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 > 《光影言語》 前言(2) >

《光影言語》 前言(2)

陳凱歌與田壯壯自1980年代起同為引領中國內地影壇轉型的旗手,兩人皆跟著身為電影工作者的父母成長於北京(他們的父母皆與謝晉同輩)。自陳凱歌的《黃土地》到田壯壯的《藍風箏》,前者寬廣的視覺影像,深入犀利的氛圍,輕描淡寫地勾勒出共產主義藍圖中的複雜性和自我矛盾,真確地立了一塊里程碑,而後者則回顧新中國的頭十七年,並提出深沉的省思,第五代於共同回首探究過去的同時,又將中國內地的電影推向嶄新的未來。張藝謀在晉陞導演之列、拍出佳片《紅高粱》前,是陳凱歌(《黃土地》和《大閱兵》)與田壯壯(《紅象》)的攝影師。雖說他們的許多重要作品,包括《霸王別姬》、《活著》及《藍風箏》皆因觸及政治敏感處無法公映,但這些影片在海外卻收到空前的喝彩。[3]就張藝謀來說,更是如此,他憑《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英雄》及《十面埋伏》,成為海外最受歡迎且知名度最高的中國內地導演。當這群電影工作者發展並建立起他們獨特的電影風格時,早期那股集體精神早已瓦解;不過仍可從第五代成員各自的發展軌跡找到彼此的相似之處。由第五代早期──從描繪戰爭的歷史片如吳子牛的《喋血黑谷》和張軍釗的《一個和八個》,到前衛派作品如田壯壯的《盜馬賊》和陳凱歌的《孩子王》;從王朝史詩如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和張藝謀的《英雄》,到雙雙貢獻的溫馨之作──《和你在一起》及《幸福時光》,這些都向我們提示著第五代的許多成員所共享著的價值觀和創新本能。

1989年,另一批具有新的影像語言、堅持新的夢想的學生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這個集體被稱為「第六代」或「都市的一代」,但這兩種稱謂恐怕都無法捕捉其作品間的差異性和複雜性。[4]第五代由內部帶出電影革命,衝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製片體制,而新一代的電影工作者則在1980年代晚期開始走上非常不一樣的途徑。獨立製片先驅中的要角如張元、王小帥、章明和何建軍等,以全然外於體制的工作方式帶來一場新的電影革命。在別的國家和地區,「獨立電影」通常指以遠低於主流片廠的製作預算完成的藝術電影,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詞則別有內涵及言外之音。獨立電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常常不僅是於官方製片體制外完成的作品,且通常不為國家許可。自1990年代起,獨立製片在中國內地大致同義於「地下電影」(undergroundfilm)和「非法電影」(illegalfilm):「地下」意指導演採取秘密策略來完成的作品,而「非法」指的是多數這種製作模式的作品不符政府的合法尺度。

在此由這群人中列舉出的四位電影工作者,包括張元、王小帥、賈樟柯和李楊,他們共同為中國的獨立製片奠基。張元和王小帥同於1989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兩人以根植於譏諷和絕望的筆觸,創造出一種晦暗的電影視覺。藝術電影如張元的《媽媽》和王小帥的《冬春的日子》,皆在中國電影局的眼皮底下製作,劇中角色由非職業演員擔綱,並以微薄的預算完成作品,但是他們已為仍深深沉浸在政令宣傳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之間的影壇另闢蹊徑。新一代電影工作者也自扮演先驅者的第五代所立下的路線轉向,張元和王小帥等導演將注意力帶回日常生活,檢視共同生活於社會框架內的人們,提出批判及反思:智能不足者、民工、賣淫者、吸毒者和同性戀者。到了1990年代晚期,兩人皆開始接受更多商業性的主題,並與中國的主要片廠合作;王小帥的爭議之作《扁擔•姑娘》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製作,而張元在1999年推出的《過年回家》成為他一系列成功的商業電影中的第一部,後續的還包括《我愛你》及《綠茶》。張元和王小帥為中國獨立製片開拓新途,但這樣一過程常令他們搖擺於國外的名聲大噪與國內的默默無聞之間。

賈樟柯和李楊呈現出當代中國獨立製片另兩條不同的軌跡,兩者在不同程度上向外界取得資金及合作契機。1997年,賈樟柯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晚了張元及王小帥一個世代,同年他完成既是首部作品也是得獎片的《小武》。受小津安二郎與布列松[5]影響的他,特別在其首航之作裡以長鏡頭對準山西小鎮上的扒手、舞者和遊民,關注他們面對世界改變時的掙扎。賈樟柯放眼外部並非只為籌措資金,更重要的是能夠與他的香港製作團隊進行密切合作,彼此結緣始自1990年代中期一部賈樟柯學生時代的短片受邀參展香港獨立電影節。李楊則不僅放眼外部,實際上他還是從外部崛起的。經過十四年在德國的日子,李楊在2003年憑其首部作品《盲井》於國際電影節一躍而起,衝擊力十足的內容講述發生在中國西北一座非法煤礦的關於道德、貪污及謀殺的故事。伴隨赤裸裸、如紀錄現實主義般可使希區柯克(AlfredHitchcock)莞爾的故事,李楊創造出的表達方式不僅強有力地推進了中國獨立製片,並以令人震驚的視覺影像、才華橫溢的表演及迷人的故事情節,使作品有了商業獲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