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18.絕對收入與相對收入 >

18.絕對收入與相對收入

「為什麼我收入比三十年前提高了好多倍,可生活怎麼還是過得這麼艱難?」一位男士這樣抱怨。

收入有絕對收入和相對收入之分。孔子早就說過:「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寡即指絕對收入,不均即是指相對收入。絕對收入是你收入的貨幣價值,一目瞭然。相對收入是比較你的收入在你所生活的地區中處於哪個層次:是上等、中等還是下等?所謂貧富差距,並不是指絕對收入的差距,而主要是指相對收入。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開始時,一般機關幹部工作二十年月收入也就在七八十元,處長月薪才百元上下,那時這已是很高的收入了。可如今,各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都比這個數字高幾倍。前面那位男士現在的收入雖然和自己的過去比提高了好多倍,但和他周圍的人比還是處在中下等,所以他就感到生活「艱難」。從80年代走過來的人,對「萬元戶」的概念都記憶猶新。那時,「萬元戶」是富翁的代名詞,一年收入過萬是那個年代人的夢想,現在的「萬元戶」則是低收入戶了。

貧富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即便同在一個國家,每個城市之間、鄉鎮之間的消費水平都不一樣。市場上的商品價格是由平均勞動時間決定的,消費水平是由平均消費需求決定的。你的收入在你周圍的人中處於下等或中下等,你就會感到日子很「難」。相反,如果你的收入與你周圍的人相比處於中上等,你會覺得活得很滋潤。同樣月薪五千元,在北京、上海就是較低收入,在內地小縣城就是較高收入。21世紀初,一個美國人年收入兩萬美元是低收入者,處在貧民邊緣,但在當時,這個數目在中國卻是令人羨慕的高收入了。

人的相對收入常常比絕對收入更能影響人的心情,因為由貧富差距產生的幸福感與痛苦感,主要來自人與人之間的攀比。對比唐朝楊貴妃當年的生活條件,如果單從物質方面論,現在普通的城市女人都不遜色甚至超過她。你的物質生活都超過了皇妃,為什麼還感到不幸福呢?原因是楊貴妃那時的物質條件雖然遠不如現在,但在同時代的女人中她享受的是最好的,萬眾仰慕,所以她就特別有幸福感。今天,你的物質生活條件雖然好於楊貴妃,但是如果你周圍的人生活條件超過了你,你就會感到不如人的痛苦。這已經不是物質問題,而是心理問題了。

貧富差距長期以來一直是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人們總是問:為什麼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從絕對收入的角度看,只要社會經濟總量增長,人與人收入差距的絕對額肯定是越來越大,這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企望通過初次分配來縮小絕對收入的差距,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但從相對收入的角度看,貧富差距的比例或係數越來越大就不合理了。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人們常常把絕對收入和相對收入混為一談,用普遍提高絕對收入的辦法來解決相對收入即貧富差距的問題,這是緣木求魚。一個社會可以提高每個人的絕對收入,卻無法提高相對收入。從相對收入的角度看,普遍提高等於沒有提高,政策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如何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和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保障上。

我們需要清醒和遠見,無論將來經濟多麼發達,社會多麼富裕,只要不搞平均主義,就永遠會有高、中、低收入人群,相對收入處於下層的人生活會比較艱難。同情、關愛不能代替理智,貧富差距是社會競爭的一種必然結果,也是必要的。社會有一定比例的失業人群對一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必要的。貧富差距並非越小越好,貧富差距猶如水之落差,落差越大產生的動力越大,反之則越小,沒有落差就沒有動力。貧富差距太大會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差距太小又會使人失去努力工作的動力。貧富差距過於懸殊不好,一點差距沒有可能更壞,甚至可能使整個社會失去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導致社會發展的停滯和滅亡。我們應全面地辯證地看待貧富差距,不要讓「吃大鍋飯」的悲劇重演。

調控好貧富差距是高難度的宏觀管理藝術,合理、適度的貧富差距,才會使社會既和諧穩定,又不喪失活力。

尋找一個最佳平衡點,這是真正考驗我們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