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想再討好這世界 > 第七章 驕傲感微妙的一面 >

第七章 驕傲感微妙的一面

當你想像一個很驕傲的人,腦海中會浮現怎樣的印象?你很可能描繪了一個自吹自擂、高傲自滿或傲慢無禮的人,還向來對別人擺出居高臨下的架子。的確,你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驕傲能導致個人自視甚高且瞧不起別人。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不要用單一的維度去考慮驕傲感。由於它的特性非常廣泛,許多行為都彰顯了驕傲感,其中還包含了十分微妙的一面。

你是否想過討好者也是驕傲的呢?乍一看,這個想法或許荒謬可笑,因為討好者的定義是將自己的計劃置於一邊而更偏好助人為樂。所以,你可能會斷定他們的驕傲感不值一提。而事實上,你也許推測討好者表現更多的是謙卑的態度。

或許如此,或許不是如此。

在你試圖理解自身討好行為的時候,要思考某些驕傲情緒可能促使討好行為傾向的延續,使你脫離了健康的軌道。或是思考前幾章裡討論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種例證。通過他們的經歷,我們認識到討好者在工作上、婚姻中、與朋友或與親家相處時體會了怎樣的緊張情緒。然而,在每個案例中,每個人似乎表現得異常低調,與驕傲無關。這些人還經常努力地服務於人,設身處地的替他人著想甚至不顧他們自己。因此,你自然而然地會問,「他們能有多驕傲呢?這些人看起來和驕傲自滿沒有半點關係。」

為了領會自豪感為何在討好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需仔細揣摩,並且在過程之中要格外留心,因為它可能偽裝成其他的表現形式。

首先,不是所有的驕傲感都是有害的。你時常能聽到人們為做好一項工作而感到驕傲,為了子女而感到驕傲,為了國家、為了成就而感到驕傲。當我們以這種方式談起驕傲的時候,我們指的是內心的滿足感、知足感和快樂。這種驕傲感體會到的是祥和與平靜,給個性當中帶來了自信心。

正如任何好的特性都可能被放大的道理,驕傲感也能夠越過界限變成一個非常不討好的特徵。它麻煩的地方就在於,驕傲可被定義為沉溺在自我所渴求、偏好或期望的事物當中。最終,驕傲還有了控制和支配的願望,把周圍的環境塑造成一個討好的模子。這個模式導致人們沉迷於應得心,就如「你虧欠我」的這種心態。它同樣也使人們陷入痛苦和理想幻滅的情緒裡,就如「你怎麼能這樣對我呢?」的這種思維。

大多數討好者沒有明顯地表現出驕傲,而是以其他更強有力的方式滋長了自我沉溺的思想。為了瞭解驕傲感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樣微妙的卻又強烈的存在,我們來檢視以下描述,勾選出契合你的條目。

(1)要是我顯然感到我沒有受到重視,我會默默地生悶氣。

(2)我以為我友好的舉動會換來別人同等的回報。

(3)內心的破滅感或背叛感令我痛苦不已,因為人們利用了我的善良的本性。

(4)我納悶人們為何沒有表現出應有的體貼入微。

(5)當親眼看見別人有好事發生時,我的反應是但願同樣的好事也發生在我身上。

(6)有些時候我會掩飾真正的自己,因為我不想陷入不斷為自己開解的麻煩裡。

(7)我會精心計劃如何表達我的想法和感受。

(8)我發覺自己編造了很多無謂的借口。

(9)有時我會假裝自己所沒有的感受。

(10)在面對自己身上的問題時,我會感到不安和焦躁。

0至4分:有時驕傲感會悄悄地進入我們的生活。不過,假使以上沒有一個描述符合你的情況,那是很不尋常的。

5至10分:這表明驕傲感在你的性格中正逐漸地顯現出來。儘管你有能力不讓其他人發覺你本身的自我導向型的思維方式,但你還是有必要洞悉你的關係模式對你產生的作用,這樣做都是很有益處的。

驕傲感消極的一面

有一些驕傲的表現是很容易察覺的,比如說自我熱衷的一面:具有批判性思維、愛打斷別人的談話、愛指揮人、極為固執己見、愛自吹自擂、大聲地堅稱自己、目中無人、很貪心。

但是我們也要辨識出一種更加隱蔽的驕傲感體現:一個人做了自私的事,當被問責的時候,便用了無辜的借口來辯解,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例如,考慮為何如下的行為舉動看似不那麼自私,卻仍舊適用這個釋義的:

·默默地退縮

·反覆思考某人的過錯

·故意不做深入的交流

·封閉的自我表現

·悲觀的舉動

·做事半心半意

·拖拖拉拉

·為了避開某人令自己忙得不可開交

其中的每一個行為特性都是被自我沉溺所激發的,不過正因為它們的本質過於被動,人們則不太可能會注意到這些驕傲感的負面含義。

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驕傲的行為舉動。只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表現方式千差萬別,在生活中都有可能存在。

毫無疑問,驕傲感代表的是人類劣性中的核心。自從亞當和夏娃藐視老天並且吃下分別善惡之樹的果實之後(實質上,他們聲稱與老天平等),人類從此就遭受了自我為中心的懲罰。

為了理解這個與生俱來的本性,思考一下嬰兒是如何表現出自我熱衷的。要想教一個幼童如何變得自私並不需要任何的教程和訓練,就好像那是渾然天成的一樣。事實上,當我們衡量一個孩子成熟的標準時,我們參考的是孩子遠離自我中心而以別人為中心的意願的程度。驕傲是所有人都具備的品性,只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抉擇後我們才能改掉這個習慣。

當成年人竭力弄明白他們自身的失調行為時,先質疑周圍的環境對行為會造成怎樣的影響,這是很有幫助的。但是,假若不考慮人類本性黑暗的一面——驕傲感因素的話,那麼就不能夠完全理解反常行為的意義了。

很長一段時間裡,在我的咨詢者中,安妮塔是我所見過的最有洞察力的人。她發現她自身失衡的討好行為,甚至認識到她需要弄清導致問題的原因後再去糾正它。當我和她談起識別性格中驕傲的存在時,她若有所思地點頭並且回答說,「我有過把問題全部都歸咎於其他人身上的想法,但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我意識到我會被其他人的選擇所影響,這點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我也察覺我的內心出了某些問題令我偏離了常規,即使我身外的世界依舊如往常一樣運轉。」

我問,她是否認同驕傲是她的討好行為的核心是,她稍加思索後回答說,「我想起了一個最近發生的例子,可能印證了你的觀點。就在上個週末,我去父母的家中用晚餐。我把我解決的一個有關女兒的紀律性問題講給爸爸聽,但是他批評了我,因為他的意見與我有分歧。一旦他盯上我的事,我就發現自己為了不讓他煩我而附和他的觀點。在那一刻我會說盡好話或做盡好事,只為聽到他好一點的評價。」

「既然你提起了驕傲的話題,我則有了更多的認識,」她繼續講道,「我認識到在過去我對他並不誠實,因為我操縱了他的想法,讓他以為我是個老好人。其實我一直在做那樣的事情,我猜你會說在那時我太在乎我自身的形象,以致我不允許我自己變得誠實。如果我不再沉溺於我自己,我可能已經告訴爸爸說我們只是觀點不同而已,然後我會繼續用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去教導女兒。」

我微笑著並在心裡想,「哇,安妮塔逐漸心領神會了!她發覺促成她討好行為模式的人正是她自己,而那正是轉變所需的關鍵因素。」

當討好者表現得低聲下氣或遵從別人強烈的意志時,那麼所有錯誤的矛頭可能都指向了那個強勢的人,彷彿在說:「那個人真的很以自以為是。」那樣的表述也許是正確的,但要想達到能夠開始轉變的程度,討好者同樣需要審視自己的內心,並且能承認:「我的動機也很自私自利,我並不總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雖然如此直白的對話讓人感覺到不自在,但它可能會致使某些重大的轉變。

按理想情況來說,在你成長的那些年裡,你已經被教導去識別驕傲感的各方各面:

·你可能被訓練而認識健康的人際關係需要平衡地把握率真和自我克制之間的關係。

·你可能被指引而理解健康有益的生活需要融合一定的謙卑和獨立態度。

·你可能被教導而懂得順從不一定總是最討人喜愛的特質。

·你可能已經領會有時人們能夠從你決斷的舉動或偶爾婉言相拒的行為中獲益。

然而,在大多數事例中,成長中的青少年沒有受過這種訓練,因此在無形之中他們的自我沉溺的思維促使他們加強了自我保護的意識,即使那樣做意味著損害人際關係。不僅如此,你周圍的某些人可能令你難以做出健康的選擇,以致你受到威脅而不得不保持順從的態度。年少時的你,可能還不夠底氣說出,「我所堅持的是最佳方案,我可不想躲在自我保護的殼裡。」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會認為你當時相對地單純,隨後你便逐漸落入了綏靖模式。

然而,作為一個成年人,你並不是無能為力的。當你發現你自己陷入了不健康奉承的封閉狀態中時,你應該停下來並對自己說:「等一等!我的綏靖行為也許製造了短暫的平和,但我只是目光短淺地為了當下的舒適安逸考慮。假如我想要蛻變成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我就要從自我保護的狹隘世界裡逃脫出來,真正地以對雙方都有益的方式與我生活中的人融洽相處。」

安妮塔對我笑著說:「你真是給我出了一個難題啊。要知道根據你的建議,想讓我的思想作如此大的轉變,對我來說是多麼有違常理嗎?」

我點頭同意,回應說:「我發現我們最自然的思考方式就是用我們自己的視角考慮什麼是最有利的。從表面上看,你的討好行為好像是很無私奉獻或者說以別人為重。但是當你深入探究的時候,你會認識到你假借了反常的手段,專心致志地滿足了你自己的需要。如果有必要,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

「要是沒來這裡咨詢,我是不可能發現自己這一面的,」安妮塔感慨道,「然而我不得不承認我們聊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上面。你猜想你的言外之意是我的率真和果斷其實能表現出謙遜的態度,因此如果我想讓情緒變得更健康,就要多遵循那種思維方式了。」

嘿,我可告訴過你,安妮塔可是個十分有洞察力的人!

選擇謙遜而非驕傲

當我和討好者交流時,最讓我們著迷的一個話題就是討論什麼樣「謙遜」的表現根本算不上謙遜,而體現的卻是自我滿足感。為了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我們要充分地理解驕傲的反義詞的含義——謙遜。你可能如安妮塔一樣也察覺到了,謙遜所包含的一些釋義可能是你始料未及的。

破壞驕傲感的決定有以下幾種:

1、承認個人的限度

當人們容許驕傲感在日常生活中立足之時起,就埋下了隱患,其中一個便是他們不願意承認個人的限度。他們假想自身能夠或應該超越人類一般的弱點,他們奮力向前試圖讓一切都盡善盡美。比如,驕傲感能夠致使人們不去承認顯而易見的性格缺陷或表現得他們心神無憂,而實際上他們是侷促不安的。在提升自身形象的這個議程上,驕傲的人很難說出,「我是有限度的,或我不能達到完美。」

而另一方面來說,謙遜則讓人們承認了一個事實:但凡人類都是有限度的。在謙遜的態度裡,人們可以暴露自身的弱點或者受傷的情感或者無能為力。這不因為他們為他們自己感到羞愧,而是因為他們不想給自身樹立起任何虛飾的假象。

例如,當一個人被委任一項非常稱心的項目時,那個人可能會說,「雖然那聽來像是我很感興趣的,但我知道那不是我的專長,所以建議把它轉交給更有能力的人去完成會更明智些。」謙遜的人不介意承認他們的不完美。

從表面看來,討好者的表現是謙卑的,因為他們給他們自己設定了限度。比方說,一位有討好行為的母親,為了照看孩子,便限制了她自己和朋友見面的時間。或者一名員工為了滿足上司的額外需要,便限制了自身在工作之外所用的時間。只不過,有時你所見到的表面現象可能不是潛藏在表徵之下想法的真實反映。

一般的討好者都會忽視他們自身是有限度的這個事實,他們力圖表現出他們比實際上更有能力。例如安妮塔,她迫使她自己表現得好像她能夠容忍父親和丈夫的怒氣沖沖的待人方式。經過多年的歷練,她的容忍力也更勝一籌,她給對方投射了暗示的信息,「不用擔心,我能夠承受你丟給我的所有難堪,我會得到維持和睦的辦法。」然而事實上,她沒能相安無事地度過,內心緊張和騷亂的情緒卻不斷地膨脹。

「安妮塔,在你打算變得沒那麼順從的時候,我希望你認識並承認你自己的情緒忍耐力也是有限度的。在你允許其他人指責和貶低你時,你就陷入了自我保護的誤區,令你無法像普通人一樣思考。你太過努力地暗示你能擺平一切事情。」

「因此你建議我做怎樣的改變呢?

「且說,要是下一次你不認可你父親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不要去默許他的意見了。你應該告訴他,『爸爸,你和我看待問題的觀點不可能是一致的,而我不會故意讓你認為我總是能把孩子照看得面面俱到,我承認我是有不足之處。有時我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會有所欠缺,但我認為那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換句話說,承認你的限度而不是試圖讓他以為你會改正你所有的不足。」

「嗯,那個辦法真是很不一樣啊,」安妮塔承認,「但如果他不接受我所說的,我要怎麼辦呢?我要怎樣說服他我可以是有限度的呢?」

「你不用那麼做!你不需要去說服他。你的能力有限,不能強迫他理解你的想法——這樣也是可以的。」

「所以我什麼也不用說了?」

「假如你沒有其他要補充的了,那麼是的。你有權利不多作解釋。」

在安妮塔向我咨詢時,我建議她放開討好行為。她告訴她自己有責任讓丈夫和父親對她作的所有決定感到滿意,我希望她能理解那樣的態度多少是有些傲慢的。通過她的討好行為可以看出,她十分沉溺於那個觀念,「假如我所做的和所說的都很恰當,那麼我會越來越有影響力,到時候這些人就不會輕視我了。」可那並不是真的!安妮塔是有限度的。多年來她屢次證明了不論她多麼地努力,也不能迫使那兩個男人做出任何改變。因此,我不鼓勵她驕傲地竭力操縱他們對她的看法,而是謙遜地將焦點集中在健康的個人要素上面,並且在生活中秉承那些好的要素,深刻地認知到那兩個男人可能決不會支持她的選擇。

「哇!那與我之前看待事物的方式有著天壤之別,」她慨歎地說,「我從未發覺我順從之中的傲慢一面,但是我明白那表現在我企圖控制他們對我的看法上。」

她深呼吸後補充道,「一想到可以對外宣稱我是有極限的,我就感到鬆了一口氣。接下來,我的任務就是放棄滿足周圍的每個批評者了。」

你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你用何種方式忽視你的限度?由於你是一個有限度的人,技能也是有限的。即使別人不想承認他們的限度,你為什麼要對無法辦到的請求而感到耿耿於懷呢,還不如坦白承認你的限度吧。 

你的討好行為其實是企圖巧妙地控制他人對你的看法,這是否有可能呢?

2、不對其他人的無禮而感到震驚

當人們沉迷於驕傲的想法裡,他們會告訴他們自己應該和不應該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我應得的」是他們腦海中經常浮現的想法。

例如,當驕傲的人和家庭成員、工作夥伴或朋友交流時,他們對參與的呈現方式有著強烈的概念,當然了,對他們而言就是得到優先的待遇。

再回想一下羅伯特的案例,身為牙醫的他感覺患者的抱怨是對他的冒犯。儘管外表看來他非常的體貼並且為了精益求精願意做出任何改善,而內心裡他則感到憤憤不平,「這些人到底是怎麼了?他們就不能感激我竭盡所能的付出嗎?」這種反應最後會導致苦悶、幻滅感和沮喪等情緒問題。正如他震驚地發現人們竟然對他表現出粗魯、苛求或過於挑剔的一面。

羅伯特反應出的這種驕傲感是源於他對人們能夠和應該相互理解和協作的一種假設。要想爭論這個願望的是非曲直實屬不易,不過驕傲者對它沉迷的程度到達了滋長一種苛求的特性還是有可能的。儘管人們相信他人應該細心體貼是沒有錯的,但驕傲感會激發人們依附應得心的習慣,從而導致內心的緊張和焦灼感。

如羅伯特一樣,許多討好者在面對其他人對自身的評價時會感到震驚或者詫異,原因是他們太渴望被合理對待了。為了理解這個原理的運作方式,思考以下事例:

·一位丈夫花了整個週末幫妻子做家務,而週日晚上他勃然大怒了,因為他沒有受到足夠的賞識。

·一位妻子覺得她超出自己分內的工作而太過支持丈夫的追求了,她告訴她的朋友她簡直不敢相信他如何利用了她善良的本性。

·一位男子退出了社區組織,因為他無法解決一個普遍的問題,組織中許多成員指望他挺身而出,而他們自己卻做不到。

·一名老師對她的工作感到大失所望,因為似乎沒有人賞識她為課堂順利運行而做出的諸多非凡之舉。

在以上的例證中,感到挫敗的人都合乎情理地盼望獲得一定程度的感激或賞識。只不過,每個事例中他們的情緒反應過於強烈了,當一個人開始思考,「這些人到底怎麼回事?」或者「難道他們就不能表現出些許的尊重嗎?」這時,他們的驕傲感就致使他們記錄了這種內心震驚的感受。

從另一方面來看,謙遜感會給其他人可能或即將表現出來的不賞識的事實留出了餘地。有了謙遜感,人們就能夠消化人類本性的醜惡真相。不僅如此,人們還時常熱衷於追求他們自身的慾望以至於不能或不會為他人的見解留出空間。有了謙遜感,你也許仍對這個暗淡的現狀感到憂傷,但是你不會再被震驚了。

我同羅伯特談起面對別人無禮的舉動時,他需要拋開他震驚的反應。「我同意你所說的,就是在你友好對待他人的時候,作為回報他們至少應該表現出一些感激之情。然而,關於這種喜好是很難爭論出結果的。但是據我發現,你有一種潛在的需求,即要求對方合理地回應你。而正是這一需求導致了你的緊張感。」

「那麼我應該自覺地表現出一點都不期待對方有絲毫的感激之情嗎?這是你的意思嗎?」儘管羅伯特想要保持他那一貫的沉著風度,但他看起來顯然很挫敗。

「你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這個,我猜我就只有停止竭盡所能地討好他人了,因為一旦他們沒有做出得當回應,就會讓我感到震驚。」

「這個辦法是值得考慮的,」我回答道,這出乎了他的意料。

謙遜的人能夠保持內心的沉著,是因為他們事先就知道不能把他們的希望建立在虛妄之上。我沒有一絲譏諷的意思,只是,當他們獲得了別人的感激的時候,能夠把自身當成是幸運的,但他們並沒有把情感寄托於此。

舉一個例子,安妮塔曾經表達過一個深刻的見解,「當我在爸爸周圍的時候,我就讓自己的思維警覺起來,因為他隨時會對我不客氣。依照這種方法,在他生氣的時候我不會再感到驚慌失措了,乃至他不能輕易地操控我。」她不再感到震驚時,情緒趨於水平狀態,從而她的行動是符合邏輯的,不用再受到錯誤罪疚感或脅迫感的引導。

3、將果斷視為負責任的表現

在第四章中,我們探索了討好者如何抑制憤怒的過往經歷,他們則需要時常表現出果斷。我們按照這個方向做深入的思考。你是否認為拒絕變得果斷是一個驕傲的舉動呢?你最初的反應可能是,「我能猜出不果斷的表現意味著懼怕,但驕傲是什麼意思?卡特,你怎麼會提出這個觀點呢?」

請記住,驕傲感導致了個人沉溺於自私的目的,而謙遜感的一貫釋義是顧及某一情況中所有人的處境,並不只是自己。當你在合乎情理的條件下拒絕變得果斷時,你就是在忙著保護你自己,以至於你沒有:「但我表現得果斷的時候,沒有好的事情發生。不料對方變得更難纏了。」另外,那可能僅僅是自我熱衷的認知,就如同讓你做一些不太情願的事情是太難為你了。而且你可能假設你有責任(其實你沒有責任)果斷地創造一種齊心協力的氛圍,使其他人做出改變或者認同你。

的確,但就算其他人不喜歡你的表達方式,果斷也是有些好處的。

好比艾琳的情況,在他們夫婦勞燕分飛之前,她的丈夫總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她。她堅信的是什麼呢,她是一個僕人嗎?在他們的關係中她是積極的參與者嗎?完全不是。儘管在表面上她是一個友善、盡職和順從的人,但到頭來她深陷自我保護的行為之中,致使她傷害了她自己和她丈夫沃特。

當我初次提及這個話題的時候,她疑惑她的順從是如何傷害到沃特的,因為平時他是那麼頤指氣使只為滿足個人的慾望。我解釋說:「我猜想你也贊同他經常用錯誤的方式對待你,我肯定你不時也提出了抗議。但事情過去之後,他明白了對你不必太認真。你沒有顯示出果斷,卻默默地表達了,『儘管來惡劣地對待我吧,我都能承受得住。』把驕傲感說成是順從思維中的一個元素聽起來很奇怪,因為它表面上明明是那麼的謙卑。事實上,你一味淺陋地思考你的問題,才不致發覺你被動地促進了一個不健康體制的形成。」

「有了謙遜感,」我繼續說道,「你就能提醒你自己合理地考慮別人的利益同時又顧及自身的需求。有時謙遜會讓你思考,『儘管他想表現得對我不負責任,我的良知也不容許我逆來順受。』」

艾琳仔細地反思了片刻,然後問道:「但先賢的訓導不是說我理應順從並且應當把丈夫看得比自己重要嗎?」

我很熟悉這個訓導,它指引後輩要有善解人意和順從的精神。「我不打算反駁先賢的學識,」我回答說,「事實上,我把它看作是一種健康生活的藍圖。我的意思是有時你表現出順從可能會說,『不,那不是我所認為的虔誠的生活方式』。有了謙遜感之後,你將支持所有純粹和虔誠的事物,就不會去迎合其他人不健康的需求了。」

艾琳的眼睛瞪大,她回復道,「我必須承認,我還從來沒有從你示意的這個角度來思考問題。這個看待謙遜的側重點還真是不一樣。」

一個謙遜(或順從)的人,注重的是對人際關係最為有利的方面,即使當它與傳統的思想觀念相牴觸時也如此。因此不能認為謙遜等同於「教條主義」。謙遜是內心力量的源泉,是促進個人堅持純粹的思想而不是蜷縮在自我保護之中。

許多時候,對於很多聖賢來說,他們明知會遭到其他人的反對,他還是會果斷地出擊以完成某個目標。甚至在他流露出謙遜感的時候,他仍然表現得很有魄力。無論如何,他都決心恪守他的原則,這也是他個人使命中的一部分。

如同艾琳一樣,要清醒地認識到其他人可能不會賞識你謙遜的態度,而實際上這恰恰激勵了你堅持自身所推崇的事物。他們可能不滿地抗議道,「你這是在控制我們」。或者你會聽到,「這可完全不是合作態度啊。」只要你聽到這種反對的聲音,就決意去仔細地審視你的內心,然後判斷你的動機到底是不是自私的。假若你確定固守了必要的原則和界限,就繼續堅守下去,而不要以令人反感的方式。

為了更進一步意會如何在表現堅決時又帶有謙遜感,研究以下艾琳和安妮塔所做的糾正措施:

·泰德曾經告訴安妮塔,如果只為適應她把女兒們送去不同地方的需要,而讓他調整星期六的高爾夫活動是很不公平的事。安妮塔明白她的要求是合理的,因此她堅持己見且沒有做無謂的爭論。

·當艾琳的妹妹請求她騰出一些時間幫忙,她學會了做出這樣的回答,「沒問題啊,我會幫你的。不過,我是否能請求你把這個活動控制在一個小時之內呢?」

·安妮塔教育孩子的方式與父親所希望的不同,她知道這常常會惹怒他。而她決定堅持她的信念,她會對父親表現出友善和耐心,並且認清他永遠都是一個「守舊派」。

·當艾琳得知沃特仍然背著她說些不討好的話時,她會平和地對左右為難的聽者說,她並不那麼認為,而不是趁機報復沃特說他的壞話。

我想起我對安妮塔和艾琳都提到過,不要將她們自身服務者的角色建立在驕傲的基礎之上。雙方都察覺到自身是多麼需要坦白承認,相比討好別人應該更多地去討好自己,這是她們以前不曾供認的。

當你擺脫了自我沉溺的思維模式時,你或將體會到人們其實需要你所表達的好的見解。他們有可能不完全贊同,但是你肯定能嘗試用最適當的方式表達出那些看法。

在接下來的三個章節裡面,我們將徹底地研究你如何以健康的討好方式生活,而不是以損害身心健康的方式。下面一章中,我們將剖析你要做出怎樣必然的改變才能奪回你生活中嚴重缺少的一個特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