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 田壯壯:盜馬與放風箏(13) >

田壯壯:盜馬與放風箏(13)

●──如果把您所有的電影放在一起看,您好像變色龍,每部電影都不一樣。從內蒙古的獵場到1980年代的搖滾樂,從慈禧太后的後宮到「文革」的殘酷暴力,這些電影有沒有一個共同的主題?

我作品裡最關注的是人和環境的關係,就是人在環境中的生存和心理,還有和這個環境的關係。可能是因為我是個中國人,中國這個環境一直需要你去認識、去適應、去感覺。想想在我生長的五十年裡,中國這個環境已經變了多少。這個環境的變化,能夠看出很多的人性,可以對人有很多的認識。比如在「文革」時,好朋友可能在第二天就出賣你,就像《藍風箏》裡李雪健的角色。所以人與環境的關係改變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吳清源先生也是,雖然他那麼專注在他的棋賽裡,但想到二十世紀中國和日本那些起起落落的關係,最終仍會是他與他的環境的關係。

●──您曾經在1985年說過一句引起了一些爭議的話,您說「我的電影是給二十一世紀的人看的」[34],既然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了,您現在怎麼看待這句話?對於中國電影的將來,您有什麼樣的期待和看法?

其實那句話是個玩笑,當時跟記者聊天,後來被這個記者寫成一篇文章,他可能都沒想到會引起這麼一個軒然大波。我始終覺得電影有兩種,一種是商業電影,這是非常必要、非常正常的,這點美國做得最好、最優秀。還有一種是本土電影,它有著本土文化、本土環境、本土的人,由不同民族、不同歷史、不同思維出來的。可能叫人文電影、本土電影,這類電影只是拍給愛電影的人和關心電影的未來的人看,它不屬於商業電影,不可能像商業電影覆蓋那麼大的觀眾群。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都不會消亡,或是誰把誰吃掉,這兩種電影只會相互影響,朝著自己的方向發展得更好。就像火車似的,一定有兩條鐵軌,並行載著電影前進。如果只有一條鐵軌的話,火車會跑得有點危險,這兩條軌道如果並在一起也危險,跑不了,我覺得這兩條軌道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來講,拍商業電影的興趣沒有拍本土電影的興趣大的原因是我個人的經歷造成的,個人的經歷太複雜,遇到的事情太多,或是我在人的問題上太敏感,所以我只能拍這類電影。但是我不排斥商業電影。

至於中國電影的未來,我覺得五年之內,中國電影一定會非常有意思,就在這五年之內。

作品年表

導演

1980 《我們的角落》(短片,與謝小晶、崔小芹合導)

1980 《小院》(短片)

1981 《紅象》(與張建亞、謝小晶合導)

1983 《夏天的經歷》(電視連續劇)

1984 《九月》

1985 《獵場札撒》

1986 《在昨天的檔案裡》

1986 《盜馬賊》

1987 《鼓書藝人》

1988 《搖滾青年》

1989 《非法生命》(又名《特殊手術室》)

1990 《大太監李蓮英》

1993 《藍風箏》

2002 《小城之春》

2004 《德拉姆》(紀錄片)

2006 《吳清源》

其他

1995 《桃花滿天紅》(製片;導演王新生)

1995 《贏家》(製片;導演霍建起)

1995 《巫山雲雨》(製片、原創;導演章明)

1998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又名《長大成人》,製片、演員;導演路學長)

1999 《扁擔•姑娘》(製片、原創;導演王小帥)

2004 《茉莉花開》(監製;導演侯詠)

2004 《旅程》(製片;導演楊超)

2004 《五月之戀》(製片;導演徐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