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17.財務自由與人的自由 >

17.財務自由與人的自由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水滸好漢楊志賣刀的故事,常使人發出這樣的感歎。

我國著名的古代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是宋朝的重臣,很多人剛進朝廷的時候都先去拜訪他。聊天時他常常問使人「難堪」的問題:你家裡有沒有錢?你的開支夠不夠?被問的人都很奇怪,不知司馬光的用意。司馬光的用意是:一個人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不為五斗米折腰,才可能有獨立的人格。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曾提出過一個類似的說法:兩個口袋空空的人腰桿挺不直。艾森豪威爾也認為:作為知識分子,你必須有一份不以此為生的職業。

西方人說:「無財產,無自由。」中國人說:「端著誰的碗,受著誰的管。」沒有財務自由,人的自由就是一句空話。財務自由是指一個人有了一定的財產,不再為生計發愁,一段時間不工作也可以維持基本生活。這樣的人可以不再把獲得薪酬作為工作的主要目的,而把實現興趣和人生的價值放在生活的首位。一個社會中能達到這種狀態的人越多,我們離物質彼岸的自由王國就越近。

自由地生活是每個人的夢想。可人要自由,前提是必須實現財務自由。這樣,你才隨時可以跟老闆說再見,不為飯碗喪失尊嚴。只有不必為生存擔憂,你才能夠選擇做你喜愛的事,才能夠說,我這輩子不是只為衣食無憂就算了,我還有更大的志向呢。

人生在世首先要處理好人與物的關係。人人渴望自由,但如果你連飯都吃不飽,還奢談什麼自由?生存高於自由。在農耕時代,人們為糧食不敢遠離土地,被土地束縛著的人能有多大的自由?生產力發展了,有了社會分工,把大多數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人類發明了貨幣後,我們可以用錢去購買生存所需要的物品,從而不用再自己去種地、蓋屋。再進一步,人們只用少量時間去勞動就可以換取可滿足生存的基本物質,人的自由度逐步擴大,人性也一步一步獲得解放。

人與人的關係,最基礎的是生產關係,即為物質生產而發生的人與人的關係。社會組織主要是通過對物的控制而實現對人的控制。人如果沒有財務自由,就不可能逃脫「人為物役」的魔咒。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存的需要、溫飽與性等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尊重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生的目標可與此相對應,在溫飽問題與生命安全還沒有保障之時,一般是不需要思考人生的目標的。只有當溫飽和生命安全不再成為人生存的主要問題時,人才可能去思考更高層次的問題,如自我實現的需要等。

一個社會的整體自由度,受限於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擺脫了對物質的依賴,社會富裕的最直接效果是提高了人們的自由度。人用於維持生存的勞動時間越少,閒暇時間越多,自由度就越高。

近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了財務自由。像個體業主、私營企業家等,這類人雖然人數相當多了,但在全國來說畢竟還是少數。加快經濟發展,讓更多的人獲得財務自由,這應該成為每個人同時也是國家的奮鬥目標。

中國正在迎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經濟按目前的發展速度,可以預計在未來幾十年時間裡,我國獲得財務自由的人有可能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窮慣了的中國人,只有過窮日子的經驗,當富裕生活突然到來時,由於缺少思想準備,顯得有點茫然不知所措。喬布斯的臨終遺言也許能為他們指點迷津:黑暗中,我看著那些金屬檢測儀器發出幽綠的光和吱吱的聲響,似乎感到死神溫熱的呼吸正向我靠攏。現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應該追求其他與財富無關的,應該是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感情,也許是藝術,也許是一個兒時的夢想。

這樣的問題也許我們還從沒有考慮過:當果腹不再成為工作的主要目標時,我們將追求什麼?「自由時代」人們該怎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