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51.歸屬感:逃離孤獨 >

51.歸屬感:逃離孤獨

奧運會上劉翔奪冠,在升起五星紅旗奏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那一刻,許多中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可是,為什麼你聽到別國的國歌就無動於衷呢?因為人的歸屬不同。

人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因此都希望歸屬某個群體,並得到群體的關愛和支持,這種對群體的依賴和需求的感覺叫歸屬感。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中,離不開群體,這是人類最顯著的一個特性。人渴望獨立,因為只有獨立才能獲得自由;人又渴望歸屬,因為有了歸屬才能擺脫孤獨並獲得安全感。這如同宇宙的向心力與離心力,沒有向心力地球不能圍繞太陽運轉,但是如果沒有離心力,地球就要和太陽撞到一起。兩種力量達到平衡,才能使地球等距恆久地圍繞太陽運轉。

人的獨立是相對的,一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人的獨立感是人與人之間的離心力,歸屬感是人與人之間的向心力。社會分工越細,人獨立存在的能力就越低,對他人和群體的依賴就越強,社會化生產強化了人歸屬的需要,人只有在歸屬中才能獲得更大的獨立。

從某種意義上說,單個的人都是殘缺的、不完整的。整個人類是個大生命,個人只能作為這個大生命的一個細胞而存在,個人的生存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他人。從宏觀上看,人的生命一半是自己的,另一半是社會的:屬於你的家庭,你的祖國,你的物種。如果你是文盲,這絕不僅僅是你個人的事,你的教育、就業、發展,你的溫飽、居住、健康乃至是否快樂幸福,是你的私事也是國家的公事。每個人對國家要盡義務,國家也要對每個人負責任。

歸屬感是人性的基本需要之一。人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很多時候孤獨無助,需要他人的關懷,只有當你歸屬某個群體時這種關懷才能持久。有哲人說,人害怕孤獨甚於死亡。孤獨感會引發莫名的焦慮、恐慌與不安。所以人們總是被孤獨感驅使,想方設法去融入各種團體,擺脫孤獨的困境,實現自己的歸屬願望。

人通常要歸屬一個以上的團體,這個團體也叫圈子。多個圈子的關係頗像奧運五環標誌那樣交叉互聯在一起。這些圈子有大有小,家庭和國家是「首屬群體」,然後有工作單位、社區或村莊、城市。同時,一些人根據自己的信仰、愛好、經歷,結成了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團體,像黨派、宗教、志願者組織,球友圈、棋友圈、驢友圈,球迷、歌迷協會,同學會、同鄉會等等。人們在這些群體裡得到了認同,同時也找到了歸屬。歸屬一個群體,會給人帶來安全感、溫暖感、成就感,同時,使人們產生愛家鄉、愛集體的情感。愛國主義的人性基礎之一就是歸屬需求。

歸屬也是人情感的需求。每個男人和女人,成年後尋找配偶實質也是在尋找愛情的歸屬。古人云,女子無夫身無主。「我是你的人了」,這是一個女人的歸屬感。男女結婚這是一半與另一半互相的歸屬,找不到愛情歸屬的剩男剩女大都會惶惶不安。

歸屬是個人發展的重要條件。社會化生產把每個人都變成了「螺絲釘」,只有集體才能為每個人提供廣闊的人生舞台,個人只有在為社會奉獻的時候,才能發揮才幹,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楊利偉能「飛天」,是因為他這顆「螺絲釘」擰在數萬航天人組成的「大機器」上。

歸屬感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通常有利益、思想、文化、情感、興趣、職業、地域等方面。融入一個群體的前提是認同感,中央電視台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十三億人過著共同的節日,看著相同的節目,一起喜怒哀樂。

心靈沒有歸屬是人的一大的痛苦,沒有歸屬人就是一葉浮萍,只能在這個世界上漂蕩,無處落腳安身。認祖歸宗,是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歸屬感,那是一種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國人拜祖勝過敬神,這種情感貫穿一生,人死了還要講葉落歸根,屍骨埋故鄉。張明敏一曲《我的中國心》觸發了全世界炎黃子孫的鄉愁:「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他唱的是一種歸屬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