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想再討好這世界 > 第六章 不要沉溺於過度的責任感 >

第六章 不要沉溺於過度的責任感

「我就是那樣的人,不能忍受半吊子的事。當我看到一個完成一半的工作,要是我挑出一個其他人都沒有注意到的問題,我的腦袋就開始像是高速運轉的機器,直到問題解決了我才能停歇下來。」羅伯特是被他的內科醫生轉交到我這裡來的,因為他常年受到潰瘍的折磨。他是一個將近四十歲的、神經高度緊張的人,他經營了一間相當成功的牙科診所,為此他感到很有成就感。「我們給予患者悉心的照料,」他說明道,「許多牙科醫生處理牙齒的功夫和我一樣好,但是沒有哪個人能夠超越我的服務水平。」

我很讚賞羅伯特所說的話,因為我非常認同他正確的待人哲學。實際上,在我早年合著的《原則的重要性》一書裡,我們闡述了在商務往來中,正確的待人方式常常是一個企業盈利的決定性因素的道理。倘若身居要位的女性和男性領導者能夠認識到鼓勵、尊重的力量,那麼商務文化就真正地實現轉變了。羅伯特把我的話給說了!

然而,儘管羅伯特的確很為他人著想,但是他生活中的某些方面顯然失去了平衡。否則推崇熱心地待人還不至於導致他長期患有潰瘍的症狀,所以我們需要深入挖掘在他恰當行為的背後是什麼使他偏離常規的。隨著我對他認識的加深,事實也逐漸顯露,原因是羅伯特遭受了過於強烈的責任感。

如果評價某個人過於有責任感,這聽起來的確很奇怪。但嚴格來說,絕大多數討好者的問題恰好在於此。據他們的觀察,太多的人情願用簡單的捷徑去完成工作和任務,因此他們正確地認識到敷衍搪塞會導致不良的後果。討好者想要避免這種不愉快感,而總結出了,「好吧,如果其他人不想正確地行事,那麼完成工作的責任就落在我肩上了。」

由於我觀測到羅伯特的這種傾向,我才得知在他的觀念中這種思維方式是如此的根深蒂固。「我向員工主張永遠將患者擺在第一位。無論是複雜如牙科手術或簡單如預約的工作,我都認真地指導他們。我知道有人會在背後偷偷笑我或翻白眼,因為我總是通過反覆核對來確保一切工作都在應有的軌道上運行。他們也很清楚我的脾氣,我不能接受任何一個客戶不滿地離開。」

「在看牙的時候,我就喜歡這種被接待的方式,」我評論說,「不過我聽你的言外之意,你待人的哲學並不總是讓你獲得預期中的回報。你似乎為你的友善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你說的沒錯。我真不想承認,但是無論你待人多麼地友好,有些人就是心存不滿。就在上個星期,我彎腰屈膝地給一位女患者做一個複雜的牙根管治療手術,我的言外之意是我把她當成英國女王一樣優待,可是她後來生氣地離開了。只要有這種事情發生我就感覺心如刀絞。我深知我已經盡力,猜想她正好是個悶悶不樂的人,但我還是受到了很重的打擊。」

他繼續說道,「另一個問題是我太容易被員工的情緒所影響了。我身為老闆,為了符合員工的個人特性,我竟然允許自己修改員工條例。甚至有些時候,我明知那麼做有可能對我們的例行業務造成不利影響。」

「除了工作,你還注意到其他方面的問題嗎?」

「當然啊!在我成年後不久,我就開始奉行尊貴待人的哲學。我意識到僅僅將我的原則貫徹在生意上而與生活的方面區分開來,我是不會成功的。因此,在家中和與朋友相處時,我也試著保持同樣的思維習慣。」

隨後,幾乎是羞愧難當地,羅伯特坦白說道:「雖然如此,但我還不到四十歲就感到幻滅了。我看清了有些人只是利用者,而有些人簡直就是盲目地以自我為中心。我明白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感覺,可是成了一個孤零零的好人,我有時禁不住感到厭倦。」

作為一名討好者,像羅伯特一樣,你肯定也形成了強烈的責任感。在時有消極的社會中,你挺身而出成了一個積極的存在。對你而言這是一個合理的待人哲學,只是,當它被過於放大的時候,你則會感到壓力和緊張。想像一下,當一個人感到被過度責任感驅使時,會有怎樣的普遍場景:

·一個女子慇勤地維護著她和朋友的關係,以滿足她們的需求,但她發覺她們並不總是以同樣的體貼態度來回應她。

·一位員工很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將他們的意見納入他的項目中,但他有時感到喘不過氣來,因為許多人倚賴他給他們的問題提供最終的解決方案。

·一位「心力透支」的家庭主婦試圖滿足孩子和丈夫的需要,導致了長期的易怒脾氣。

·一位父親為他成年的兒子免費提供經濟援助,他甚至覺察到兒子總是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他永遠都像一個長不大的小孩。

·由於年長的母親身體每況愈下,一對夫婦只好把她送進養老院裡。這令他們的罪疚感久久不能揮去,他們沒有考慮到要是把母親留在家裡就得24小時照看和陪伴她。

請思考,哪些場景(或者其他的場景)正好符合你的情況?       

過度責任感所引發的可能後果是無窮無盡的。為了瞭解你在這方面的傾向,請勾選以下最符合你的表述:

(1)當我追求我單獨的計劃時我會感到不自在,因為我擔心其他人會來阻撓我,引導我去完成他們選擇的任務。

(2)我的用詞中經常出現「應該、料想、理應」。

(3)就算是時候放鬆一下,我還是不停地思考自己能做哪些有助益的事。

(4)我試圖在別人張口說出他們的需要之前就開始預測。

(5)每當人們叫我做事的時候,他們知道我會完成的。

(6)假如某人沒有把工作做得妥當,我可能會介入其中確保它恰當地完成。

(7)有時我疑惑人們是否在利用我的善良本性。

(8)儘管其他人可能沒有留意到,但我有時猜測我是否夠得上合格的標準。

(9)我總是感覺我理應讓其他人保持心情愉悅。

(10)依我對正確性的感觀,我有時會妄下評價。

0至4分:我們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與其中的某些表述有關聯。性格太獨立了也不見得是好事,那會致使你忽視了對其他人的關心。

5至10分:假如你選擇了五個或以上的表述,你多半過度放大了你本性之中良好的責任感。你可能需允許你自己不要太過樂於助人。

「我明白改變是少不了的了,」羅伯特對我說,「不過,我要告誡我自己應該少肩負些責任,這感覺會怪異。我是指,你能體會到這個慣性思維支配我多長時間了嗎?『責任』就如同我的名字一般!它是我的代名詞。」

「先澄清我們的目標不是讓你達到極端的一面,變得既自私又無情。而我們要追求的是平衡感,它對你的生活是有利的。你負責任的本性不會改變。」

為了以更廣闊的視角來解讀這個話題,我們需要來審視在遭受過度責任感的人裡面,他們擁有怎樣的共通點。只要具備了敏銳的洞察力,你就能夠著手去做有效的調整了。

過度責任感的起因

1、過於強調規則

試想生活中沒有規則會是什麼樣子。例如,你所住的小鎮裡沒有交通標誌,人們可以隨意駕駛。(光是想一想都打寒戰,更別說它的實際情況可能還要糟糕了。)然後假設財產或物品的所有權沒有法規可循,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拿取想要的東西。再者,若小孩不用寫家庭作業,而是在隨心所欲的環境中長大會成什麼樣子。可見,有關雜亂無章的例子不勝枚舉,而與此同時,你能推斷出那樣的世界將很快瓦解。混亂和無序的狀態可不是件好事,在沒有規則的世界裡毫無經驗的人類是極為脆弱的,是不能被信賴的。

而秩序和結構是可取和有利的舉措。這不僅給生活帶來了導向性和預見性,在更深的層面上,還為人格尊嚴的撫育提供了適宜的氛圍。規則使我們聯想到自制力、順從和服務於人等等值得推崇的特性。那麼,既然有了這些方向,規則就很有效地克制了人們低劣的或者自私的本能。

有必要通過規則來阻止混亂無序的發生,只不過,濫用規則的極端做法也是得不償失的。想一想,假使你的舉手投足都受到規章條令的限制,你會做何感想?

·如果條約規定你每次要坐在座位上讀書時,都要取得當局的簽名許可,你要怎麼辦。

·如果在你進入雜貨店之前,先要核查是否輪到你的次序了,你會怎麼辦?而來到店裡之後,每種食物都只能限量購買,你又何妨呢?

你弄明白了嗎?被過於放大的規則,能夠製造出一種奴役感。就如同混亂無序的世界裡,過度的規則也可能剝奪人的尊嚴一樣。

你可以回想一下,在你的成長時期中,你是如何接觸到規則的。

幼童時期的規則是十分基本的。在玩耍過後要把玩具收拾起來。不准許打妹妹。你應當說請和謝謝等等。

上學期間的規則變得更具體了。包括社會秩序、完成學校佈置的作業、成為一個好鄰居等等事項。

青少年時期的規則趨於成熟,你需要遵守新的行為紀律。好比,不能太晚回家、如何與異性相處、如何安排日漸複雜的行程計劃等等。有些規則涵蓋了生活的組織和計劃,有些規則傳達了道德和精神上的教誨。

現在讓我們對規則的指導意義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在你處於青少年快速成長的階段時,你的家長或導師每隔多久會與你探討規則的意義,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還有它所引申的含義呢?

例如,你可以對一個少女說,「你的外出時間是截止到半夜,你要在那之前回家。」但在某些情況下,這樣說也是恰當的,「我最關心的不是限制你社交活動的時間。我是希望你懂得人與人之間尊重的重要性。我們來談談宵禁能帶來哪些不同的效果。」

要想讓規則變得平衡,就需要敞開思維來思考規則背後隱含的更深意義。人們在學習規則的過程中,規則本身不是主要的焦點,而它存在的原因才是重點。

羅伯特無奈地搖了搖頭,坦然承認道:「在家中,我記不得有哪一次我們用那種方式聊過天。你要知道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但他們並非哲學家或心理學家。我沒指望他們會萌發和我深入探討規則意義的想法。」

「你不是唯一的一個有那種家庭經歷的人,」我強調說,「大約百分之九十八的家庭都是同樣的處境。」

然後我說:「家中的談話不一定總是像大學裡的研討會一樣那麼正式。我的意思是,它應有的過程,當正確地領會了規則的時候,規則的接收者會感到他們可以去思索它的用意是什麼。只有這樣,他們學到的將不僅僅是嚴格地執行應有的義務,更學會了要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裡建立規則,其中的原因我就不再贅述了,他們有充分的理由那樣做。」

我經常能夠聽到討好者抱怨他們表現得順從了,即使常識告訴他們那樣做並不明智時也是如此。當它發生的時候,顧慮就佔了規則的上風,並且規則擾亂了他們平靜的情緒。

舉個例子,有一次羅伯特接下了一個有關區域牙醫協會的任務。「我沒有時間完成他們的請求,而且最後說真的我做得不如想像中的好。此外,公司裡的實驗室工作我也落下了,這就意味著我的家庭要一起為我糟糕的決定而遭殃。」

「既然如此,你當時為什麼接下那個任務呢?」

「唔,我只是覺得我即將成為該協會的一員,我理應盡我所能為組織出謀劃策。我得成為一個可靠的人,對此我有很強的責任感。」

儘管我為羅伯特的熱心舉動而喝彩,不過很顯然,他對規則的順從使他不能恰當地判斷工作和家庭的需求,以至於制約了他自主的表現。他那規則第一的思維方式不允許他全面地評估他的行為舉動。結果,其他人的期望成了他行為的動力,而不是他自身內心的原則。

那麼,你在什麼時候會負責讓其他人保持心情愉悅?你又是如何全身心投入其中,甚至到了耗盡你自身快樂的地步?

2、隨時準備被批評的心態

當責任感被過分放大的時候,通常就衍生了一種批判的氛圍。回想一下,討好者體會到的兩種主要情緒是恐懼感和罪疚感。他們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一種觀念,以為要是沒有按照其他人所希望的去做的話,別人就肯定瞧不起他們。即使面對的是懸而未決的事宜,他們也認為批評已近在咫尺。所以,他們的討好行為可以被理解成了避開負面的評價,而試圖讓自身看起來更有擔當的做法。

為了更好地瞭解批評對討好行為產生的反作用,仔細審視下述的情形。有哪些場景引起了你的共鳴嗎?

·一位妻子總是試圖預測她丈夫想讓她做什麼。她解釋說:「每當我對丈夫的需要表現出不關心時,他會生氣的,這個代價太高昂了。因此如果我做了需要去做的事情就能夠省掉麻煩。」

·一位員工順應他上司的規矩辦事,即使他明白那麼做只會浪費大把的時間。「沒有必要在這裡興風作浪製造糾紛,因為特立獨行的想法只會讓帶來麻煩。」他斷定道。

·一位成年的女兒為了她的父母而改變了她自己的假期安排。「在我放假的時候,我更喜歡做其他事。但假如我太偏離了父母的計劃,他們會怒不可遏的。所以還不如遷就他們了。」她闡明道。

·一個女人避免與她的女性朋友訴說她那岌岌可危的、或將導致分居的婚姻問題。她說:「我不敢告訴她們,因為她們對結婚和離婚有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才不會浪費時間聆聽我的情感訴求。」

在上述的場景中,每一個討好者都面臨著即將遭受反對的局面,而固執己見的人則以為他們有責任讓對方循規蹈矩。只是,在任何家庭或者組織裡,坦誠地表達個人的喜好、需求和信念是有益處的。儘管那些事情可能遇到各種評價,可人們還是能很快地在平復心情之後進入順從模式,而非張牙舞爪地譴責你的不是。

批評信息的本身就充滿了威脅性,以致你動輒被貼上不稱職、不達標、沒自信或軟弱無能的標籤。討好者會因為其他人的評語而屈尊順從,一想到要被貼上如此狼狽的標籤就感到驚慌失措。於是他們不放過任何俘獲「還過得去」的評語的表現機會,假裝得「很負責任」,才能避免得到「你不夠好」評價時的尷尬場面。

通常被批評壓垮的成年人,在早年時期就對它表現得唯唯諾諾了。

記得羅伯特說過:「我不是有意把父母描繪成魔鬼,因為他們並非那樣。我的家庭生活就像其他人家一樣,十分平常。」

他接著說:「只是,我的確很小心翼翼,因為我雙親的是非觀念感很強,現在他們也依然如此。我只好謹慎地把事情做好,不想遭受批評或懲罰,因為我們的想法畢竟不盡相同。我變得很有責任感,其原因不僅僅是我推崇他們的觀點,還是為了避免他們的負面評價。」

他思索了片刻後繼續說道:「我仍然對有可能得到的評價和批評很敏感。為了讓自己高枕無憂,我幾乎會答應所有的請求。」

你是否也深有體會呢?許多時候,批評者會引述一個得體的邏輯依據來支持他們的觀點,並且依照它來思考和回應別人(至少這個邏輯依據在他們看來是得體的。)。他們時常察覺不到他們話語中的言外之意,而這種沒有被說出口的言外之意有力地暗示了批評的意味,以至於聽取者信以為真了。

好比在羅伯特的事例中,他的父母沒有總是開誠佈公地叮囑:「假如你沒有按照我們囑咐的去做,你就是個壞人。」然而,這正是他在偏離常規時所體會到的言外之意。在他成年後與其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他猜想他們也有此言外之意,強烈地渴望被認可,以至於他願意去擔負他所認為的任何有可能贏得好評的任務。

實際上,你表現出「負責任」是由於害怕被批評,這並不是有責任的舉動。反言之,你只試圖認識別人給你安排的計劃,而完全沒去理會它深層的含義。

比如,羅伯特為了適應員工的特點而對牙科診所的慣例有所改變,這樣的做法是負責任的嗎?也許是,也許不是。老闆考慮下屬的需求是件好事,老闆為團隊的工作開創先例也同樣是好事,即使他們的視角不同。他不能一味地擔心員工批評他作的決定,如果羅伯特真的有責任感,他就應該盡到一個牙醫的責任,並且慎言慎行地運營診所的例常業務。

在童年的成長階段,人們要理解責任感不是由害怕批評而催生的,還要學會如何在消化多方意見的同時又能保持對自我充分的認可。

譬如,羅伯特認為他自己有錯,因為他與父母的觀點有所分歧。他需要認清分歧並不一定是對與錯的標誌。無論如何,他不但要習得正確的價值觀,並且不再懼怕負面的評價,而且要允許他有獨特的想法。只有在做出如是轉變之後,羅伯特才能自由地選擇他所優先考慮的事項,才能意識到負責任的行為是基於真情實感的自主行動,而不是意圖平息負面評價的害怕舉動。

那麼最理想的是,在他成長的時期,羅伯特的父母會對他說,「我們將和你聊一下我們的價值觀和喜好,完全理解你會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意見有所分歧,我們仍然樂意接受真實的你。我們只希望你能慎重地選擇你的生活方式。」聽起來是不是太不切實際了?儘管你們之間沒有進行過那樣的交流,在意見不一的時候,你還是可以對你自己說這番話以表達對自我的認同。

3、不切實際的理想

當討好者反映了以規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和批評敏感性的模式時,第三個起因也就呼之欲出了——必須達到理想狀態,即使常識告訴我們那是不可能發生的。由於他們所懷的理想過於崇高,便承擔了比實際所需的更多的責任。為了獲得平衡,他們同樣需要放鬆對理想主義的掌握。

正如事例所表述的那樣,羅伯特以為只要他對父母盡忠盡孝,他們就會感到滿足和愉悅,他一直備受這個理想的迫害。當達不到理想的時候,他就會斥責他自己並以加倍的付出再接再厲。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他終於把事情擺平了。然而,他卻感覺到惱怒不已、理想幻滅,因為其他人沒有按他理想中的方式來回應他。

大量的事例表明,理想主義的討好者擔負的責任感已經超越了合理的範圍,例如:

·家長們以為,他們給孩子提供的寶貴機會是他們童年時期所無法想像的,孩子們會很喜歡。結果就是他們在日程中安排了太多以孩子為中心的活動,甚至連自身都感到心力交瘁。

·一對已婚夫婦以為他們能夠暢所欲言並且對彼此瞭解很深。不過實際上,他們還是不能完全理解對方,甚至得通過堅稱、強調的方式來表達觀點。結果他們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了。

·一位女士自認是一位忠實的朋友且為此感到很自豪,但別人顯然沒有用同樣的忠誠來回報她,她感到大失所望。

·一位市民組織的成員不再對他人抱有幻想,因為其他成員沒像他一樣為集體盡應有的責任,他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在以上每個例證中,惡性情緒的滋生是由於討好者本身有很高的理想或者是由於其他人沒有去作為。他們推崇的高尚理想並沒有錯,事實上是非常善意的觀念,只不過,他們沒能看清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儘管這些人下定決心遵守最高的標準,他們終究還是無法鞭策他們自己去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理想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即使你承認你自己的世界並不完美,胸懷大志也依然是高尚的情懷。只不過,萬一理想沒有實現,你還必須具備調節你的情緒和行為的能力。而這恰好是討好者所欠缺的。

當討好者堅持的理想最終沒有變成真時,他們就會啟動痛苦迴避系統。不想面對人無完人的這個討厭真相,因此他們迫使他們自己反抗痛苦的真相。

譬如,患者有可能對牙醫動怒,這是很普遍的。但羅伯特不想接受這個事實,他的理想令他期待得到回報。

再者,朋友之間常常會意見不一,小孩或許不領你的情,員工偶爾不心存感激,親戚往往喜歡評頭論足,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討好者卻迫使他們自己表現得超級負責,試圖改寫那些痛苦的事實不想讓它成為自身的回憶。

當理想主義過於強烈時,你會發現你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如下詞語:

「我但願……」

「你為什麼不能……」

「真不敢相信……」

「多麼希望你能夠……」

「也許我應該……」

這些詞語表示人們巴不得一切事情都是井然有序的,如此一來,他們就不會遇到麻煩了。

想一想艾琳,她就是為了滿足丈夫沃特吹毛求疵的需求而令她自己精疲力竭的。她說過,「我一直希望有一天我能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對,那樣他就會對我滿意了。可是,如今我意識到假如我能讓自己早些相信無論我盡了多大的努力,終究還是沒法改變他的性格,我就不用那麼傷心欲絕了。至於,我也能長久以來的不安的痛苦中解放出來。」

她逐漸地醒覺到她一直被一個遙不可及的縹緲的理想所鞭策,妄圖改變沃特對她批評意見。現在回顧起來,她還認識到一個事實,再多的姑息遷就也改變不了一個壓根兒不想去改變的人。

正如艾琳或羅伯特所打算的,你也有必要考慮到人類劣根的本性。簡單地說來,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在你體會了生活的不如意有十之八九之後,你還願意去追求理想嗎?倘若你在年輕時受到過令你獲益匪淺的訓導,便可獲得平衡崇高的目標和惱人的失望感的方法。可能有人告訴過你,你有責任全力以赴地爭取,然而,讓其他人感激你的努力就不在你的職責範圍內了。

儘管你在早年沒有經受任何訓練,從今開始只要認真地遵循調節的步調就仍為時未晚。仔細聆聽你內心體會到的幻滅感、精疲力竭和挫敗感的信號,那可能是你的性格以特有的方式向你發出信息,彷彿在訴說,「繼續保持住責任感,但不要再自欺欺人,你不必去替別人收拾他們不願意負責的爛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