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52.人性的傑作 ——國家 >

52.人性的傑作 ——國家

瞭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解開國家之謎。

國家是重要的人類現象。今天的人類社會有一百九十多個國家。由於語言的不同,使各個國家的人很難互相瞭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國家對個人的命運影響最大。

國家因人性而生,也要順人性而治。以人為本,是國家這個社會組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管這個組織及其採取的政策看起來如何,追根究底都能找到它的本源——滿足和約束人性。國家是按照人性的規律來發展和運行的,既要滿足人性合理需求的一面,同時又要抑制人性醜陋的一面。

人類進步促進生產的發展、人口增加,達到一定規模後就需要一個組織來維持秩序,這個組織就演變成國家。國家首先是一個利益團體。因為有著共同的人性,己之所愛乃人之所愛,己之所需乃人之所需,人與人之間便經常發生利益衝突。人類各種團體時常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資源而衝突,甚至演變為殘酷的戰爭。國家的主要作用是,對內它保護每個成員的合法利益,對外保護所在群體利益不被侵犯。

我們厭惡暴力,但又依賴暴力,離不開暴力,世界的秩序不是在靠軍隊警察維持嗎?世間的法律大都是以暴力為後盾,否則就是一張白紙。古人曰:「兵者,國之凶器。」軍隊、警察都是一個國家有組織的暴力,沒有這個凶器能剷除和制服妖魔嗎?我們都希望世界和平,沒有戰爭,取消軍隊,可是用眼淚能制止南京大屠殺嗎?靠《聖經》說教能戰勝法西斯嗎?暴力不只是魔鬼的武器,它也是天使的法器。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政府是必要的惡」。民主並非那麼好,暴力並不全是惡。

我們誰都希望這個社會沒有小偷、搶劫犯、強姦犯、殺人犯,不願意看到這個世界還有監獄,但是,希望是一回事,現實又是一回事。別忘了,人的一半是魔鬼。

是否符合人性,是評價一個國家社會制度好壞最根本的標準。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以及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的制度設計都要以人為本,以符合人性為最終標準。在這方面教訓最多的就是對人性的片面認識。

公有制好還是私有制好?這是爭論了上百年的問題。當年我們搞人民公社也是一樣,只看到了人性利他的一面,忽視了人性自私的一面,搞單一的公有制,「吃大鍋飯」,鬧得「三個和尚沒水吃」。私有制是一種個人責任制,每個人要對自己負責。現在看公有制和私有制各有利弊,混合體制可能是最佳選擇,至於兩者在各個領域佔多大比例合適,則要因時因地而異。人性自私的一面,也許決定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完全取消私有制。走極端常常會事與願違,釀成悲劇。

再如,一個國家應該實行人治還是法制?無疑是應該依法治國,但也不應該一概否定人治。其實兩者都需要,不可偏廢。權力要靠人來行使,執法人的信仰、能力和情感,永遠決定著法治實施的效果。同樣的制度,由不同的人掌權常常會有天壤之別,不然我們還那麼費勁選拔人才幹嗎?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社會在不斷變化,制度也要與時俱進。制度靠人建立,還要靠人不斷地改革完善。以前覺得美國憲法兩百年不變讓人很羨慕,現在看未必是好事。

人是多種矛盾的集合體,我們的制度也要與這種矛盾性相適應。人性需要自由也需要秩序,需要民主也需要集權,人人渴望平等,可又都想做人上人。人性又善又惡,自私又利他,一個好的社會是能在諸多互相矛盾的人性中達到平衡的。把民主推向極端和把集權推向極端,對社會的危害是一樣大的。過度的民主是社會的災難,如今人們對自由、民主、平等的狂熱追求,仍在使不少國家誤入迷途。縱觀世界歷史,國家管理主要有兩種形式:集權與民主,兩者各有利弊,都不可缺。集權與民主是一個坐標軸的兩端,中間為最佳平衡點。「民主不能大,自由不能化」,曾經的調侃卻蠻有辯證法的味道,民主與集權適度結合才是理想狀態。

治國是一門大藝術。成都市武侯祠有一副長聯毛澤東很欣賞,其下聯是「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從來治蜀要深思」。審時度勢,寬嚴有度;洞察人性,順勢而為,「治大國若烹小鮮」全在火候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