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不想再討好這世界 > 第一章 討好行為不總是討喜的 >

第一章 討好行為不總是討喜的

在我剛剛結束「憤怒研討會」的工作,參與者陸陸續續離開的時候,安妮塔有點不好意思地和我攀談起來。「我來到這兒,」她解釋道,「希望能獲取一些對憤怒的認識,因為我的丈夫和父親經常發火,但我卻對自己有了不同的看法。」

當我指導一個30人的班級的時候,我有好幾次注意到安妮塔陷入了沉思當中。於是我抓住這個機會來一探究竟:「我是否能假設你不得已承認了自己也有憤怒這方面的困擾呢?」

「是的,你猜得一點兒也沒錯!」她斷然地回答道,「你今天晚上提到一個人的憤怒不一定會表現得大喊大叫、砰的摔門或者言語激烈。它也可能通過抑鬱、孤僻和長期的挫敗感的跡象顯露。這就是我的情況!我整天都費盡心機地想怎樣與表面上有憤怒特徵的人相處,結果卻沒有察覺到自身同樣也有憤怒問題。」

我們又交談了片刻。接著安妮塔問道:「我可以和你預約單獨的咨詢嗎?我想我們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一下。」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裡,我漸漸地掌握了安妮塔的情況,我得知她的抑鬱和挫敗情緒實際上來源於長期討好的行為模式。「我的爸爸是個固執己見的人,儘管這樣的評價不免有些文雅和輕描淡寫,」她說道,「他不准許我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因為他總是認為自己很對,以至於不允許任何人抱有和他不同的想法。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在他面前表現得中規中矩。」

「你記得自己發過火嗎,或者說你有沒有曾經反抗他的高壓手段呢?」

「你知道的,在青少年時期,你可能會說我有個性鮮明,至少他是這麼告訴我的。我曾經偷偷溜出去和朋友喝點小酒,不過要是被他逮到,我就死定了。所以,對吧,我是有那麼點兒叛逆;但多數時候,我記得我動了很多腦筋去弄清楚做什麼事情能讓爸爸開心。比如,我認識到要是我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的時候,或者是我把得高分的成績單拿回家時,他就會對我稍微和氣些。我年幼的弟弟經常和他爭論,讓他氣急敗壞。爸爸老是對他不滿。從而我發覺乖乖的順從能使我少許多麻煩,我真是太順從了!」

「你的母親呢?她怎麼處理這些事兒?」

安妮塔輕輕地搖了搖頭。「這個,我只能說當爸爸不在周圍的時候,她相對容易相處些,但只要他在的時候,一切都不同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下午放學後,母親通常心情很愉快,但每到傍晚六點左右父親快回家時,她馬上就變成另外一個人。要是我和弟弟曾做過令父親火大的事兒,她就會神經緊繃的喋喋不休地數落我們,好像又怕對我們太親切,父親會因此責備她。」

「所以我可以推斷你母親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即領導一回家,每個人不得不收斂個性以求和平共處?」

「一點也沒錯。我就是和家中的那位大師學會了順從的。」

三十五歲左右的安妮塔現在已是兩個小孩的母親,她與丈夫泰德之間也有著類似的不愉快經歷。儘管他沒有如她父親一樣公然地充滿敵意,但是他喜怒無常,沒有留心安妮塔的情緒感受。「我竭盡所能地討泰德的歡心,而他好像從來都不讚賞我為他做的事情。當我煮了他最愛吃的飯菜,你也從來不會知道他究竟喜不喜歡,他就是那麼吝惜讚美。此外,由於他愛整潔,因此我彎腰屈膝地來回地打掃房間,換來的卻是我做得不夠好的種種批評。」

在一次會面之後,我讓安妮塔列一張清單,把做過的他人似乎不讚賞的順從行為寫在上面。不料下個星期,她帶來一張列著三十八個例子的清單!其中如下:

週六早上,我不得已取消了幫我最好的朋友賣舊貨的計劃。因為在最後一刻,我丈夫被邀請去打高爾夫,留我獨自在家照看五歲大的女兒。

·我和鄰居家的兒子訂閱了兩本雜誌,儘管我大可不必花錢捧場的,而他卻說他要靠這些銷售業績為班級贏得某個獎項。

即使我覺得沒有必要每週進行三次房間吸塵打掃,我還是照做了因為那是我丈夫所期望的。

· 我花了一個小時聽一個閨蜜在電話上傾訴她的婚姻問題,卻不能哄自己的小孩休息。

·有一個泛泛之交把我當作她最好的朋友,經常給我打電話。她卻沒發覺我很不待見她,但我又沒法鼓足勇氣告訴她實情。

·即便我不情願,我上周還是志願去教堂的苗圃裡做義工,儘管我上上周才做過的。

·當父親批評了我教育孩子的決定時,我不發一語。就算他完全沒弄明白剛才是怎麼一回事。

這張清單無了無休,其中安妮塔詳細敘述了她不顧自身的合理需要,而設法讓別人開心或是遷就他們的許多情形。在她念完這份清單之後,我長舒了一口氣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噢!使他人滿足的勁兒肯定令你心力交瘁了吧!怪不得抑鬱和挫敗感那麼輕易地找上你。你著實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盡了。」

可是,設想一下,一個好的性格特徵可以氾濫到滋長不健康情緒或關係習性的程度,這也是有可能的。

安妮塔的情況是,她將生活的重心放在待人友善、有求必應或柔順服從之上。只是,那些可貴特性的氾濫會導致抑鬱和積鬱憤怒之感。隨著時間的推移,令人挫敗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她會發現自己在最主要的人際交往中越來越無能為力了。

用她自己的話就是,「現在我已經到了害怕和別人說話的程度了,因為我不知道他們接下來會有什麼樣的請求。」

不健康的討好行為可被定義成有迎合他人喜好的傾向甚至到了危害個人身心健康的程度。與宗教的無私為人服務的信念不同的是,它促使了操縱模式或至少是漠視模式的形成。

記得一次會面時,安妮塔告訴我,「自年少時起,我就養成了信奉友善、寬恕和容忍為美德的習慣。至今我仍然信奉那些特性,然而我猜測還得學會對等的另一面。從來沒有人教過我要如何應對人們無禮的、操縱的或者自私時的行為。看來我必須變得強韌才行,不然總是感覺被利用了。」

「我贊成你要變得強韌的做法,」我回答說,「我們倆也都贊同我們的目標不是把你改造成一個不可一世的從來不幫別人倒垃圾的暴君。」

我們都不禁莞爾,因為我們意識到那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你在考慮做出哪種必要的調節,以便使討好行為恢復平衡的時候,首先要認識到覺悟是改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要素。你將要像安妮塔一樣給自己列出一份詳細的清單,來測定此種模式在你生活佔多大的比重。

把覺悟帶入行為過程之中,仔細審視以下討好者常見的問題陳述,勾選符合你的條目:

(1)我對是非對錯有著自己的看法,但在一個說服力強的人面前,我不一定能堅持己見。

(2)我會被罪疚感所驅使。

(3)如果我讓某人感到不安,我也會心煩意亂。

(4)我覺得自己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比其他人更努力。

(5)人們要是知道我在遏制心中的怨恨,會感到很吃驚的。

(6)只要有人生氣了,我就會進入綏靖者模式。

(7)假如是有人質疑我作的決定,我認為自己最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8)當我做了某些令自己高興的事兒時,我或以為這是自私的行為。

(9)我過於頻繁地給別人幹一些雜七雜八的事,只因他們不想做。

(10)有時我拚命地充當好人。

(11)由於關鍵人物是喜怒無常的,我只好小心翼翼地應對。

(12)我的生活中彷彿充滿了這樣那樣的要求和責任。

(13)和某些人在一起時,我發現自己用詞遣字非常謹慎。

(14)即使我對別人已經很友善了,他們似乎抱有更多期待。

(15)有時我甚至不期待被別人重視和理解。

(16)我常常讓其他人決定我的行程安排和優先考慮的事。

(17)我往往一遍又一遍地解釋我的理由,儘管對方還是擺明不想聽我要說的話。

(18)即使明知他們對我沒有好處,我還是長久地維持著糟糕的人際關係。

(19)有時我很難做到堅持己見。

(20)似乎只有當我順從他們方式的時候別人才會接納我。

絕大多數人都有過委曲求全以滿足別人的突發奇想或要求的情形。無論如何,若是你發覺自己過於頻繁地重複這樣的行為,它預示了你的討好行為可能會導致你自身的崩潰。我們來看一下你討好行為的指數:

0至5分:討好行為並不是你顯著的特性。而實際上,你可能是更傾向於頑固模式。

6至9分:你的討好行為有時只表現出妥協的傾向,不過你將勢必以適當的果斷來平衡那種傾向。

10至20分:你可能經常為了一己的便利而非常樂善好施。為了免受別人的打擾,你可以置自己的輕重緩急於不顧,況且那份付出可能得不到回報。

討好行為具備的條件

為什麼討好行為最後會引發情緒和關係上的矛盾呢?我們來剖析伴隨著這個模式的四個自我強加的條件是什麼。

1、不是你的事情也要承擔責任

健康和繁榮的人際關係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個體自發地對個人的問題負責。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男的他的脾氣不好,他就有責任說,「我知道這是不對的,我要去學習幫助自己改正不當之處的辦法。」如果一個女人很輕易地表現出不安的舉止,她就有責任去查明自己思維模式中失落的原因為何。這種情境下,在壞脾氣和不安的問題未被革除之前就做出人們必須行為妥當的假設,顯然是不正確的。偏偏我們每個人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賴當時情境給我們帶來的滿足感,我們每個人同樣擁有克服困難情境的能力並憑此繪製圓滿的和富有成效的行為模式。

但是討好者卻忽視了其他人要為他們自身問題負責的事實。他們告訴自己,「我必須成為那個讓他人開心的人。」無論是在別人的操縱下,還是在他們本身錯誤罪疚感的驅使下,他們步入了守護者的角色縱然那最終不屬於他們的位置。舉個安妮塔的例子,她說,「泰德喜歡和我們的兩個女兒在一起,不過我擔心她們有時不聽話,會令他勃然大怒。你清楚小孩子是什麼樣子的!」

「那麼當你覺察到女兒們要觸怒你丈夫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用恐慌這個詞來形容可能太嚴重,但是我的焦慮感絕對升高了。我瞭解他有時候會格外暴躁,於是我常常要麼指示她們做其他事情,要麼帶著其中一個或兩個一起去外面辦事。」

「你的意思是這些導致了你時常遭受的一些過勞症狀嗎?」

「噢!那是肯定的!我總是覺得自己有責任維持家庭和平,況且凡事都趕在九歲和五歲的小孩前面真的好難,有時讓我筋疲力盡啊。」

你是否看清安妮塔一家在交集上的失誤嗎?她瞭解她丈夫的脾氣不好,從而她順理成章地寧可免於其害。但是她忽略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她沒辦法總是監測泰德的心情!那是他分內的事。儘管有些時候她起到了撫慰的作用,還要懂得有些時候不能去干涉他的情緒。她不能永遠引導泰德的心情或是女兒們對他的影響。

不知不覺中(多半在年幼時)討好者形成了他們必須為他人情緒負責的錯誤觀念。還記得安妮塔描述她小時和父親相處的情形嗎?她以為自己在父親周圍應當深謀遠慮才不至於惹他心煩或生氣。雖然她沒有被直接告知她要對他的心情負責,但她做出了那樣的假設。在成人以後,她歸納出要為身邊任何一人的心情負責的結論。

在作抉擇時顧及它可能影響到其他人的做法,令你感到心滿意足。當你迫使自己為他人的行動擔負首要責任的時候,你就超越了健康討好的範圍了。

2、使其他人變得不健康

當討好者為他人承擔了不必要的責任時,這有可能引發了更深層的問題——使其他人的處事方式變得不健康。

在理想的世界裡,你指望你善意的舉動或貼心的努力不僅會贏得對方的讚賞,對方還將回敬你的好意。你完美地幻想著,「我優待了你,我保證反過來你也會那麼做的。」

但這不是一個理想的世界!人們可以是不識抬舉、懶惰、不願妥協和操縱慾強的。因而,其他人見到你討好的作為可能會想,「這真是滿足我私己慾望的絕佳時機啊。」然而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但當你選擇服務於人的時候,也足以給自己敲響警鐘了。唯獨天真的人才會假設自己討好行為將無一例外地獲取肯定的反響。

討好者在表現得友好過頭時,他們可能無意中犯下錯誤,激勵了他人延續其利己或不尊重的行為。某些人對善意的舉動並沒心存感激之情,而是擺出了理所當然的態度。接著,沉浸在他們私己的心中,會認為,「我期望你繼續特別對待我,此外不要妄想我理應停止我無禮的作為。」只要你持續扮演綏靖者的角色,你就無疑助長了對方長期保持那種錯誤的舉止。這種行為被稱之「施惠。」

例如,安妮塔對我講過一件事,她丈夫曾把她留在家中讓她汗流浹背地在院子裡干繁重的活,他自己則跑到體育酒吧裡觀看球類比賽。雖然事先他們還明確地協商好,在共同完成這個重任之前,誰都不能參加其他的活動。「可你是知道泰德這個人的,他經常那麼對我。正如他可能開始同意幫我做家裡的雜務,你已經猜到了,最終卻都變成我一個人的活兒。」

「你認為他為什麼會這麼干呢?」我問道。

她給出了一個典型施惠者應有的回答,「因為他知道我會去收拾的。」安妮塔從沒醒覺到這差事是可以留給他過後完成的。「我自己能搞定」是她常掛在嘴邊的格言,而泰德就以此盡他所能地壓搾她。

你是否覺察到自己起了施惠者的作用呢?如果是,那麼你的討好行為事實上對自己是不負責的,因為這會致使其他人的壞習慣和態度無限地循環下去。

你能給這個清單中添加更多例子嗎?

·在工作中,別人知道你會替他們掩蓋過失嗎?

在婚姻生活中,你的另一半有沒有因為你全權料理家事,而沒有盡到伴侶的責任呢?

·你的小孩沒有養成整理家務的習慣,是因為他們知道你會為他們收拾?

你的朋友們避開討厭的苦差事,因為他們清楚你會替他們做?

3、否定所有的健康行為

有青少年的家長對我說過,「我寧可讓我兒子和他朋友在家裡開啤酒派對,也不願讓他們背著我喝酒,那樣真是太不安全了。」有公司員工對我說過,「我瞭解自己承擔的工作量比需要的還多,但我想那是公事公辦,就只好做了。」

有人對我說起過他們的朋友,「儘管我不認同她在生活上面的選擇,但是她需要我的支持,所以有時候我們選擇了妥協是為了以後的關係著想。」

在這些場景下,可推測討好者友善待人的原因是由於他們要達成更高的目標。但是在很多案例中,討好者之所以坦然支持他人做出不健全之舉,是因為他們擔心別人在知道他們真正的建議後會作何反應。在堅持本身的合作和「樂於助人」行為的同時,取悅者也自欺欺人地迴避在價值觀面前做出艱難的抉擇。

例如,安妮塔告訴我她的父母主張讓他們一定要帶外孫女來娘家慶祝生日,這讓她感到很沮喪。「泰德的父母住得離我們很近,但是和孫女在特別的節日裡相處不多。我清楚他們不喜歡那樣,況且我真的很想去配合他們。只是我不想同父母爭論不休,所以我們繼續遷就我的父母,息事寧人。」

安妮塔在這進退兩難的事情上處理得妥當嗎?並不見得。她應該直接告訴父母她希望對方的祖父母也能和孫女們一起度過某些特殊的日子。作為兒媳婦,在一個大家庭中應具備公平心和設法兼顧大家的需要,這才是健全的做法。然而,就當她努力討好父母時,她以為必需否認公平的健全做法,而盲目地依附了片面的思考。

令人苦惱的是如何承認這個事實,何況其他人不能或不願意認識到他們的選擇是有瑕疵的。比如,想要喝醉的青少年、在員工身上牟利的老闆、未顯示友誼的價值的朋友,他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邏輯依據。但是,縱然有百般的理由,他們仍然是錯的!討好者誤以為只得與這些人保持和睦,以致他們經常以融洽相處為由,盲目地接受了其他人不健康的要求。

4、不尊重你自己

設想你在向我講述一個讓你感到沉重的心事,你傾吐了滿腔的情感希望得到善意的鼓勵,而我卻這樣答覆你,「你的感受和想法對別人來說無足輕重,為什麼不面對這個事實呢。」這時你會有什麼感受?

假若我用公然無禮的態度說話,你會感到極為生氣。你將喊冤叫屈,而且很有可能決定再也不向我敞開心扉了。

沒有人喜歡被外人貶損或輕視。儘管討好者渴望最起碼的尊重感,但是他們常常發現自身處於不被尊重的境地。況且最荒謬的是,表現出最不尊重的人竟然是他們自己!

回想安妮塔描述的一些例子。

她允許父母對她所做的霸道作為。

·她的丈夫在計劃他日程的時候沒有顧及她的需求。

·她的小孩能輕易地逃脫她的掌控。

她將如何應對呢?她會繼續妥協的!不難看出這些關鍵人物有時對她的價值感漠不關心,但真正可悲的是安妮塔沒有尊重自己的這個事實。雖然她可能沒有表述出來,但是她的行為顯示她沒有高度重視自己的決定和信念。

你也許意識到在交集中其他人沒有將你的需求考慮在內,但是你覺知你的過於順從可能暗示著你認同了自己卑微的評價嗎?

我們的目標是令討好行為恢復平衡,不過先申明,我們不是為了要變成自我熱衷或公然漠視他人需要的極端。如此的轉變幅度也太大了,但可以肯定我們確實追求的是人際間提升人性尊嚴的行為活動,既面向生活中遇到的人也面向我們自己。

我同安妮塔談過有關她的關鍵人際關係的平衡的話題。「你渴望協助和鼓舞親人朋友們在生活上的需求,我十分敬重這種想法。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多像你一樣對自己行為認真盡責並注重它給別人生活品質帶來何種影響的人。在聽你敘述的過程中,我關心的是你具備太過善良的特性,但不幸的是,你遇到某些樂意回應你善良本質的人,他們卻為了私己的目的利用了你,而這是不對的。因此,我們其實可更近一步將其理解為,你討好行為的例子中有不負責任的表現。」

她對最後一句話感到很震驚。「不負責任?我能想到很多詞來形容我自己,但這個詞可是不在其中之列。」她靜坐沉思了片刻,然後說,「但我恰巧也同意你的話是對的。多年來,我一直有種揮之不去的憂慮,感覺生活中有什麼出了問題。」

「安妮塔,當你遭受抑鬱、焦慮感和揮之不去的挫敗感時,你的意識可能在訴說是你自己的內心出了某些問題。這些情緒或許是你需要尋求新的指導的信號。」

「如此看待問題的視角還真是有趣,」她回答道。又小心翼翼地擺著頭,她說,「哎呀,我不做些改變是不行的了。我明白需在哪些方面做出改進,但要推翻自己的行為模式並動搖其他人的習慣體系,還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啊。」

「我的觀點是基於一個概念之上,就是你最終將無法承受繼續如此不尊重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為了維護善良的名聲,你允許自己時而受到不公的對待。長此以往,情緒的垃圾將在心裡強有力地積累起來,到最後你便沒法再助益他人了。」

以下是你生活中討好行為所具備的四項基本「條件」,你將按什麼順序來排列?1表示最貼切的描述,4表示最不重要的。

·我太常把別人的事情當作自己的責任了。

·我的舉動致使我周圍的人依舊自私行事。

·我不敢給別人的生活滋生是非,因為那實際上會傷害他們。

我的討好行為實際是我卑微自尊的延伸表現。

在你繼續研讀此書的時候,我衷心地希望你用一種負責的方式保持住你討人喜歡和樂於奉獻的特質。有時候,極為討喜的表現不一定令人感到自在。有時候,討喜的表現要有限度,而那也許會給別人帶來失落感。即使是這樣,你能處理得好嗎?

可喜的是,當你學會了堅守原則的界線,獲得了討好行為和果斷力之間的平衡,準備好了為人際關係上做顯要改進的時候。你將如期地獲得一個更加明朗的情緒管理系統,且帶來更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

為了均衡你的討好行為,這裡列出四個原則供你參考:

(1)有意培養你辨析嚴重討好行為的因素,認識討好行為的負面作用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你的情緒的。

(2)學會審視你的討好行為是如何形成的。審視此行為模式下你早期的教育和經歷,目的是從你的舊習慣當中找到可替代的解決方案。

(3)專注地研究防止你討好行為過度所需的特質有哪些。比如,探索如何擺脫對責任感一貫的看法,培養如何建立以自由為基礎的生活方式。此外,我們將確立劃分堅定和果斷力的必要界限。

(4)檢視在一般條件下運用均衡思維的辦法,及與你的伴侶、孩子和同事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