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 《光影言語》 前言(8) >

《光影言語》 前言(8)

4即使是現在一般通稱的「第五代」,多年來也一直存在許多爭議,而「第六代」的提法則更是問題多多,不像「第五代」基本由1982年畢業自北京電影學院的電影工作者組成,「第六代」並不全都是1989年畢業的;「第六代」這個詞幾乎涵蓋了大部分中國新獨立電影的成員,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第六代」電影工作者轉往商業電影發展,這一定義也是不全面的。並且,像霍建起、李楊這樣的導演,他們的年紀比較接近「第五代」,卻被歸為「第六代」,因為他們開始拍片的時間被劃為「第六代」。而「都市的一代」這個標籤同樣有問題,因為許多「第六代」導演並沒有專注於呈現中國都市的風貌,例如某些描述鄉村與小鎮的電影,像《那山、那人、那狗》(1999)、《站台》、《盲井》。

5RobertBresson(1901—1999),法國畫家、大師級電影導演。1934年開始拍片,四十多年拍了十三部電影。主要作品有《鄉村牧師日記》(DiaryofaCountryPriest,1951)、《死囚越獄》(AManEscaped,1956)、《聖女貞德的審判》(TheTrialofJoanArc,1962)、《錢》(Money,1983)等。

6見謝晉訪談。

7編註:崔子恩,小說家、電影評論家、電影編劇、導演,現任北京電影學院理論研究系副教授。1987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在北電電影文學系任教。他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出版了許多小說及評論集。執導的作品有《舊約》(2001)、《丑角登場》(2002)、《夜景》(2004)等。

8編註:FrankieAvalon(1939—),1950、1960年代美國青少年偶像、歌手及演員。《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用了他的Why?當插曲。

9有關《臥虎藏龍》在亞洲的票房可參見StephenTeo(張建德)對該片編劇兼製片JamesSchamus的訪問「WeKickedJackieChan』sAss」,見SensesofCinema(http://www.sensesofcinema.com/contents/01/13schamus.html)。

10雖然一般香港新浪潮的起源可追溯至1978—1979年間,但某些評論者(如張建德)仍將其先驅者遠推至1970年,以及唐書璇石破天驚的藝術電影《董夫人》的正式發行。

11翁維銓,1971年起為英國、美國、印度尼西亞、中國內地及香港導演、監製、攝影數部紀錄片及劇情片。曾參加柏林、美國及香港等國際電影節並獲獎項。1996年加入香港演藝學院,現任電影電視學院監製及製作管理系主任。執導的劇情片有《再生人》(1981)、《荒漠人》(1983)等。

12唐基明(1950—),亦是從電視台起家的香港新浪潮導演。導演作品有《女人風情話》(1985)、《販母案考》(1990)等。

13編註:方育平(1947—)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曾榮獲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父子情》、《半邊人》(1983)、《美國心》(1986)。他早期替香港電台電視部「獅子山下」劇集拍攝了《野孩子》(1977)、《元洲仔之歌》(1977)、《老犁》(1978)等單元。

14編註:嚴浩(1952—)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主力人物之一。1973年於英國倫敦電影學院畢業,回港後在香港無線電視台任編劇及編導。1978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茄喱啡》,被認為是香港第一部新浪潮電影。作品有《似水流年》(1984)、《滾滾紅塵》(1990)、《太陽有耳》(1996)等。

15編註:羅卓瑤(1957—),香港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任職於香港電台電視部,執導過十二部電視劇,1982年赴英國電視電影學院主修導演及編劇,畢業作品《外國的月亮圓些?》獲芝加哥電影節銀獎。1995年和夫婿方令正移民澳洲。執導作品有《愛在他鄉的季節》、《秋月》(1992)、《浮生》(1996)、《遇上1967的女神》(2000)、《給阿里的信》(2004)等。

16傅葆石曾寫過這兩個早期中國電影工業超級中心的精彩巨作,見PoshekFu,BetweenShanghaiandHongKong:ThePoliticsofChineseCinema(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3)。

17見p.29。

18有關王家衛的專著有許多,如TonyRayns的WongKar-waionWongKar-wai(London:Faber&Faber,2006);StephenTeo的WongKar-wai(London:BritishFilmInstitute,2005);Jean-MarcLalanne,DavidMartinez,AckbarAbbas和JimmyNgai的WongKar-wai(Paris:DisVoir,1997);WimalDissanayake和DorothyWong的WongKar-wai』sAshesofTime(HongKong:HongKongUniversityPress,2003);JeremyTambling,WongKar-wai』sHappyTogether(HongKong:HongKongUniversityPress,2003),以及潘國靈編的《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增訂本)(香港三聯,2004)。還有許多由王家衛的攝影師杜可風執筆的文章。

191980年代起有許多非常出色的女性電影工作者?在中國內地有張暖忻(1940—1995),作品有《北京你早》(1990)等;黃蜀芹,作品有《人•鬼•情》(1987)等,以及非常受歡迎的電視劇《圍城》(1990);彭小蓮,作品有《女人的故事》(1989)和《上海紀事》(1998);李少紅,作品有《戀愛中的寶貝》(2004)等,除了電影之外也導了許多電視劇。在台灣最多產的有王小棣,作品有《魔法阿媽》,王小棣和黃黎明、黃玉珊都是過去這十年台灣女性從事電影工作的先驅,較年輕一輩的有陳映蓉,她為台灣電影工業注入一股新活力,她的《十七歲的天空》(2004)大受歡迎。香港方面除了這裡提到的許鞍華之外,還有許多重要的女性導演,如張婉婷、羅卓瑤、張艾嘉,以及稍早的藝術電影開創者唐書璇,張艾嘉和唐書璇其實常來往港台兩地拍片。可惜的是,許多女性電影工作者能發揮的空間仍遠遜於她們的男性同行。

20中國內地電影工作者的訪問收錄得比較多,只說明了產業的大小(在過去二十年間,中國內地影業經歷了非凡的發展),而不在於地理或甚至美學上的偏好。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