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 陳凱歌:歷史革命與反叛電影(13) >

陳凱歌:歷史革命與反叛電影(13)

張振華編,《陳凱歌:我們都經歷過的日子》,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

陳凱歌,《少年凱歌》,台北:遠流出阪,1991。

───,《龍血樹》,香港:天地圖書,1992。

陳凱歌、羅雪瑩、王安憶、倪震,《陳凱歌:〈霸王別姬〉1993》,收錄於楊遠嬰、潘樺、張專編的《90年代的「第五代」》,頁251—306。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陳凱歌、王安憶,《風月:陳凱歌與王安憶的文學劇本》,台北:遠流出阪,1996。

陳雅湞編,《霸王別姬:同志閱讀與跨文化對話》,嘉義:南華大學出版社,2004。

陳墨,《陳凱歌電影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陳墨,《陳凱歌的電影世界:少年的詩篇》,台北:風雲時代出版,2006。

焦雄屏編,《邊走邊唱》。台北:萬象圖書,1991。

葉兆言,《花影》,台北:麥田出版,1996。

戴錦華,《霸王別姬:歷史的景片》,《鏡與世界神話》,頁310—32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鄺世編,《天下無極陳凱歌》,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1陳懷皚(1920—1994),原名鄭衍賢,出生於福建的知名導演。1949年在香港永華電影公司擔任副導演,之後回到北京執導多部重要的舞台劇,如《紅色娘子軍》及《家》。1951年陳懷皚開始在北京電影學院任教,1953年在北京電影製片廠拍片,1950、1960年代拍出許多很受歡迎的電影,如《青春之歌》(1959)、《天山的紅花》(1964)等。

2張國榮(1956—2003),當代華語片最重要的演員之一,亦是真正的流行巨星,電影作品豐富,並在國粵語歌壇大放異彩。在參與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而躋身超級巨星之列之前,他於1970年代末即開始拍電影,這段時期的作品有譚家明的《烈火青春》等。之後張國榮持續拍了許多影片,包括關錦鵬的《胭脂扣》、程小東的《倩女幽魂》、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和《風月》、王家衛的《阿飛正傳》、《東邪西毒》和《春光乍洩》,還有於仁泰的《白髮魔女傳》(1993)。2003年4月1日自殺身亡。

3 編註:王君正(1945— ),又名王軍政,1964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1980年執導第一部電影《苗苗》,其他作品有《應聲阿哥》(1982)、《天堂回信》(1992)、《私人保鏢》(1993)等。

4 Paul Clark,在新西蘭從事中國文化研究,尤其專精於中國電影的研究。著有Chinese Cinema: Culture and Politics Since 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及Re-invention China (Chinese University, 2005) 等書。

5 Tony Rayns,東亞電影的重要評論者。著有King of the Children and the New Chinese Cinema(與陳凱歌合著,Faber & Faber, 1989)及Wong Kar-wai on Wong Kar-wai (Faber & Faber)。他也是製片及導演,參與許多華語片的演出、配音和字幕製作等工作。並為溫哥華及倫敦電影節策劃亞洲電影專輯。

6關錦鵬在1996年的紀錄片《男生女相:中國電影之性別》中曾訪問陳凱歌,談及《大閱兵》中的同性戀主題。

7編註:汪曾祺(1920—1998),著名作家,是沈從文的學生。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

8徐楓(1950— ),台灣著名演員,拍過五十多部電影,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胡金銓的《龍門客棧》(1967)、《俠女》(1972)、《忠烈圖》(1975)、《空山靈雨》(1979)等。1990年代初,徐楓成功地由演員轉型做製片,製作發行了《霸王別姬》、《滾滾紅塵》(1990)、《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1990),以及何平的《炮打雙燈》(1993)等片。

9Christopher Doyle(1952— ),當代華語電影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1980年代初為台灣電視節目擔任攝影及剪輯,之後拍攝了楊德昌的佳作《海灘的一天》。1991年的《阿飛正傳》奠定了他與王家衛長久而多樣的合作關係,兩人合作的作品有《重慶森林》、《東邪西毒》、《春光乍洩》、《花樣年華》。杜可風也與許多其他重要的華語片導演合作過,如香港的關錦鵬和張婉婷,台灣的賴聲川與陳國富,內地的張元、陳凱歌和張藝謀。杜可風在華語片的成就也為他贏得許多國際大獎,使他為好萊塢矚目,2002年他參與了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的《驚魂記》(Psycho)的拍攝。他也曾在許多電影裡客串演員,最著名的是陳可辛的《甜蜜蜜》。他出版過許多著作、文章及攝影作品,如A Cloud in Trousers和《春光乍洩:杜可風攝影手記》(Don』t Try for Me Argentina)。1998年杜可風曾導過一部具實驗性的電影《三條人》(Always with Words)。

10香港重要影評人舒琪也曾參與過這個劇本。

11編註:王安憶(1954— ),當代中國作家。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被稱為師法張愛玲的海派作家。小說《長恨歌》亦改編成電影。

12編註:葉兆言(1957— ),著名作家。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班。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作品有《1937年的愛情》、《花影》、《花煞》、《別人的愛情》等。

13編註:蘆葦有「中國第一電影編劇」的美譽,許多名片都出自他之手,如《霸王別姬》、《活著》、《瘋狂的代價》(1988)、《黃河謠》(1989)、《秦頌》(1996)等。

14編註:周曉文(1954— ),導演、編劇。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導演作品有《瘋狂的代價》、《青春無悔》(1992)、《二嫫》(1994)、《秦頌》等。

15日本版片長198分鐘(國際版161分鐘),公映時的片名改為《始皇帝暗殺》。日本版的敘事結構也非常不一樣,比較完整地直敘,國際版以字幕分成五個章節,著重在不同的角色(1. 皇帝,2. 刺客,3.孩子,4. 趙姬,5. 皇帝與刺客)之上。這兩個版本不同之處,舉例來說:鑄劍者刺殺荊軻在日本版是在影片的開頭,國際版則是在第45分鐘的地方,這是剪輯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