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 侯孝賢與朱天文:文字與影像(4) >

侯孝賢與朱天文:文字與影像(4)

●──您是什麼時候開始對電影感興趣的?成長過程中有哪些電影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侯孝賢(以下簡稱「侯」):產生興趣是很早。不過那時候不算「對電影感興趣」,小時候看電影機會不是很多,家裡也比較窮,不會給我們錢買票。我小時候比較頑皮,喜歡玩,從初中開始常常看電影。

溜進戲院的方式很多。我住鳳山的城隍廟附近,有個戲院叫大山戲院。小學的時候常常在門口等,演出最後剩下差不多五分鐘時,戲院門口會打開,是一種宣傳方式,台灣話叫「撿戲尾」,就是「撿戲的尾巴」。那時候演的大部分是布袋戲、掌中戲,就是後來李天祿一直從事的行業。除了這種印象之外,還有就是常常在戲院門口,看到大人在買票,就「阿伯、阿伯帶我進去呀」地叫,他們有時會帶我進去。

●──您1983年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3]裡的小丑,也是被小時候上戲院的回憶所啟發的吧?

侯:常常會看到有些人在街上踩三輪車,車上寫了招牌,有的會敲著鼓、戴尖帽子,那是以前電影的宣傳方式。

後來上了初中,看電影的機會愈來愈多,愈多的原因是可以爬牆進去。鳳山三家戲院我幾乎都進得去。鳳山戲院的牆比較矮,上面有鐵絲網,我們就把鐵絲網剪壞。或是把東亞戲院廁所的網子弄開,爬進去。還有一個方式就是用假票,看電影的時候大家常常把票撕了就丟地上,票上面不是都會蓋章,打一條虛線?有時候撕過頭,有時就撕一點點。我有個朋友叫阿雄,他認識撕票的人。有時候開玩笑,跟他抓一把票,我們就把票接起來,混進去看。票口撕票的人不會注意這張票到底怎麼樣,那時候看了非常多電影。印象深的電影真的很多,那時候看了非常多的電影……

●──大部分是「國片」還是港片?

侯:「國片」、港片都有。還有很多是日本片。那時港片和「國片」沒什麼差別。電懋、邵氏[4]都有。那時候還有什麼片?

朱天文(以下簡稱「朱」):武俠片也有。

侯:對對對。

朱:不過稍微晚一點。

侯:對,那比較靠後。有些日本片印象很深,尤其是鬼片。有部電影是巖下志麻[5]演的,山本週五郎[6]的小說改編的吧,《五瓣之椿》(1964),巖下志麻那時才十六七歲。那部電影我年輕時候印象蠻深的。

●──年紀稍長後您便漸漸接觸電影業。1980年的處女作《就是溜溜的她》是怎樣拍出來的呢?

侯:以前電影是看很多,但並沒有想要從事電影業,就是喜歡而已。小時候對我來說看電影只是做一件事而已,後來漸漸看成習慣。高中畢業後先去當兵,大學也沒考取,服兵役回來後才去台北一邊工作,一邊考試,考上國立藝專。那時沒有電影系,叫做「影劇科」,要念三年。我1972年畢業,當時要找電影工作不是那麼容易,當了八個月的推銷員,推銷電子計算器。後來才有個機會在李行[7]1973年導演的電影《心有千千結》裡當場記。

●──在坐上導演椅之前,您做過多年編劇與副導演。早年做編劇的經驗對您後來當導演有什麼樣的影響?

侯:那是蠻需要的。當導演若不懂得編劇,基本上是吃虧的。變成只是技術上的,永遠要仰賴別人,那樣是很難的。你必須有想法、有結構,做導演一定需要這些。像李安、王家衛,他們都有編劇的經驗。

●──朱天文,您一定有個非常不一樣的成長經驗。您出生於文人家庭,不僅您父親朱西寧是位知名作家,兩個妹妹天心、天衣也都寫作。您是幾歲開始寫小說的?什麼時候決定當一個專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