,多大國家也得被他拖垮,他不僅把政府搞破產,而且把全國人民都逼破產了。

所以孫子的偉大,就在於不是因為他是兵家,就拚命忽悠主公打仗,好讓他建功立業。恰恰相反,他拚命勸你別打。因為他是真正的智者,而且是真正的仁者,是負責任的人!

人性的弱點,就是好大喜功,不光統治者好大喜功,小老百姓做了炮灰填了萬人坑,被搞得家破人亡,他還是崇拜迷戀那好大喜功的統治者。

漢武帝之世,被稱為「盛世」。他繼承的,是文景之治,是「治世」。中國歷史上的好日子,就是治世和盛世。人們都津津樂道盛世,卻不知道治世才是人間天堂,盛世你可能就會家破人亡,做了盛世讚歌中的炮灰。

治世是什麼呢?就是休養生息,稅收極低,達到三十稅一差不多。貿易關稅、過路費、過橋費全部沒有。民營企業投資自由,別說負面清單管理,根本沒有負面清單。煮海造鹽,開礦煉鐵,甚至開銅礦鑄錢,全部自由。就和現在的自由經濟國家一樣,發鈔票的銀行也可以是民營。

文景之治,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就是這樣的治世。簡單說治世就是自由和自治社會。小政府,不干預民間文化經濟和生活。法無禁止皆可為。而那法禁止的東西極少,比劉邦的「約法三章」多不了幾條。

這樣休養生息,民間活力空前釋放,社會財富迅猛增加。

文景治世下來,到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國庫的錢財糧食堆得裝不下,史書上說拴錢的繩子都爛了,錢還沒地方花。他就開始找地方花了。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現在憤青們說起這句話,還飽含熱淚和激情。可不知道,這句話的背後,是從政府到民間的全國破產。

漢武帝年年窮兵黷武,開疆拓土,國庫很快空了。他就開始搞國營企業,所謂鹽鐵論。鹽家家要吃吧,由央企壟斷,民間不許經營。農業社會,家家都要鐮刀鋤頭吧,央企壟斷開礦煉鐵,民間不許經營。

中國由央企壟斷國計民生,形成第二稅務局的制度,發端於春秋時齊國的管子,固化於漢武帝,一直到今天,吃鹽還是央企壟斷。

央企的錢很快也不夠漢武帝花了,他開始隨意加稅。加稅也加到頭了,他開始對社會財富存量收稅,要求全國中產以上人家向政府申報財產,課以財產稅。

大家當然不願意申報,或者少報。漢武帝就下令全國人民相互舉報,有虛報的,鄰居或朋友向政府舉報,舉報者可得到被舉報者財產的一半!

這一下子,潘多拉的魔盒打開了,官吏乘機勒索,沒虛報的也被誣成了虛報。所有中產以上人家,全部破產。

到漢武帝晚年,國家快玩不下去了。空前巨大的政治壓力,讓他給全國人民寫了檢討: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輪台罪己詔》。

「拙速」,就是準備要慢、動手要快

原文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華杉詳解

打仗拖得時間長了,後方和外交都會出問題。如果兵疲氣挫,力盡財竭,列國諸侯就會乘你的危機而起兵進攻。到那時,再有智謀的人,也束手無策,所以用兵只聽說過老老實實的速決,沒見過弄巧的持久。

典型歷史教訓是隋煬帝楊廣,他的性格和漢武帝差不多,能力也很強,也是絕頂聰明,文武雙全。能者多勞,他就取個年號叫「大業」,要做一番大事業。

開挖大運河是他澤被子孫的大事業。如果只做這一件,他就名垂青史了。但人生苦短,他要集中力量把大事都幹完,於是遷都洛陽,營建東都,又親征吐谷渾,三伐高句麗,搞得民窮財盡,天下愁苦。為他造船工期之緊,弄得工匠腳一直泡水裡都生蛆了。

於是楊玄感、李密等英雄乘弊而起,天下大亂,楊廣就丟了腦袋。

孫子這篇兵法是寫給吳王闔閭的。不過闔閭後來也成了這一條的反面案例,就是吳楚桑葉戰爭。

桑葉戰爭名字是我取的。就是吳楚接壤地,兩個小姑娘爭一棵樹上的桑葉,吵了一架,或許還動了手。結果雙方家長都比較火爆,就抄傢伙打殺起來。死了人,雙方邊防官就動了軍隊,最後發展成兩國大戰。

大戰的結果,是吳軍攻陷了楚國首都郢都,楚昭王逃亡了。這是春秋戰史上第一次有諸侯國國都被攻陷。

吳王興奮啊,就待在郢都作威作福。時間長了,越國看他軍隊待在楚國,國內空虛,就「乘其弊而起」,發兵攻吳。楚昭王又從秦國搬來救兵。闔閭和秦軍作戰不利,他的弟弟夫概起了異心,也「乘其弊而起」,偷偷溜回國自立為王了。

闔閭趕忙回國平叛。好歹應付過去了,夫概率本部投降了楚國。

所以闔閭打了個空前的大勝仗,不能見好就收,反而差點覆滅,大傷元氣,什麼利益沒撈到。這沒有利益,當初為什麼要開仗呢?人們做事總是會忘了目的,就是這樣。

「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的東西長久不了,就那一下。就像時尚服裝就能穿一季,最時尚的只能穿一次,標準襯衣能穿十年。

「拙速」,曾國藩把它體會為「不疾而速」。從戰略來說,從人生道路來說,老老實實做事,踏踏實實積累,每天進步一點點,二十年你就超過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時,都在基本面。

從打仗來說,拙速,就是準備要慢,動手要快。這就是林彪著名的「四快一慢」戰術。

「四快」是指:

1. 向敵軍前進要快。進攻時要善於出其不意,長途奔襲,以抓住敵軍。

2. 攻擊準備要快。抓住敵軍後,看地形、選突破口、調動兵力、佈置火力、構築工事、戰鬥動員等各項準備都要快。

3. 擴張戰果要快。突破「一點」後,堅決擴張戰果,使敵軍無法恢復防禦。

4. 追擊要快。敵軍潰退後,要猛追到底,使敵軍無法逃跑和重新組織抵抗。

「一慢」是指發起總攻擊要慢。要在查清敵情、地形,選好突破口,佈置好兵力、火力,做好準備後再發起進攻。

林彪的「四快一慢」,就是孫子兵貴拙速的最好註解了。

利害關係:先考慮避害,再考慮趨利

原文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華杉詳解

賈林註:「兵久無功,諸侯生心。」

杜佑註:「兵者凶器,久者生變。若智伯圍趙,逾年不歸,卒為襄子所擒,身死國分。」

他說的這個智伯,是春秋時晉國四大家族,智、韓、趙、魏的智氏。四大家族,智氏最強,智伯做了晉國執政。先後找韓、魏兩家索要土地,兩家都給他用了「卑而驕之」之計,痛痛快快給了。因為不給,打不過他。給了,好讓他再去惹別人。

智伯志得意滿,又找趙襄子要。這回要的,是趙家最好的地,關鍵是趙家祖先宗廟所在,無論如何不能給。於是就開仗了。

智伯裹挾韓、魏兩家一起伐趙,許諾滅了趙氏,分土地給他們。這仗打了三年,趙家支持不住了。派使者找韓、魏兩家,說智伯怎麼回事你們都知道,哪會分土地給你們,不過是各個擊破罷了。不如我們三家聯手滅了智氏,分了他家土地。

韓、魏兩家早等著這一天,就差一個人來捅破窗戶紙。於是陣前倒戈,突襲殺了智伯。不僅分了智伯土地,而且之後滅了國君,三家分晉,把整個晉國瓜分了,在後來的戰國七雄裡,韓、趙、魏就佔了三國。

智伯也是文武全才的人,而且作為晉國執政,他的政治、經濟實力都遠超另外三家。攻打趙氏,如果能等待時機,周密準備,一鼓而下,三家可能就真被他一鼓而下了,晉國可能就成了智國,沒有後來三家分晉的韓、魏、趙了。但夜長夢多,兵久弊生,反為三家所害。趙襄子對智伯是刻骨仇恨,把他的人頭骨上了漆做酒器,每天端著喝酒才解恨。這就是智伯的下場。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李筌註:「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後知其利也。」

不完全瞭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瞭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李嘉誠說,做任何事情先考慮失敗。

經營和打仗一樣,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其實比打仗的勝算還低十倍。因為打仗就是兩方打,不是你勝就是我勝,經營是你不知道跟誰在打。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我們不要一臉無辜:「怎麼會這樣?」不能「成功了都是自己偉大,失敗了那是環境變化」。環境本來沒義務等我,先能避害,然後才可趨利。因為利今天沒有,明天還可以再圖。而害卻可能讓我輸掉老本,徹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趨利重要得多。

為什麼我們的趨利意識總是百倍於避害意識呢?主要是因為僥倖心理,賭一把。有人說,大不了重新來過!不是每個人都有史玉柱的命,出局了就沒法重來了,因為那牌局裡的人都不白給,你手裡沒牌了,拿什麼入局?

把戰爭成本降低,就能提高勝算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華杉詳解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徵兵就解決問題,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沒了,又回國徵兵。

「糧不三載」,這要求更高了。「不三載」,就是兩載。去的時候帶一次糧食,回來的時候再送一次糧食給軍隊路上吃。中間吃什麼呢?「因糧於敵」,吃敵人的,能克敵拔城,得了他的儲積,就不用國內運糧了。楚漢相爭,劉邦就是先佔了秦朝留下來的中央糧庫——敖倉。楚軍餓得嗷嗷叫,他始終不愁吃不愁穿。

一次把事情做對,一定搞定,不返工,就是最高效率。看來做任何事的道理都一樣。

國之貧於師則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杜牧註解說,糧食是重物。要運糧食,就要人去運,牛拉車,則農夫耕牛都離開了農田,沒人耕地,百姓不得不貧。

管子說:「粟行三百里,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里,則眾有饑色。」運糧行程三百里,則一年的存糧沒了;行程四百里,則兩年的存糧沒了;五百里,則全國人民都要餓肚子。所以諸葛亮北伐,他得攢三年糧食才能伐一回,魏國也把他這糧食賬算得一清二楚,知道他下回什麼時候來。

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

部隊駐紮所在,一下子來了那麼多人,周圍的物價「騰」地就飛漲上去了,特別是圍城。太平天國,清軍在金陵周圍設江北、江南兩個大營,一圍就是好幾年。那周圍茶樓酒肆,煙館妓院,繁榮得不得了。物價飛漲,周圍的老百姓也得跟著忍受那麼高的物價,他們的錢就不夠用了。

財竭則急於丘役。

「丘役」,是春秋時魯成公的丘甲制。張預注云:「國用急迫,乃使丘出甸賦」,相當於稅收翻了四倍!這賬是怎麼算的呢?

古代徵兵制度,按土地和人家來,《司馬法》說:「六尺為一步,一百步為一畝。一百畝為一夫,三夫為一屋,三屋為一井,四井為一邑,四邑為一丘,四丘為一甸。」

徵兵役以甸為單位,每一個甸,出一輛戰車,也就是四匹戰馬,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還要出牛十六頭。

這樣我們也可從軍隊規模折算出國力。比如我們前面說千乘之國,是有一千輛戰車,七萬五千人軍隊。根據徵兵制度,就可算出他的地盤是一千甸,有一千個鎮子吧。

魯成公幹了什麼事呢?他一繼位,就推出「丘甲制度」,還是一輛戰車,四匹戰馬,甲士三人,七十二步卒,十六頭牛。但不是一個甸出這麼多,是改為一個丘出這麼多。四個丘才是一甸,這等於翻了四倍。所以大家都說他亂來,非把國家整垮不可。

《孫子兵法》反覆算這些賬,就是強調戰爭很貴,人很貴,馬很貴,牛很貴,糧很貴。戰爭成本很高,打不起!

那我們反過來想,如果有一個辦法,能把某一項成本大幅降低,不就天下無敵了嗎?這跟經營一樣,低成本總會打敗高成本。

想到這個革命性辦法的人,拿破侖開創了一個新的戰爭時代,叫人民戰爭。人民戰爭降低了哪項成本?主要是人命的成本,不怕死人,沒什麼「役不再籍」之類考慮。不光是可以無限徵兵,兒童團、婦女隊,全都可以投入戰爭。所以拿破侖得意洋洋地說:「現在人命比塵土還便宜!」並誇口他可以經得起一個月犧牲三萬人的消耗。而歐洲其他各國君主的貴族軍隊和僱傭軍,成本就比他的人民軍隊高太多了。人民戰爭還降低了資源的成本,把國家的一切資源都投入戰爭。

毛澤東,就把孫子和拿破侖的思想,都發揮到了極致。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不知柴米油鹽貴者不可當家

原文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鍾;萁(qi)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華杉詳解

戰事拖久了,就力屈財竭,從政府到百姓都要破產了。原野之民要運糧輸餉,以財糧力役供軍之費,家產內虛,十去其七。

政府要供應軍火物資,戰車戰馬、甲冑弓弩、戟和戈是一類,是殺敵的武器;「楯」和「蔽櫓」,都是可以遮住全身的大盾牌;「丘牛大車」,輜重車和拉大車的牛;這些物資,十去其六。

所以智將一定想到要吃敵人的。食敵一鐘,相當於自己的二十鐘。

鍾和石都是古代計量單位。石(dan),一石,是十斗,張預註解說是一百二十斤,這麼算一斗是十二斤。鐘,杜牧註解說六石四斗為一鐘,那就是七百七十八斤。

為什麼食敵一鐘,相當於自己二十鍾呢?因為二十鐘,是我們運一鍾糧食到前線的成本!千里運糧,靠牛車拉著,比人走得還慢,要勞伕力役,要運糧部隊保護。出發時運兩萬一千鍾糧食,運糧部隊去的路上一路吃掉一萬三千鐘,到前線交割一千鐘,再帶七千鍾回來路上吃,不然就餓死在半路回不來了。就這麼一筆賬!

人要吃,牛馬也要吃,運糧的牛馬,也得拖著自己路上來回要吃的草料,這就是萁稈。萁是豆稈,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便是。稈是禾稿,都是牛馬吃的草料。也就是食敵萁稈一石,相當於自己二十石。

秦攻匈奴,使天下運糧,從山東開始運,三十鍾才能運到一石,這麼算成本不是二十倍,是二百倍!因為運糧靠人力畜力,效率低,時間長。漢武帝通西南夷,數萬人運糧,也是十幾鍾才能運上去一石,一百倍的成本。所以孫子說的二十倍,還只是春秋時期國家之間開仗,都是平地,已開發地區。後來征匈奴,征西南夷,翻山越嶺,不毛之地,運糧成本就更高了。

日本侵略中國,先拿下東北,再拿下江浙,就獲得了給養基地,如果在華日軍全部要從日本運糧運物資,他就支持不下去。所以中國堅決不投降,拖住他,也使中國有資格成為四大戰勝國之一。

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在糧食上的成本領先也是關鍵。遊牧民族,在草原上趕著牛羊走,每天羊奶牛奶,羊肉牛肉,牛羊一邊走一邊生小牛小羊,所以他部隊一開拔,就不需要後方運輸。到了前線,打下城池,就吃敵人的,這是他的戰鞭能揮那麼遠的關鍵因素。

孫子的要求:「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成吉思汗做到了。

激怒與利誘,讓士兵變成亡命徒

原文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華杉詳解

殺敵靠憤怒,奪敵靠獎賞。

軍隊開出去,必須給士兵一個殺敵的理由,讓每個人都成為「激情殺人」的亡命徒。這就要利用人的感情。有兩種感情可以讓人忘記生命危險,一是憤怒,怒氣上來,就什麼也不顧;二是貪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先講怒。

杜牧註:「萬人非能同心皆怒,在我激之以勢使然也。」

什麼意思呢?千萬人的軍隊,你要他們都恨同一個人、同一件事,所謂同仇敵愾,就要想辦法去激他。

典型戰例是燕國攻打齊國,圍了即墨。田單守城。當時燕軍把齊軍俘虜鼻子都割了,齊國人非常憤怒,更加堅守。田單就想把這憤怒放大,化悲憤為力量,去殺破燕軍。

他派出間諜,到燕軍中散佈謠言,說齊國人最怕燕軍掘他們城外的祖墳,如果辱及他們的祖先,他們肯定崩潰了,投降求燕軍停手。

燕軍上了鉤,就在城外掘祖墳,燒死人。齊國人在城牆上看見了,每個人眼睛都恨得噴出火來。田單見士卒可用,率軍出城作戰,齊國人殺紅了眼,大破燕師。

毛澤東是把利用仇恨發揮到極致的大師。在解放戰爭和解放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整個宣傳戰略和文化藝術,就是圍繞仇恨展開,仇恨和憤怒,不僅是軍人,而且擴展到普通民眾,甚至搞人人過關,仇恨考核,每個人必須對階級敵人恨起來,怒起來。於是就出現了演《白毛女》,小戰士端起槍要殺「黃世仁」的情況。這樣深入每一個人心的仇恨戰略,不僅軍隊同仇敵愾,敵人的間諜也沒法滲透到我們的後方來。

再講賞。

曹操註解說:「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杜牧註:「使士見取敵之利者,貨財也。謂得敵之貨財,必以賞之,使人皆有欲,各自為戰。人知勝敵以厚賞之利,則冒白刃、當矢石而樂以進戰者,皆貨財酬勳賞勞之誘也。」

我們常說什麼部隊軍紀好,什麼部隊軍紀不好。其實這軍紀好與不好,都在於主帥的戰略目的。軍紀好,秋毫無犯,那是有政治目的的。軍紀不好,燒殺搶掠姦淫,那是激勵機制。往往一個城久攻不下,城裡人死守不投降,對敵人秋毫無犯的必要也沒了,主帥就會作激勵動員:「破城之後,大掠三日,或七日,城裡東西隨便搶,姑娘也隨便搶,搶到都歸自己。」

這士兵們就瘋狂了。

湘軍攻破金陵,啥軍紀都沒了,燒殺搶掠,姦淫婦女。搶光了財物,為毀滅證據,一把火把天王府燒了。之後給太后匯報說:南京什麼財物也沒有!

敢情這洪秀全是個清廉模範!

曾國藩是當世大儒,他的部隊怎麼會這樣呢?這顯然是之前的承諾。朝廷也沒什麼錢給我們,我們湖南人民自願來為朝廷打仗,那打下來,土地城池歸太后皇上,錢財歸兄弟們,這就是潛規則。

慈禧太后怎麼樣呢?沒有就沒有,根本不問財物的事,睜隻眼閉只眼,知道你們都運回湖南老家了。

有時候皇上自己就會公開宣佈這樣的政策,清滅明,攻打四川的時候,清太祖就下令:所得州縣都歸我,倉庫財貨全部賞給士卒,「國家所欲,惟土疆耳」。

古今名將,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捨得給大家分錢。最典型的,就是凡是搶得敵人或民間財物,全部分給兄弟們,自己分文不取。我只要皇上賞賜的,搶來的都歸你們。因為他自己不參與分,覺得分得不公平的人也沒話說。這樣大家都願意跟他打仗,他的勝仗就多,陞官就快了。

要看清楚誰第一個登上城牆

原文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華杉詳解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為什麼呢?要繳獲俘虜對方十輛戰車,我們知道一輛車的編制是七十五人。陣車之法,五車為隊,設僕射一人,十車為官,設卒長一人。所以十車是一個七百七十人的戰鬥編製。要把他們全俘虜了,我方投入的至少上千人。這一千人如果全部封賞,那濫賞無度,不能真正起到激勵作用,國家也沒那麼多錢。

所以「賞其先得者」,就是奪得第一輛戰車的士卒。因為先得者,往往是倡謀者。他先發動,大家才跟著一哄而上。

攻城也是一樣,第一個登上敵方城牆的人,一定中大獎,這樣才能人人奮勇爭先。所以對於站在後面指揮的主帥來說,看清楚誰第一個登上去的,是和指揮戰鬥同樣重要的事情。因為你如果搞不清楚該賞誰,下回就沒人奮勇爭先了,那啥指揮也白搭。

交戰本身是相互搶掠軍火物資,以敵益己。電視劇《亮劍》裡,李雲龍每次打勝仗,總是高興地說「發財了!」,就是這道理。

古人用兵,必使車奪車,騎奪騎,步奪步。吳起與秦軍作戰,號令三軍說:「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這就是一個考核標準,不是殺敵戰勝就行。戰車部隊一定要奪得對方的戰車,騎兵要奪對方騎兵的馬和裝備,步兵要繳獲敵方步兵武器,這才能記功領賞。

奪了敵方戰車,馬上拔了他的軍旗,插上我方旗幟,混編到我們的車陣裡投入戰鬥。

俘虜了敵方士卒呢?孫子說卒善而養之,要對他們好,講清楚我們的政策,爭取他們加入我軍,為我所用。

孫子能這麼想可不容易,古代戰爭,殺降很普遍。因為你俘虜了幾十萬人,不好控制,不敢信任,還得管他們吃喝,所以往往一坑了之。長平坑趙卒四十萬,就是典型戰例。項羽作戰,更是遍地萬人坑,一次坑秦軍二十萬,秦人對項羽恨之入骨。

優待俘虜,為我所用,最典型戰例是漢光武帝劉秀。劉秀破銅馬賊於南陽,俘虜了十幾萬人,整編到自己的部隊裡。但是人心未安,因為銅馬賊之前降過一次,又叛,又被打敗,最後又降的,所以賊帥們覺得劉秀不會信任自己。

劉秀也知道他們的心思,說你們各歸本營,我來慰勞將士們。之後劉秀僅率十餘騎,親探銅馬大營,展示了以命相托的絕對誠意。賊帥們感激涕零,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把自己的一顆赤心放到別人肚子裡,那麼大的誠意!這就是「推心置腹」這個成語的由來。劉秀得了銅馬,兵勢大振。這就叫「勝敵而益強」。

如果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那不是勝,是兩敗俱傷,只不過對方敗得更慘而已。

所以孫子的思想是「求全」,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勝,最好把敵人也保全。他的整個軍事思想,是慎戰的思想,不戰的思想,和速戰的思想。

「兵不可玩,武不可黷。」《孫子兵法》,開宗明義,軍事是國家人民生死存亡之道,無比險惡,必須謹慎。首先廟算、「五事七計」,沒有勝算就不要發動戰爭。有勝算,發動了,要追求一戰而定。

「兵貴勝,不貴久。」曹操註解說:「久則不利,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也。」結果他自己也在赤壁被一把火燒了。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司命」,是天上管人生死壽命的星宿。大將就管著人民的生死壽命。長平之戰,趙國由廉頗做司命,大家的命都還在。換趙括做司命,四十萬人就沒了,國家也危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成了絞肉機,斷送無數年輕人的生命,也是那些民之司命們的罪責。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死存亡之道」,我們常說記者是「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無論你手裡是槍還是筆,還是汽車的方向盤,你的舉措都關乎他人的財產生命安全,孫子就教給我們這樣的敬畏心和責任感。

附錄:《作戰篇》全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冑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