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想再討好這世界 > 第二章 七個特徵證明你是不是討好者 >

第二章 七個特徵證明你是不是討好者

當湯米走進我辦公室的時候,我暗自思忖他的微笑是我在某個時段中所見過的一種最富有魅力的笑容。他大概四十出頭的樣子,一身休閒的打扮,卡其褲搭配帆布鞋,令我聯想到他是在附近一家大公司裡面工作的專門負責某些電腦產品的員工。(這些傢伙的打扮看起來總是比賣保險的業務員穿著舒適得多。)果然,我得知他是一名產品研發的專家,所在公司就離我辦公室幾英里遠,是為通信行業提供電腦元器件的一家大企業。

在我問起他出現在我辦公室的原因時,他又帶著那迷人的微笑說道,「哦,因為我的抑鬱症問題已經持續至少兩到三年了,而且我拿它沒轍啊。」

即便我沒有對他話語和面部表情之間的自相矛盾下定論,但我在心裡作了一個記號。湯米接著告訴我他長期過度地工作,造成了他和妻子妮可的家庭關係緊張。她經常抱怨她為了二年級老師的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同時還要努力輔導兩個十來歲兒子的功課。

「妮可是我所認識的最可愛的女孩,」他解釋道,可是種種跡象告訴我他並不總是覺得她可愛。「當她建議我應該設法早些回到家裡時,她有很充分的理由。還指出我的同事加班不如我那麼晚。因此,她知道我會就此採取一些辦法的。」

「那麼,你有辦法嗎?」

「有呀,我猜有的,只不過說得容易做起來難。我可不是有意自誇,但辦公室裡面每個人都知道我比其他人更擅長排憂解難,以致我不斷接到別人的求助電話。而真正讓妮可抓狂的是我答應週末去上班時,她認為我應該拒絕,但我向她解釋說那不容易說出口。」

「既然這樣,你的抑鬱是怎樣得來的呢?」

「我變得很沮喪,因為我覺得自己無論做了什麼決定,總是會惹某些人生氣。假如我滿足了妻子的要求,我工作上的夥伴便會責難我。假如我努力工作是為了對得起所領的工資,我的妻子又要心煩了。然後就輪到我親戚的問題了,假如我想要和弟弟消磨時間做點什麼,我親家的人會說我忽視他們。假如我錯過了兒子的一節課外活動,他們則悶悶不樂地遊蕩,看起來很傷心。假如我們決定不和我的父母一起度假,他們一連幾個星期都不高興。」

令人驚奇的是,他傳達如上經歷的時候仍然面帶微笑。

湯米呈現的是抑鬱問題,但是和安妮塔的案例不同,除非他接受了他無所不在的討好傾向,否則就絕不可能釋放情緒上的壓力,甚至到最後連他自身的生活品質都受到危及。

討好者的七大特徵

當我同湯米和安妮塔這樣的來訪者合作的時候,我的首要目的之一是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正在助長一種會危害自身的生活模式。在許多案例中,所透露的跡像是顯而易見的,而對於深陷困境的當事人而言,他們通常沒有先見之明和有意識的規劃。因此,為了使討好者理會這個模式構成的要素,我希望他們能提高覺悟並做出抉擇,或繼續目前這種討好的趨勢,或追求更健全的解決方案。

1、責任感是強勁的動力

無論是身處家庭、教堂、企業或者社區組織,每個人具備的不同技術和才能會潛在地令集體受益。一個成功的組織是指其中每一個成員的角色被明確地定義及職責被切實地執行。當任何組織中人們的生活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時,那麼按照常情,所有的個體都必須盡力做好各自的事情了。

回想你每日所扮演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如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工程師、銷售、朋友或導師等等。每個角色被賦予本身所特有的期望值和條件要求。不管你是否意識到,對於如何滿足他人的你期望你掌握了一系列態度和行為方式。

在你進入角色中時,按照你的習慣思維你會做出以下兩種行為選擇:

(1)你會隨心所欲選擇你想做的,因為這是你真正的選擇。

(2)或者你選擇滿足你角色的期望,因為你感到被迫這樣做。

討好者更傾向於做出第二個選擇,儘管他們可能想方設法說服自己真正想選的是第一個。他們在作決策時,常把責任和義務看得比自由選擇更重要。從表面看來,幾乎沒人能看出他們的責任感有多強烈,但背地裡而論,這種責任感是極其強烈的。

為了理解你動機中責任感所起的作用,捫心自問:

·我曾經是否有過,悄悄地和自己說真不該被其他人說服去做我其實不想的事情? 

·我承擔了計劃之外所不能及的額外承諾和責任?

我的所作所為是擔心其他人根本不會去做?

·擔心拒絕對方後他們失望的感受,這種憂慮會影響我作的決定?

當我在進行一個項目時,我是否曾考慮過應該獨自完成其餘的工作?

·我有沒有頻繁地希望自己不是在做手頭上的活兒而是做其他的事情?

 通常討好者對應該要做的事和事情理應如何展開有著強烈的觀念,以至於他們覺得除了繼續往下進行之外就沒有其他選擇了,即使直覺告訴他們自己需要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討好者好像以為,「要是某些事情出了狀況或某個人需要幫助,我就有責任出面解決。」

通過和湯米的咨詢談話,我漸漸地掌握了他的情況。他並不是家中唯一一個有討好行為傾向的人。在湯米還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在當地經營了一家汽車修理店,因而順理成章地,他年少時大部分時光是跟在爸爸身旁工作。回想起來,他告訴我,「我爸爸是那種從來不對任何人說一個不悅字眼的人。他真的非常友善,只要有人來他總是停下手邊的活兒和對方侃大山。」

「聽起來他是個容易交到朋友,很不錯的人。」

「唔,是呀,你可以說他是一位好好先生,但有的時候情況並不總是這樣。」

我挑了挑眉毛示意湯米繼續說下去。

「爸爸深信他自己絕對不能做任何令人失望的事,因此他時常對人應允許諾,到頭來給自己製造麻煩。舉個例子,假如有人需要一個新的離合器,並告知他當天下午要開車離開小鎮。他就會放下手頭所有的工作把離合器的事情辦妥。然而他其他工作的進度卻落得遠遠的,只好加班到深夜解決其他客戶的疑難雜症了。」

「他有沒有抱怨過其他人強加給他的最後期限呢?」

「簡直是無時無刻啊!我估計他教導我關於何為服務行業的話題至少有五百多回了,就是他有義務以客戶的開心酬謝他們。對任何的要求他都義不容辭,哪怕到最後他的生活變得苦不堪言。」無疑,父親的思維模式在湯米的印象中留下了烙印。

人們以遵從他們的責任為榮,這值得稱頌嗎?是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的。真正的責任感在自由意志的感召下履行的。然而有些負責的舉動無異於做苦役(打掃衛生間或做支出報告),只有當人們行使了個人的權利時,個人才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其他均為義務勞動。湯米的例子則說明了,他需要認識到雖然父親一貫的助人為樂是好事,但是在情況不允許時他是可以拒絕對方的請求的。

2、迅速不顧個人的合理需求

沒有人能夠徹徹底底自給自足地生活。從人生的第一天起,我們期待其他人回應我們表達的與自身安康息息相關的需求,從而我們獲得了自身的滿足感。

回想一下你一生中追求幸福和成功所需的因素,有愛、協作、聯繫和鼓勵。事關生存所需的是金錢、食物、住所和衣物。情感所需的營養是來自個人經歷中感受到的信賴、笑聲、和傷心之時寬慰的肩膀。這些和更多沒有提及的,是你在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並形成人生觀的時候所必需和重要的因素。

討好者覺察到需求是生活中與生俱來的部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相互依存。只是,討好者對這方面的需求是不平衡的,他們時常更傾向於欣然響應其他人的需求而否認他們自身的必要之物。

我們來回顧一下安妮塔的情況,她想習得平息丈夫和父親憤怒的方法。為了滿足他們任何一個人的需求,她置自己於不顧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要是泰德希望在車庫裡面幹活且不想被他們任何一個孩子打擾,安妮塔就會負責調節雙方。她會對女兒們說,「不准去車庫打攪爸爸」。此外,泰德在制定他自己的出行計劃時,她不能保證他會顧及她事先安排好的活動。況且,只要家庭和睦他能夠享受安寧,也就毫不在意安妮塔強行擔任起執行者的角色了。

「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她抱怨道。

「你曾經和他談過這個問題嗎?」

「唉,我以前說過,」她說著,氣餒地歎一口氣,「但我都是在浪費口舌對牛彈琴。」

在咨詢的過程中,安妮塔和我討論出她表達自身合理需求有三種方式:

她能允許自己向其他人說不(當其他人的要求和她本身合理的或緊急的需求相牴觸時);

她能更堅定地指導他人(更恰當地滿足他們自身需求的方法);

她能替自己做主(即使在不被別人理解的情況下,至少首當其衝地滿足了她自己的需要)。

例如,在一個週六,安妮塔要去辦點急事,且不想被女兒妨礙。她知道泰德有空去照看她們,儘管他認為女兒們很可能會干擾他看電視播放的足球比賽。要是在平時,她會順從泰德的喜好,而我指導她去意識到在這種情況下請他幫忙是過得去的。

這種果斷的思維方式,不免令她的新舉動有違常理。「感覺似乎我變得自私了。」她說明道。正如其他眾多的討好者一樣,安妮塔還沒有區分開自私和合理的自我保護的差別。

3、決斷等於傷害他人

在我們一次交談中,湯米講起他曾經好幾次告訴母親他沒法安排時間來迎合她在節假日辦家庭聚會的喜好。「她想要在『紀念日』那天全家團圓慶祝。但是我們已經答應好那天是和許久沒見的朋友在一起敘敘舊。當我向她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時,她回答那好吧。但是她的聲調聽起來完全不好,我猜她肯定是傷心欲絕了。」

「你知道她不高興的時候,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噢,我感覺糟透了!我討厭自己的決定會讓其他人那麼悲痛。」

湯米的決定是否傷害到他母親了呢?答案是也不是。可以肯定的是,她確實感到失望和傷心,因為他選擇和朋友敘舊(順便提一下,他的決定很有違平時的準則,因為實際上他一直是和母親而不是朋友過節假日的。)傷心是由湯米的刻薄還是母親對應得性一貫的思維造成的呢?

在這個例子中,母親的傷心難過可能是她自己造成的,她自私地堅持兒子必須滿足她下達的命令。湯米還講述她一直對他日程的安排要求多多,他幾乎沒有優先個人計劃的餘地。因此,即使她真的很傷心,也不能說這確實是湯米造成的。而是由於她本身太過自我沉溺而咎由自取的後果。

討好者常常為他人的情緒反應承擔了太多不合理的責任。他們容易受到良心的譴責,會誤以為做出某個決定後可能導致另外一個人感到生氣、失望或沮喪,是故,他們就必須負責減輕那個人苦難。可以想像這個模式中的人是多麼地疲憊不堪:

·一位母親對孩子加以管教,結果她自己感到心煩和窩火。然後這位家長開始疑問,「我是不是對小孩太嚴厲了呢?」

·一位妻子決定不去參加她丈夫公司的晚宴,原因是她對丈夫飲酒過量感到不快。於是他就好多天不和她搭話,她禁不住自問,「難道這意味著我對他不忠了嗎?」

·一個男子告知他的朋友不喜歡他作慈善的方式。那位朋友顯然被觸怒了。這個男子就捉摸,「或許我應該給他開一張支票不讓他來煩我。」

·一位上司給她的下屬佈置了一堆工作,交代她在一個不可能的時間內完成。她坦白和上司說這些任務是做不完的,但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新的工作。上司聽後氣沖沖地走了。這位職員不禁疑問,「我是不是工作效率不夠高呢?」

以上事例表明,一個人的決斷引發了另外一人挫敗的反應。多此一舉的是,討好者以為他們造成了別人痛苦的情緒,而沒有考慮到造成痛苦的要素是在討好者控制之外的。

你可以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假使某個人對你所作的決定感到傷心或失望,你將如何判斷錯誤是在於你自己還是她/他苛求的本性呢?

 4、難以承認限度

我們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時間限度是指我們在每天內能解決任務的數量。

能力限度是指有些事情我們沒有能力去做。

影響力限度是指不能使他人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思考或行事。

這說明每個人都有各種限度,而許多討好者努力試圖不給生活加以同樣限制。他們迫使自己達到甚至超過其他人的期望。內心裡,他們受到自身能力所不及的要求的驅策。

假設,其他人對你抱有的一些期待,那可能超過你個人能力的限度了。例如:

·你的另一半希望你讀懂他或她的心情,儘管你的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理解每一個行為動作的含義。

朋友希望你改變自己的行程,儘管你不能「盡善盡美」地讓所有人都滿意。

·同事指望你解決他們的困難,而忽視實際上你能投入工作的精力是有限的。

·親家的人希望他們享有與你的家人一樣的優先權,不准許你疏忽對待他們。

回顧湯米在單位是眾所周知的困難解決好手。他不但擁有超高的智商還具備非同尋常的判斷力,讓他能有邏輯地把其他人束手無策的問題迎刃而解。不過,湯米的問題不在於他思維的運轉方式,而是人們強迫他為他們解決問題時,他情緒上的反應。

首先要肯定湯米的助人舉動是善行善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遇到難題需要向專家求助減輕負擔的情況,況且,湯米是電信行業中最優秀的人物之一。在擔負起解決別人問題的責任的時候,他卻屢次沒有認識到自身的極限。以至於他無法解釋他花時間攻克一個問題時,那原本理應解決的任務為什麼還沒有完成,只因他分身乏術,不能同時做兩件事。其結果是,湯米不斷承擔自己能力之外的工作,導致他反覆地受盡憤怒和壓力的折磨。

你很可能發覺自己在許多方面都很有限度。你不可能盡善盡美。現在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在你的生活中有誰希望你忽視自身的限度,企圖迫使你用不合理的方式去感受、思考或表現?假如你的情況和湯米一樣,也同樣有很多想讓你忽視自己限度的人。

有一回他向我講解道,「人們彷彿期望我變成超人一樣,但是我真的不能!我真希望能對他們說『走開』或『我一個人做不完。』」

「那麼為什麼不照那樣說呢?」我問道。

湯米先是咧嘴笑了,然後回答說,「我怎麼知道你會那樣問我啊?」他搖了搖頭繼續說,「要是我告訴了誰我不能做什麼事情,那真是太反常了。感覺會很尷尬。」

「我猜想你的尷尬不僅來自你承認了所能完成工作數量上的限度,還來自你控制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請謹記:別人不會告知你能力的極限,除非你先證明並承認你自己是有限度的。總而言之,你需要培養他人別把你的能力看得那麼高尚。」

當你超越極限時,你的身體會用某種方式強制你認清自己的限度。這就是人們經常遭受心臟病、高血壓、潰瘍、抑鬱、焦慮等原因。你要麼為自己打算選擇設定限度,要麼讓你的身體以更嚴峻的方式告訴你自身的極限。

5、對評價很敏感

你還記得第一次被評頭論足是什麼時候嗎?毫無疑問當時的你太小了,不可能真的記得。在最早期的歲月中,蹣跚學步的小孩聽到的評價是:

「真是太棒了!」

「小伙子,你為什麼那樣做呢?你能做得更好的!」

「好閨女!」

「很好,現在我們瞧瞧你能不能再做一遍。」

「你究竟怎麼了啊?」

還有許多類似的表述,隱含某種評價的意味。這些聽起來很耳熟嗎?由小孩步入成人的過程中,你持續獲得的評價涵蓋了各種主題:

· 你的成就

· 你的外表

· 你的社交能力

· 你的情感表達

· 你優先考慮的事項

· 你的失敗

· 你的交流能力

雖然很多賢者都勸誡人們不要評價其他人的事,但是我們卻每天都評頭論足。然而,假如我們習得用人們意料之中的方式去評判他們,那就真的太好了。

最好的結果,別人對你的看法可以讓你知道你是如何被感知的。親友的評論會幫助你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中個性的適應性的發展。

最壞的結果,當你在尋求潛在批評者支持的時候,然而,其他人的評價可能使你喪失自信心或放棄健康的選擇。

在面對丈夫和父親可能爆發的憤怒,還記得安妮塔是如何退縮和抑制情緒的嗎?這兩個男人都急於評價她所作的決定。「當我做得正確的時候幾乎從來沒有受過讚揚,唉好傢伙,要是我做錯了什麼,他們馬上就奔過來抨擊我啦,」她告訴我說,「他們好像各自擔任起法官和陪審團,對我生活中的決定做出判決。」

「這種批評和評判精神對你有什麼影響呢?」

「唔,我心裡認為他們兩個可真是傻里傻氣的極端自我主義者,根本輪不到他們來評價我。但就我的行為而言,也就是說為了不讓他們來煩我,我會做任何事情的。」

關於安妮塔這個決定存在的問題是,她非但沒有解決反而徒增了她自身的緊張感。由於他們潛在的評價對她來說是一種威脅,他們察覺到這一點,所以對她變本加厲。更糟糕的是她也開始如同他們一樣嚴苛地評價自己。

譬如,她告訴我,有一次她應幾個閨蜜之邀參加「女孩之夜」晚餐的決定讓她覺得有罪惡感。「我的爸爸老是確保讓母親記得他是她最優先的對象。我就是在這種影響力下長大的。儘管泰德不完全是個大男子主義者,但他不太贊成我變得過於獨立。他覺得獨立那玩意兒多了不好,我最好不要太習慣離開他而出去和朋友聚會。」

 「那麼你和朋友聚會做過什麼不道德或不負責任的事情嗎?」

「當然沒有!我們是你所見過的最乖巧的一群女孩。只是,我和朋友出去的那天晚上,一直對此耿耿於懷,好像我做錯了什麼一樣。我都不能盡興,因為我知道我超出常規了。」

或許你和安妮塔一樣,念念不忘別人對你的評論並把這些太當回事。你要做到的是,願意悉心聽取其他人對你所作決定的建議,同時又不反被人們的意見所誤導而全權斷定你做人的好壞。要知道沒有人能夠扮演老天的角色。

 6、需將生活掌控在手

 不是所有討好的行為都是出於恐懼感和罪疚感。討好者也不至總是被操控著去做這做那。有時你討好的行為是利己的,當它與控制欲關聯在一起時。 

 好比在許多方面都很見長的湯米,慨歎他自己善良的本性在現實中常常被人們輕易地利用。在我們的一次談話過程中他也供認,「在一些情況下,我決定助人一臂之力是以自我為出發點考慮的。」

我不知道他這番話會有什麼結論,於是我探起頭問道,「你意指的是什麼呢?」

「唔,其實很簡單。在很多方面,雜亂無序的狀態簡直讓我發狂。每當周圍的人們工作得漫不經心時候,我就琢磨在接下來的進程中說不准哪裡就牽連到我了。所以我插手拯救大局,有時我允許人們操控我,但有時是我想要維持運行的秩序。更何況我執行起自己的方法不費吹灰之力,是達到目的的最佳方案。」

我不得不對湯米甘拜下風,至少要佩服他的坦誠!

很多像湯米一樣的討好者,由於不喜歡看到他們的世界裡七零八落的前景,而做出討好的舉動。雜亂無序遲早會危及他們,這讓他們感到沮喪。表面上他們可能樂於助人而實際上首要考慮到是他們自己的需求。

·一位極其賢惠的母親總是在為家人收拾殘局,而沒有花精力指導他們如何替他們自己料理事務。

·一位過於積極能幹的員工,和她上司兩人往往成為員工評論會上最大的幫手。

·一位女婿經過他親家人的「重重考驗」,知道往後他將能夠說服妻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 一位丈夫為整間房子做了多餘的家務,只為了不讓妻子發現家務的瑕疵,他自己得以免受「槍林彈雨」的威脅。

許多例子表明討好行為其實可以看作是讓生活處於掌控之中所有的舉措。因此我們稍微反思:企圖控制的做法總是錯誤的嗎?不然,當人們僅僅嘗試維繫合理的秩序和架構時,尋求一定程度的控制是沒錯的。但是,當他們不坦誠時,當他們心懷不軌時,或當他們設法操縱別人意願的時候,那麼是的,此時控制的舉動是錯誤的。

從表面上看,絕大多數討好者顯得十分謙卑沒有操縱行為的嫌疑。可是不要被蒙蔽了!某些個案表明,討好行為最主要的目的是將他人置於從屬地位。

 7、不坦誠真正的自我

雖然普遍的討好者不能被描述成騙子,但是不得不指出他們生活的模式裡存在一個頑固的特徵,那就是常常不坦誠他們自己真實的感受或想法。然而,他們並不是大大方方地說謊,而是默許其他人得出錯誤的結論。

設想一個場景,有人請一位討好者幫忙,可他對這個項目既不感興趣也沒時間介入,他卻回答說,「當然,很高興能幫到忙。」這坦誠嗎?從他臉上的笑容和準備幫忙的架勢來看,他在公然鼓勵別人以為他想幫忙。

 「哇哦,你竟然那樣形容我,」安妮塔說,「大概我的討好行為聽起來也沒那麼可敬。」

「我不是有意增加你的罪惡感,」我解釋道,「由於你已經用不平衡的思維方式思考了。我希望你能自發地好好認清健康生活的必要構成是什麼並以那為目標。」

坦誠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率真和完全公開的特性才是人際關係在成長與繁榮過程中的關鍵構成。由於個人需求和優先選擇的多種多樣,因此很輕易突顯出人際關係中的差異,這是很正常的。健康的人際關係不僅允許這些差異的顯現,他們還希望差異能顯現。

我向安妮塔闡明說,「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或父親,我希望你能夠自由地和我暢談你對事物的不同感受。也許我並不總是喜歡你對我說的話,但我仍然想讓你感覺到,你是可以對我坦誠以待的。」

雙目圓睜,她回復說:「啊!你實際上這樣認為嗎?真的是太新奇了!我沒有真的感覺到哪個親近的人想讓我表現得那麼坦誠。每當我真實地表達自己需求的時候,換來的往往是反對或批評。」

 「既然如此,你的情況就完全是另一種了。人們以為瞭解你,而其實他們並不瞭解。」

那最後一句話經常令討好者恍然大悟。他們最挫敗的其中一種體會就是情緒上的孤立無援,其真正的原因要歸咎於他們不能或不會讓其他人瞭解他們真正的自己。從而,潛在的被奚落、否決或評判的經歷使他們持續受到壓制。因此,他們的不坦誠是毫無意義的做法。

你想擁有建立在尊重、包容和信賴之上的人際關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嗎?如果想,你需要仔細領會討好行為的七大徵兆,並著手評估你是如何無意中造成你自身的挫敗感的。

湯米和安妮塔可能承受不起因持續的人際關係失調導致的情緒壓力。只要他們還打算促成富有成效關係模式,他們自發的調節就是必不可免的。

然而請記得,有些人也許希望你保持以前失衡的討好行為習慣,因此,他們是你在改進過程中遇到的阻力,為此要做好應對。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一起探索如何破除你討好行為的模式而又不遺失你討喜個性中優點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