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 田壯壯:盜馬與放風箏(14) >

田壯壯:盜馬與放風箏(14)

參考資料

Kuoshu, Harry H., Tian Zhuangzhuang, and Dru C. Gladney. 「10. Horse Thief (Daoma zei, dir. Tian Zhuangzhuang, 1986).」In Harry H. Kuoshu, ed. Celluloid China: Cinematic Encounters with Culture and Society, pp.197-212. Carbondale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02.

Lao She. The Drum Singer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52.

Liu, Xinmin. 「Play and Being Playful: The Quotidian in Cinematic Remembrance of the Mao Era」 Asian Cinema 15, no.1 (Spring 2004): 73-89.

Lu, Tonglin. 「Allegorical and Realistic Portrayal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ian Zhuangzhuang, On the Hunting Ground, Horse Thief, Blue Kite.」 In Confronting Modernity in the Cinemas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pp.58-9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Nielsen, Hanna. 「The Three Father Figures in Tian Zhuangzhuang』s Film The Blue Kite: The Emasculation of Males by the Communist Party.」 China Information 13, no. 4 (Spring 1999): 83-96.

Tam, Kwok-kan and Wimal Dissanayake. 「Tian Zhuangzhuang: Reconfiguring the Familiar and the Unfamiliar.」 In Kwok-kan Tam and Wimal Dissanayake, eds., New Chinese Cinema, pp.35-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Wang, Ban. 「Traumatic History Against Melodrama: Blue Kite.」 In Illuminations from the Past: Trauma, Memory, and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pp. 142-16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Zhang, Yingjin. 「From 『Minority Film』 to 『Minority Discourse』: Questions of Nationhood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Film Studies.」 In Sheldon Lu, ed.,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Identity, Nationhood, Gender, pp. 81-104.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合著,《德拉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吳文光,《革命現場:一九六六》,台北:時報出版,1994。

吳清源,《中的精神》,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阿城,《小城之春》,台北:時報出版,2002。

張獻民,《藍風箏遮不住紅太陽》,《看不見的影像》,頁11—18,上海:上海三聯,2005。

焦雄屏編,《大太監李蓮英》,台北:萬象圖書,1991。

1田方(1911—1974),1931年從影后即成為非常傑出的演員,作品有《吉地》(1933)、《海葬》(1935)、《壯志凌雲》(1936)。1949年後,田方主演了許多重要電影,包括《革命家庭》、《英雄兒女》(1964)。他擔任過電影局副局長,也是創辦北京電影製片廠的要角。於藍(1921— ),1950、1960年代的重要女演員,作品有《翠崗紅旗》(1951)、《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紅巖》。她後來擔任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廠長,兒影廠製作了田壯壯第一部電影《紅象》。

2崔嵬(崔景文,1912—1979),1930年代上海劇場界的演員及導演。1954年後轉拍電影,作品有《紅旗譜》(1960),他以此片獲1962年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他導演的名片有《青春之歌》(1959)和兒童電影《小兵張嘎》(1963)。

3海默(1923—1968),劇作家、編劇、小說家。他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駐廠編劇,主要作品有《母親》(1956)、《紅旗譜》。

4陳荒煤(1913—1996),1930、1940年代活躍於延安和左翼圈子的劇作家及編劇。1949年後,陳荒煤繼續擔任了許多政府文化工作方面的重要職位,包括電影局副局長和文化部副部長。此外還著有許多電影理論和電影評論的書籍。他是中國電影界最有權力的政府官員之一。

5秦威(1911—1994),北京電影製片廠主要的藝術指導,作品有《青春之歌》、《小兵張嘎》、《紅巖》等。

6Velikii grazhdanin,Fridrikh Ermler(1898—1967)導演,攝於1937—1939年。片長231分鐘,在中國分成兩集上映:《偉大的公民》和《基輔姑娘》。

7大串聯,又稱革命大串聯。是個全國性的運動,鼓勵年輕人(尤其是紅衛兵)自由旅行全國,以瞭解社會現況並交換經驗。運動於1966年6月1日展開,高峰期為同年8月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衛兵,1967年2月3日宣佈結束。運動開始後的失控造成了社會動亂及非常龐大的經濟損失。

8編註:史鐵生(1951— ),生於北京。1969年到延安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北京,在工廠工作。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之後陸續發表了《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老屋小記》、《務虛筆記》等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