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59.幸福在哪裡? >

59.幸福在哪裡?

人類的一切努力最終都可以歸結為對幸福的追求。哲學家們公認,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

但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是榮華富貴嗎?

也許股神巴菲特最有發言權。他站在財富的巔峰上,最容易看清財富的局限,領悟到什麼是幸福的人生。他擁有幾百億美元財富,卻長期戴著幾十美元的手錶,開著一輛舊車,住在一個小鎮普通的住宅裡。對他來說,炒股、賺錢,都不過是一個遊戲,一種生活方式。他不受外界紛擾,寧靜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能想到嗎?過去五十年裡英國人和美國人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大多數人的快樂程度一點都沒有增加。這是怎麼回事?一些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們的研究已經證實,當經濟達到一定水平後,財富將不再是人們感到幸福的絕對要素,它帶給人們幸福感的邊際效應越來越低。物質豐裕不僅沒減少反而增加了抑鬱症病人。

人人都渴望幸福,但對幸福的源泉卻不甚了了,它躲藏在哪裡?

物慾的滿足無疑是人類幸福的源泉,但這只是其一,它是人類最基礎也是最低層次的享受。美學家朱光潛認為,人類最高的享受是心靈的享受。如今不少人愛炫富,其實炫富是一種低俗的表現。財富是身外之物,不是人本身的價值,用錢能買到的裝飾品再高檔都與高貴無緣。炫富的人沒有一個能稱得上是精英、人傑。

人倫之樂是幸福第一源泉。人的幸福大多來源於情劍客,這是錢和物質無法滿足的人性需求。人與人之間的欣賞、關心、關愛、幫助,會源源不竭的產生情感和力量,溫暖的親情、友情、愛情會滋生無盡的幸福感。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晚年坦言道:「如果時光能夠倒流,我絕不會步入政壇,因為我的家庭為我的從政之路付出了過高的代價。」曾令全世界仰慕又晚景淒涼的鐵娘子,她最有資格告訴世人: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她的懊悔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我們正踏入溫飽無憂的時代,如今創造更多的財富並不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財富的重要性正在減弱。如果我們想變得更快樂,就需要有不同於過去的新觀念:把人際關係放在第一位。友誼不應該是人生的珍品,因為珍品無法滿足人日常的情感需求,它更像麵包土豆一樣,是人們每天不可缺少的情感食糧。情感產生與物質生產的規律正相反,它不是越消耗越少,而是越給予擁有的越多。

苦難的經歷也是幸福的源泉。你也許會問,這是不是搞錯了?沒經歷苦難,人就不會有幸福感。被苦難折磨得越慘,人對幸福的感受就越強。因此有哲人說,青年時期的苦難是人一生的財富。天降快樂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歷盡世態炎涼,遍嘗甜酸苦辣,方可體味。沒吃過苦不會真正懂得享受,苦難和幸福是一張紙的兩面,如果沒有苦難,幸福還有存在的意義嗎?人生就是苦樂參半,福難相依。挫折和苦難,對人生具有特殊的價值。我們的精神大廈不管多麼高大華美,如果沒有足夠的抗災抗震能力,都不能算是合格的。

期望值影響人的幸福感。期望值與快樂程度往往成反比,太高的期望值常常是痛苦的根源。為什麼生活越優越許多人的幸福感反而越來越低?因為人的期望值更高了。倘若你把幸福的坐標調低一點就會發現,生活其實挺快樂。

20世紀70年代曾流行這樣的說法:苦不苦,想想紅軍長征兩萬五!今天看似有點阿Q,但以這種方式平衡人的心態確有效。在心中確立一個什麼標準的參照目標很重要。看到一個乞丐,你會慶幸自己沒有窮愁潦倒,幸福感油然而生;忽然身邊又跑過一輛豪車,你馬上又感到有點酸酸的:我為何沒有?

天堂在人的心裡。心靈富足,世上就沒有什麼境遇能使你不快樂。語言學家周有光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是名氣很大的教授,住著陋宅依然隨遇而樂。他作《新陋室銘》:「房間陰暗,更顯得窗子明亮。書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臥室就是廚房,飲食方便。書櫥兼做菜櫥,菜有書香……」正是這種樂觀豁達使他成為壽星,一百零九歲還筆耕不輟。

其實,幸福不需大富大貴,是否幸福關鍵看我們以何種心情和心胸面對人間萬事。今天人們的痛苦大多是自找的,餓不著,凍不著,還有什麼可痛苦的?

幸福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心是天堂,也是地獄,分界線就是不同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