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想再討好這世界 > 第三章  你未曾發覺的情緒交換 >

第三章  你未曾發覺的情緒交換

你肯定有過需要去商店交換物品的經驗。假設你的母親在聖誕節送你一件毛衣,尺寸完全不合適。你會說,「雖然我很高興媽媽給我買毛衣穿,但我得把它拿回去換一件大小合適的。那樣我才能穿得上。」這種做法不僅非常普遍,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兩回的經歷。

然而,討好者也進行著交換的動作,只不過對像不是實體的物品,而是情緒上的反應。在個人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他們養成了不恰當的情緒習慣,好比多餘的罪惡感、恐懼感和焦慮感。長此以往反覆的經歷使他們學會將不必要的情緒據為己有的習慣。成年以後,他們甚至能夠告訴他們自己不應該有的感受。但人類遵循習慣的特性,令他們存留在有害的情緒模式中。

艾琳就是這樣的人。她五十五歲左右,且把自己比喻成「消耗殆盡」。她在離婚之後立即就來找我咨詢了,她表示她自身的善良最終導致了她自食其果。「我和前夫的關係要多不平衡就有多不平衡,」她訴說道,「我經常想方設法使他高興,他卻常常抱怨我從來沒努力讓他心滿意足過。我一個人幾乎做完了所有家務,他則在旁邊喝啤酒邊看電視,這種事情也時有發生。我從來不覺得他對我表現出應有的尊重,或許是因為我在他面前也沒真正地表現對自己的尊重吧,所以他才不尊重我。」

大部分人都不會猜想艾琳是一個「軟弱無力」的人,那是由於多年來她給自己立下良好的名聲,她是一位極少樹敵和擁有很多朋友的可靠員工。她的職業生涯是從一名一年級教師開始的,最後獲得了管理學碩士學位。直到近期她才從教育領域榮休,希望在空餘時間找點有趣的事做。鮮為人知的是在家中的艾琳無奈憂傷,做什麼都徒勞無果,因為與之生活的丈夫很難被取悅,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愉快。如今成為新離婚者的她,試圖弄明白她的生活到底是怎麼了,並審視事態是如何到了讓她倍加感到萎靡不振的地步的。

艾琳繼續講著她的遭遇,我發現她是一個典型的討好者。從前是和一個控制欲強、自我導向的男人結為連理,她對他是有求必應,她時常認為自己不能擁護合理和正確的觀點。比方說,她的丈夫晚上外出去會見朋友,他會認為沒有必要告訴她如何能聯繫上他。「我會讓你在需要的時候知道我在哪裡,」這就是他的回答。

 「每當他對適當的解釋表現得漠不關心的時候,你會有怎樣的反應?」我問道。

 「唉,我沒有其他辦法只好任他去了,然後我自己解決吧,」艾琳回答說,聳聳肩。我告訴她我聽說很多妻子不會坐等傻傻猜測他們丈夫到底在搞什麼把戲,而她的回答是,「沒錯啊,但她們不是嫁給了沃特。」她使自己確信他無動於衷的舉動是要求她把長期形成的無價值感和絕望感當作家常便飯。即便她在教育領域的思想無人可以左右,但她從來沒將學校的那份堅定感帶到家中。

你的情況又如何呢?在人際交往中,是否曾經有過被討厭的和不健康的情緒陷阱所束縛的經歷?說不定,是時候允許你自己釋放那份情緒上的負累並換取更合理的回應了。要想達到目標,你就必須:

首先,認識到你自身的有害情緒。

然後,確定另一種回應方案是運用較為健康的思考模式。

在這一章裡,我們將視乎需要拋開至少三種不健康的情緒反應:錯誤罪疚感、六神無主的恐懼感和焦慮感。

自我價值感代替錯誤的罪疚感

「人孰無過。」這句話真是說得再正確不過了。沒有人能夠聲稱自己是完美的。一位很天真的女士曾對我說,「儘管我猜母親和每個人一樣都會犯錯,我卻對她犯的錯一無所知。所以沒有什麼人能像她那樣近乎完美了。」且說,這位女士由於與那天使般的母親有著特殊的親情紐帶,因此才神經過敏地覺得她非得認為母親很完美不可,又或許她母親沒盡力向眾人展現真正的自己——要麼是兩者都有。一言蔽之,沒人能聲稱自己完美或接近完美。    

任何人都會對做過的一些不端行為產生罪疚感。我們個性中的特性或行為存在著一定的瑕疵。這並不是值得誇耀的事情,卻是事實。只要是人類,就會有讓你產生罪疚感的東西。某些罪疚感會令你的判斷力產生的較小的誤差,而某些根深蒂固的罪疚感會導致較為嚴重的問題。

思維健全的個體會正視自身的缺點,他們不會特意去遮掩這個事實。當做錯事的時候,就大方承認,對做錯的地方留有深刻印象,他們會選擇更好的解決方案且繼續過日子。簡言之,他們實現的是真實罪疚感,承認責任過失後做出了建設性和釋放罪疚的反應。

假如,一位丈夫在對妻子說了不冷不熱的話之後承認他的措辭或態度不當。他會尋求對方的寬恕,必要時補償她。他將從過失中吸取教訓,選擇去改變他愚鈍的行為。從那以後,他會繼續生活,沒有理由再感到罪疚。在這個例子中,真實罪疚感發揮了固有的功能。

討好者在生活中沒有運用真實罪疚感思考的傾向。他們也會失誤,只是沒能做出必要的調節繼續過日子,而通常陷入情緒的苦井無法自拔,甚至到了不能做有效改變的程度。不斷地遭受別人的評判和譴責,因此他們強烈地想要證明他們自己最終應當獲得寬恕,但內心又並不真的相信如此。    

如果這些描述符合你的想法,你有可能說服自己值得受到被輕視的待遇,唯一你視作還湊合的辦法就是用足夠的懺悔來還清你的罪過。

仔細檢視以下遭遇錯誤罪疚感的人們的一般表述。勾選符合你的條目,可多選:

(1)為了證明我真的是個好人,我覺得應該彌補自己犯的過錯。

(2)我似乎做了太多次多餘的道歉。

(3)不知怎的我就是感覺不能和其他人相比。

(4)即使別人說原諒我了,我仍感覺沒有被原諒。

(5)我寧可不讓人們瞭解真正的我,因為他們可能不喜歡看到那樣的我。

(6)當某個人挑剔我的時候,這真的會使我變得消極起來。

(7)如果我和別人犯了同樣錯誤的事,我的過錯要大些。

(8)我那最醜陋的秘密,就算是我最親近的朋友我也感到難以啟齒。

(9)關於我理應奉行的行為舉動,我會嚴於律己。

(10)要是人們知道了我的弱點,幾乎沒人會真正願意接納我的。

內心與罪疚感之間抗爭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極少人能用乾淨利落的方式應對它。不過,你越是對抗錯誤罪疚感,就越有可能陷入討好行為的那種收買人們信任的方式中,而你的錯誤罪疚感是不會讓你得逞的。

假如有五個或五個以上的表述與你的感受格外相符,那麼你很有可能被錯誤罪疚感套牢了。

「那分析得真是太一針見血了,」我們正在討論艾琳的錯誤罪疚感傾向,她慨歎道,「我永遠都覺得我非要證明自己才行。好像我的過錯被放大成別人的兩倍。」她講述起多年前決定重返大學去讀碩士學位的經歷給我聽。「沃特讓我感到自己彷彿是世上最自私的人,由於在家裡的時間少了,他就以為我拋棄了日常的職責。」

 「那麼,你認為自己自私嗎?」

 「我可不那麼以為。儘管侍候他和其中一個兒子的時間的確少了,當時兒子仍在家住,但就在我上課的同時也照樣盡了自己的責任。」

 「所以你拿到學位了?」

「是的,不過那段經歷真是太痛苦了。我一直想去學校研習管理學,他卻認為我在深造之後變得目中無人了。似乎每一次我想要提升自己的時候都被他質疑動機不良。」她歎了一口氣,接著說道,「要是他有機會把我以舊換新,換成另外一個女人的話,他肯定不會感覺太內疚的。所以我努力提升自己又為什麼感到內疚呢?」

沒有為什麼。艾琳沒有做過任何不道德或不負責任的事,因此她沒有理由存留任何罪疚感。但是錯誤罪疚感強烈地控制著她,以至於當她突破重圍要變成她理想中獨一無二的人時,她自己都不禁對這個想法感到奇怪了。

這種情緒負擔是對自我價值感缺乏恰當的認識造成的。像艾琳一樣的討好者會錯誤地允許他們的價值觀任由反覆無常的人的言論來定奪,而這些人的思維邏輯並不能作為客觀的參照標準。    

譬如,沃特不希望妻子去上大學,因為他想讓她在家履行妻子該有的責任(又稱「我的女僕」)。由於他鄙夷艾琳的這個決定,他視她為微不足道,而艾琳也屢次心甘情願地接受她被貶損的待遇。只要她形成了這種思維模式,就會想盡辦法平息沃特,他才有可能回心轉意給她的表現評定更高的分數。

將錯誤的罪疚感替換為價值感

價值感不是取決於大眾的輿論,因為人們可能受到他們自身不牢靠和自私的動機的驅使。價值感是更為嚴肅的課題,唯有賦予生命的老天才能去評價一個人存在的價值感。

設想你聽到嬰兒剛出生就被遺棄的新聞報道時油然而生的厭惡感,你聽說有人在大冷天把嬰兒棄在垃圾桶中或者讓其在嚴寒中自生自滅,你會做何感想?想要叫喊:「你有什麼毛病啊?!這種事你都能幹得出?」

為什麼會對這樣的新聞做出如此發自肺腑的反應呢?原因很簡單。你的內心深處滿懷著生命都是有價值的這一觀念。儘管你明白對被遺棄嬰兒的看法不能「證明」你個人的價值感,但是你仍堅信人類的價值感超出了成就或表面的範圍。何況,無論你是否把這歸為精神境界的冥思,你仍然認為是個人的德行創造了價值,沒有人能忽視嬰兒與生俱來的價值感。

現在,我們用擬人化的方式來解釋與生俱來的價值感。你曾經是一個沒有任何成就的嬰兒,然而在你人生的伊始有人視你的生命有被愛和被珍視的價值。隨著時光的流逝,你累計起一張德行記分卡,記錄著好的和不好的行為評價。但是,越來越多的人以老天的姿態來回答你如何的行為是有價值或沒價值。

仔細地思索:人們的主觀評價是否改變了我們本質上對個人價值感真實的認知呢?答案為否。別人對你的評價根本不是你價值感的寫照。總之,對此可靠的評述就是,它錯誤地主張了成就和才能是最終衡量價值的更為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平等地看待老天賦予每個人的價值感。而且,價值感無疑是你從生命的第一天一直到最後一天都固有的特性,而與成就的高低和別人的評價無關。

所以,當我遇到像艾琳一樣情況的人,就採用以下的問題來考驗他們:你會決定允許一個容易犯錯的人對你行使唯老天才有的操控權利嗎?以何種方式呢?為什麼?

就艾琳的情況來說,她只得醒覺到沃特會繼續錯誤地增加她的罪疚感,因為他其實希望以艾琳為代價來建造他自己脆弱的自尊。只有當她接受她從降生的第一天起,就擁有了不可否認的價值感的這個不爭事實後——她才得以擺脫成為自身的錯誤罪疚感和無益討好行為的俘虜。

價值感,是你從生命的第一天起就固有的特性。

內心的信賴感代替恐懼感

與錯誤罪疚感並行的是恐懼感,這種憂慮的情緒會令人以為受傷害的經歷是不可避免的。生活在恐懼之中的人時常抱有悲觀的想法,擔心某些事情會影響他們生活的質量,也就是說,他們的思考是立足在變化不定和多疑之上。

我們對易於感到擔驚受怕的人有一種刻板的印象,習慣性地將其比作「害怕的兔子」,他們在交往中似乎連見到自身的影子都嚇得發抖或者總是疑神疑鬼。然而,這種刻板的印象偶爾又證實了恐懼感的表現遠不及那麼單一,更重要的是,你也許根本無法察覺到某些人的擔憂情緒,因為很難從他們的外表看出端倪。

最簡單的洞察某個人生活中恐懼感的方式,就是觀察其防衛心理的傾向。感到恐懼的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將展現出比需要的更強烈和更頻繁的防衛性。他們不滿足於「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內心總是感覺「不遠之處」的某些人或某些事要給生活添亂子。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很難保持一種真正豁達或自信的感覺。

那麼,你會以怎樣的方式作了不必要的自我防衛?

為了更好地理解你性格中可能存在的恐懼感,仔細審視以下的表述並勾選貼合你自身情況的條目:

(1)我過於頻繁地解釋我的所作所為。

(2)假如有人不高興了,我覺得要給自己的舉動找個好的借口才行。

(3)要是我的決定明顯地使某人感到灰心喪氣,我就會改變自己的計劃。

(4)當我的主意似乎太異想天開或太獨特時,我會質疑自己想法的正確性。

(5)儘管我應該極力相信自己的判斷,但是我卻沒有。

(6)我過於頻繁地塑造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其他人對我的期待。

(7)我避免與人發生衝突。

(8)我不經常暢所欲言,擔心自己的看法會製造不必要的緊張情緒。

(9)其他人很少有機會見到我真正的面目。

(10)我總是對外界充滿了很大的不確定感和懷疑感。

0至4分 :別太擔心,我們都有感到恐懼的時候。

5至10分:假如你在此做了多項選擇,那麼你很有可能時常被恐懼感所控制。

正如艾琳因罪疚感而甘願被好評判的沃特所控制,同理,在恐懼感的指使下她被逼入了懷疑和自我防衛心理的境地。「我無數回覺得自己非要為行動找理由,或者是為決定作辯解,」她說,「彷彿我做的一切都受到了質疑,甚至到了常常懷疑自己決定的地步。有時我的自信心都蕩然無存了。」

「你的恐懼感如何令你自己陷入了討好行為的模式呢?」

「唔,我有時表現得好像兩個不同的人。當我與志同道合的人相處時,我會變得隨和而且自信,但當有沃特在時,我就會變得格外謹慎和小心。要和他相處,我得改變言行舉止,因為我擔心太過偏離他的標準時,自己不出所料地將受到何種批評或反對。」

「這聽起來可不是一種自在的活法啊。」

「那是當然。我都說不准接下來會犯什麼錯!還不斷地懷疑自己。為了不惹沃特生氣,我不得不精心算計所做的每件事情。」然後她搖搖頭,若有所思地說,「現在回想起來,我真希望給自己更多展示真正自我的機會,不過我擔心回歸真我還是不能達到沃特的要求。我害怕顯露自身的獨特性。」

你能講述自己的實際情況嗎?恐懼感改變了你與他人互動的方式,在這方面你有怎樣的體驗?

你極有可能發現你體會到的恐懼感和對他人的綏靖行為,這兩種傾向有著直接的聯繫。此外,你也很可能認清了,建立在恐懼之上的生活習慣是毫無裨益的。

將恐懼感替換為信賴感

既然你已經懂得辨識討好行為中恐懼感所發揮的作用,你大概也在思索如何將思維模式裡的恐懼感替換成牢系內心的信賴感。那麼,你就有重新評估防衛心理的必要性,決心以多些自信且少些警惕的方式迎接你周圍的世界。

在進行情緒交換之前,先問自己如下幾個問題:

我是否真的有必要努力證明自己行為的正當性?

·得知與眾不同也可能是優點,我是否能准許自己變得獨特?

只因別人質疑了我的邏輯,我就要不自覺地改變了我的想法或行為嗎?

·我是否能堅信自己作了恰當的決定,且行為的動機通常都是好的嗎?

·有時我能夠堅定地回應別人的懷疑,就算對方不是完全的認可,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恐懼感讓你輕易地駁回自己做得正確和好的事情。其中的一個替代方案就是,你提醒你自己的確是一個可靠、品行端正和有責任心的人,讓人感覺可以信賴。事實上,即使別人不認同你的觀點也不一定意味著你因此喪失了個人的可信賴感。你能夠像那樣思考嗎?

那也是我問艾琳的問題,她遲疑了一會,然後很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我很想像那樣思考,但是剛開始可能會感到不自在。」

我很希望她每一個問題都能回答「是」。

「艾琳,我關心的是你對自己作為的不自信,這樣的經歷太多了。隨著我對你瞭解的加深,我察覺你大多數的決定是合理的,你優先考慮的事項也十分正常。甚至在犯了錯之後,你願意吸取教訓繼續過日子。總之,你的性格中有很多值得信賴的優點!」

「聽到有人這麼說,我感到精神很受鼓舞,」她回答說,「但恐怕我不常聽到那樣的贊同。」

「其實就算你不常聽到,也不代表這不是真心話。你已經為新的生活模式做好準備了,只不過你的行為和溝通方式不會發生改變,除非先細想怎樣才能形成更確切和積極的思維模式。」

艾琳在之後的咨詢中,舉出了若干她可以表現自信的辦法:

·沃特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她的時候,她首先選擇不為自己的處境作解釋,而不是堅守她一如既往的正直品質。

·當家裡人建議她應重新制定她自己的計劃以符合他們多餘的需求時,艾琳偶爾能回答說,「我還是堅持我原來的計劃吧。」

·她會靜靜地聽別人把話講完,與其避免衝突,不如冷靜地表明她自己的立場。她明白她是個公平處事的人。

·當長大成人的孩子因她處理事情的方法與他們不同而質疑她的時候,與其擔憂地防衛她的立場,艾琳不如冷靜地說明她的緣由,並留給孩子們不完全認同的餘地。

假如你考慮如何表現得更加自信,你可以試試這個方法:在腦海中描繪恐懼感影響你的行為舉止時常見的情景,然後,想像可靠的替代方案應該是什麼樣子。由於你在頭腦中預演了更好的應答對策,那麼當實際情況發生的時候你會有所準備,表現得也將更加自如。

決斷代替焦慮感

恐懼感過後隨之而來的是焦慮感,就是說,你擔驚受怕的反應到了鬱鬱寡歡和念念不忘的程度。如同你屢次的討好行為所映射的,你無疑也注意到在待人處事盡善盡美的過程中,你的心情變得越發焦躁起來。並且在你思考的時候,悲觀和易怒的情緒將支配著你,「啊,不好了,現在我要怎麼辦呢?」腦海中閃現的無數情節令你心力交瘁,焦慮感也隨之增加了你的緊張情緒。

 「我應該這樣說嗎?」

·「如果我那樣做會發生什麼事呢?」

·「也許我的主意一點兒都不好。」

焦慮感和與之伴隨的懷疑感會麻痺你,致使你最終放棄選擇的權利,而附和其他人的思想偏好。焦慮感不會讓你自始至終地堅信你自己的直覺。

「噢,天啊!那種事情就經常發生在我身上,」艾琳不禁承認道,「沃特每天晚上都在同一時間回到家裡,因此隨著下午一點點的過去,我內心便開始發愁他回來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或者要是他心情不好我該怎麼辦等問題。」

也許你擔憂的方面和艾琳的不同,但你同樣有這種感受。為了瞭解你的焦慮感的傾向,請勾選出一個或多個最符合你的條目。

(1)我反覆思考理應如何處理潛在的緊張局面。

(2)但願我能夠控制住最終會失控的問題。

(3)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干擾或轉移。

(4)有時我覺得花了很大的力氣卻得到很少的回報。

(5)我能與身體的不適症狀抗衡(不規律的睡眠、腸胃不適、肌肉緊張、頭痛等)。

(6)有些時候我太過關心自己是如何被看待的。

(7)如果事情和局面沒有落到實處,我會感到焦慮不安。

(8)我內心的平靜會被周圍的人和物所動搖。

(9)我花了太多時間思索重大事件將如何展開。

(10)有些時候我會陷入雞毛蒜皮的細節中而無法自拔。

0至4分:這是很正常的。大多數人都有焦慮的時候。

5至10分:這很有力地表明了你在作決策時焦慮感對你起到非常顯著的影響。你可能不是十分的堅信自己的想法,而是忙於考慮如何不讓其他人對你失望的方法。

一旦焦慮感在你的情緒裡立足,你就可能被誘入其他人的喜好或計劃當中,那是由於焦慮感不允許你滿懷自信地自始至終堅持你自己的直覺。簡言之,你舉動反映出的不是三思而後的行為,而是被其他人的反應所過濾了的行為。

將焦慮感替換為決斷

焦慮感的替換方案是變得決斷。焦慮者把太多精力放在推敲一個選擇和另外的選擇之上,即使最佳方案已經擺在眼前。因為,它可能與你討好行為的傾向背道而馳,所以你需要的是選定最堅信的方向並奮力爭取,毫不質疑你自己的一舉一動。

我與艾琳談論起變得更加決斷的話題時,她點點頭並且說:「我大多數時候都在抱怨我多麼厭倦於竭力弄清別人的想法。在很小的時候,我就被教導要對別人的感受和需求體貼入微,但是我自覺這門課程自己學得過頭了。」

我表示贊同,說:「體貼別人是很可取的優點。我們生活中自私的人已經夠多了,因此有你這樣懂得考慮其他人的需求的人,是件令人振奮的事情。不過,在你的案例中,其他人的事情使你心力交瘁,以至於你在做出的選擇之間苦苦思索,也丟失了你自己堅定不移的勇氣。」

「我很討厭自己總是緊張兮兮的。雖然我和沃特已經勞燕分飛,但是我也要變得更堅強獨立,相信自己的直覺。我發覺自己還是很有能力作好決策判斷的。一想到我能變得更像我自己,這樣的感覺真好。」她停頓了一下,反思著說,「我猜測我將面臨的真正考驗就是,在接近新的朋友時我該怎麼應對。那麼,讓我們來瞧瞧我的決心到底有多大吧。」

「換一種方式思考,艾琳。你擁有這種個性是有原因的,你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也是有原因的。你注定是你,因為這是老天所希望的。祂賦予你個性,因為祂推崇的是個人的獨特性。要是祂想讓你和沃特一樣,祂定會給予你和沃特一樣的性格。」我笑了笑,接著說,「但是老天沒有那麼做,不是嗎!」

「我怎麼不早點想通這個道理呢?」她反問道,「一直以來我都埋頭努力讓自己的思想順應別人的,卻沒有准許我堅持自己獨特的見解。」

「優柔寡斷是沒有好處的,因為你剝奪了其他人瞭解你的聰明才智和生活閱歷的機會。」

對此你有什麼見解?如果你有過討好他人的行為,你肯定能回憶起焦慮感可被替換為決斷的一些例子。設想一下你的決斷將給何種可能的情況帶來耳目一新的效果:

· 在委員會上。全員參會的作用就是利用了集思廣益而不是個人判斷的道理。把你自身的不同見解看作是對集體的貢獻。

· 在婚姻生活中。老天將男人和女人創造得如此不同,是因為這是祂所希望的。平靜地看待性別的差異,不要總是感到有必要按照另一半的邏輯去思考問題。

· 在孩子面前。小孩子時常檢驗成年人的限度,由於他們的思想還處在鑄造的過程中,所以他們不用你去投其所好,也不用像服從一個獨裁者一樣順應你的模式。然而,在融會貫通各種性格特徵和個人需求時,他們需要一個冷靜而堅定的聲音來教導他們如何完善。總之,要向孩子們展示一個堅定而冷靜的形象。

· 在朋友和男女雙方家人面前。對關係最親密的人,一視同仁不是努力的目標。而求大同存小異才是目標。下定決心成為一個有團隊意識的人,即使在不需要一視同仁的情況下也能繼續堅持。

要想用更好的方案替換你情緒反應中的罪疚感、恐懼感和焦慮感,你需要以下三種精神助劑:

意識到你情緒中顯現的煩擾憂愁,特別是一些微妙的跡象。

穩固掌握更好的替換方案將如何影響你的交流方式和行為舉止。

恪守做出健康之選。

你越是體會到嚴重討好行為帶來的痛苦,就越有動力為原有的情緒和行為模式做出必要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