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 陳凱歌:歷史革命與反叛電影(3) >

陳凱歌:歷史革命與反叛電影(3)

陳凱歌

Chen Kaige

歷史革命與反叛電影

英文標題:Historical Revolution and Cinematic Rebellion

1984年,一群剛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學生跑到偏遠的陝西省北邊,攝制了一部低成本、沒有明星、無大導演、對白極少、沒有太多劇情的電影。《黃土地》偏離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模式這個數十年來主導中國電影的美學,標誌了一次電影革命。這部電影極為真實地描繪出農民艱苦的生活,以突出的象徵主義、充滿力量的映射、對於革命歷史的新觀點,創造了全新的電影語言,確立了該片導演陳凱歌作為中國新一代電影人中最有前途、最具創造力的導演的地位。

陳凱歌出生於1952年,跟田壯壯一樣,成長在北京極為出色的電影家庭。他的父親陳懷皚[1]是位知名的電影導演,母親則是電影劇本的編輯。少年時期的陳凱歌響應毛主席的號召,與其他知青一同下鄉。陳凱歌在雲南勞動了三年,直到1975年回到北京。在影響了一代人命運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他在回憶錄《少年凱歌》中對這個時期做了有力的敘述),他進了北京電影學院傳奇性的1982年畢業班,這個集體雲集了後來人稱「第五代」的重要電影工作者。

畢業以後,陳凱歌先在多部電影中擔任副導演,之後他跟隨著同班同學張藝謀與何群到廣西電影製片廠,與他們一起合作成名之作《黃土地》。在這部具開創性、拓展了中國電影新視野的影片之後,陳凱歌持續他的創新和實驗,持續他對電影創作的舊規與觀眾期待的反叛,拍出一系列高度個人化、蘊含哲學探問的藝術電影,如1987年的《孩子王》,悲劇性地描繪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個雲南知青試圖教育孩子進行有創造力的思考,1991年的《邊走邊唱》則是一部更為大膽的電影,描述一對盲樂師橫越一片神秘的土地,追尋能治好眼睛的奇跡。在這兩部電影之間的大片空白,陳凱歌住在紐約,完成了追憶「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自傳,以及幾部小規模的影片製作,包括英國流行樂團「杜蘭•杜蘭」(Duran Duran)的一部音樂錄像帶。

在《邊走邊唱》這部陳凱歌導演生涯中最前衛的影片兩年之後拍攝完成的《霸王別姬》無疑是最為成功的商業大作。該片的演員搭配了中國內地的電影明星鞏俐、張豐毅,以及香港歌手、演員張國榮。[2]電影追溯了1930年代到1970年代之間一對京劇名角的複雜關係,以及他們如何掙扎於現代中國紛擾變動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大環境。這部壯闊的電影絕佳地探索了性別、性慾、認同與歷史,成為轟動一時的國際電影巨作。1996年的《風月》由《霸王別姬》的原班人馬鞏俐、張國榮主演,敘述老上海一個亂倫、背叛的頹廢故事,然而無論就藝術成就或商業市場而言,《風月》都無法再次締造《霸王別姬》創下的佳績。

《荊軻刺秦王》是陳凱歌野心最大、規模最大,也是花費最大的電影。大場面、一絲不苟的戲服、最優秀的當代中國演員、上千名臨時演員,這部於1999年推出的電影重述了荊軻謀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傳奇故事。電影製作費破當時紀錄,但影評和觀眾口碑都未獲好評。《荊軻刺秦王》之後陳凱歌到好萊塢拍攝了英語情色懸疑片《溫柔地殺我》(Killing Me Softly),這部電影一直未做商業放映。拍攝地點是英國,由希瑟•格雷厄姆(Heather Graham)和約瑟夫•費恩斯(Joseph Fiennes)主演,是一個關於亂倫、謀殺與秘密過往的黑色故事。

1996年,當我第一次見到陳凱歌時,我問起他電影中的悲觀本質,他回答:「我真的很希望自己有天能拍出一部快樂的電影。但因為那些我活過的歷史、我經歷過的事,我想是不可能的。至少現在不可能。」然而不到十年,中國的未來透出一絲光明,陳凱歌電影中的那個世界似乎也是。2002年發行的《和你在一起》是陳凱歌在《霸王別姬》後第一部獲得商業成功的電影。電影以一個拉小提琴的神童為主角,是陳第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贏得了無數影評人和觀眾的心,再次證明陳凱歌能夠拍叫座的電影,也讓他得以籌資拍攝武俠奇幻巨片《無極》。

從前衛到商業,從中國歷史之重到中國未來之輕,從北京到好萊塢又回歸,陳凱歌一直震驚、挑戰著他的觀眾。訪問過程中我得到機會重訪他電影生涯中的幾個重要時刻,訪談地點就在他位於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心的世紀英雄電影投資公司的辦公室,時間是2003年1月6日。

●──您父親陳懷皚是位知名導演,母親也在電影圈工作。他們對您選擇電影為職業有什麼影響?拍電影是不是您從小的夢想?

一點兒都沒有。因為那個時候的社會情況不太一樣,不像現在,孩子還很小,父母就決定他們將來應該做什麼。那個時候,大家是都一樣,有一種平等的感覺,父母並沒有特別跟我說你長大應該做什麼。當然啦,由於他們?己的職業和他們的個人興趣愛好,在藝術方面給我一些影響,這些影響其實是很隨意的,不是很刻意,比如說,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我從小比較喜歡看書,就變得很自然。我記得我五歲就拿《水滸傳》來看,那時識字還不多,但我已經可以自己看這些小說,我已記不清我識字的過程了。所以父母在這方面很鼓勵我多念一點兒書,其實我接觸了兩方面的書,一個就是中國古典文學,我有特殊的愛好,另外就是西方經典作品,也接觸得很多。但只是喜歡,並沒有說將來可能將這些積累起來的知識用在電影上。沒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