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揭秘:龐氏騙局的前世今生 > 第九章 龐氏騙局第六名——皇家陰謀:達馬拉·伯格斯 >

第九章 龐氏騙局第六名——皇家陰謀:達馬拉·伯格斯

 

1992年,德國,蓋爾恩豪森城

空氣中一片嘈雜,聲音大得幾乎沸騰。房間擁擠,這更像宗教復興活動,而不是投資者見面會。達馬拉·伯格斯掃了一眼人群,眼前的一切讓她充滿活力。數百人擠在幾排座位上,渴望有機會發財致富。有的數月或者數年前已經成為歐洲國王俱樂部的會員,有的則是新人,渴望加入。

人群翹首以待,伯格斯不會讓他們失望。她喜歡這樣,讓每個人都高興。金錢能夠做到這一點。

每個人以相同的價格購買歐洲國王俱樂部證書,1400馬克,或者在瑞士,1400瑞士法郎。每一張歐洲國王俱樂部證書授權持有人,可以在12個月內每月分別領取200德國馬克或者瑞士法郎。相當於一項年收益率71%的投資。

難以抗拒啊!

投資者經過精心挑選。巨型紙板支票和信封裡裝滿的現金,和收益率一樣難以抗拒,伯格斯準備將這些支票與信封分給投資者。房間吵吵嚷嚷,亢奮得像美式有獎競賽節目,“贏家”是專門設計的,既能煽動群眾,又能吸引新資金。

新資金非常多。只要歐洲國王俱樂部繼續吸引新投資者提供資金,支付這麼高的收益沒有一點問題。沒必要想得太長遠,每次見面會,都有新一批投資者來到門前。伯格斯能夠切切實實地嗅到錢的氣味。唯一遺憾的是沒能早點想到這個主意。

在瑞士上當受騙——騙局始末

20世紀90年代初,歐洲國王俱樂部在德國、瑞士成立,那時,歐元還不是通用貨幣。歐洲國王俱樂部當然可以保證71%的收益率,因為它是一場龐氏騙局。這場騙局運作數年。曾幾何時,在某些瑞士行政區,十個人中有一個就是歐洲國王俱樂部的投資者。

歐洲國王俱樂部的經營者是達馬拉·伯格斯,一名出身尋常卻魅力非凡的德國主婦,還有漢斯·甘瑟·施帕赫特霍爾茨京,一位德國醫生。和許多龐氏騙局一樣,歐洲國王俱樂部是一種殺熟詐騙。行騙者的目標是一個人群,這個群體往往是根據民族、宗教、種族背景劃分的。

人們容易信任那些與自己相似、自己能夠認同的人。這在宗教團體中尤其明顯,因為人們通常認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是誠實的。如果一個特定的群體不存在,聰明的騙子也可以造出一個來。本案中,這是一群據稱受到銀行剝削的“小人物”。

歐洲國王俱樂部屬“非營利性質”,不止開出更高的收益,還允許“小人物”向大銀行報復遭受的所謂不公正待遇。至少,在歐洲國王俱樂部,投資意味著“小人物”可以和大銀行對抗,同時從投資中賺到驚人的高收益。

這場殺熟詐騙還有另外一個計策。歐洲國王俱樂部有一個更厲害的武器:陰謀論,又稱為konspirationistchen。這一計策宣揚一種觀點,認為歐洲的大銀行、歐洲共同體,不知為何連共濟會都在剝削這些“小人物”,這些組織都陰謀竊取普通工薪階層的財富。罪犯經常質疑他人來洗脫自己的嫌疑。

這種陰謀論還向歐洲國王俱樂部的會員灌輸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正義感。甚至陰謀敗露前夕,收益率降到40%,會員仍堅信他們的事業。每個老會員介紹新投資者的,能得到10%的佣金,這也起很大的作用。會員們確實團結在一起,還有自己的會歌。

歸屬感往往和排他性重疊,歐洲國王俱樂部也是一樣。龐氏騙局的行騙人把投資限制在一個特定的群體,利用人性的弱點。只有你所在的群體而非群體之外的人能獲得一樣東西,你會覺得幸運、特別。像得到禮物。

你不太可能質疑一個看上去在幫你的人。你也可能想幫助那個人來報答他。招募新投資者正符合要求。這正是騙子要的。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中,消息傳遞得像野火一樣快,尤其是賺錢的機會。騙子不用打廣告,還降低外界察覺的風險。歸屬感和排他性讓騙子控制受邀人的範圍,保證監管方不明真相。

排他性還創造話題感和興奮感,每個人都喜歡吹噓重要的人脈或者成功,還喜歡把好機會傳給親朋好友。

這場狂歡沒有持續多久。1994年末,僅三年後,騙局就垮台了,超過100萬美元消失得無影無蹤。因德國歷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伯格斯和施帕赫特霍爾茨京被送上法庭受審。

然而,即使有犯罪指控,許多歐洲國王俱樂部的受騙者仍篤信不疑。許多人惑於伯格斯迷人的微笑和親和的個性,認為她本人也是受害者。他們鼓勵她,為她買紅玫瑰送到法院。儘管受到人們支持,伯格斯和施帕赫特霍爾茨京仍然被定罪,分別獲刑八年和五年。鑒於審判前已經被關押兩年,伯格斯最後只服刑三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