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性與靈魂 > 16.人生的兩部永動機 >

16.人生的兩部永動機

大自然有一種神秘的原動力。天行健,不用鞭策,地球便自發地轉動,晝夜不停;地勢坤,無須激勵,樹木就會自己生長,榮枯輪轉。

人生命的原動力是什麼?

「人生在世,富貴二字!」這句諺語說得對不對?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從古至今,富有和高貴都是芸芸眾生追求的人生兩大重要目標。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透過歷史迷霧和事物表象,我們可以看到這句話背後深藏的人性。

富與貴是兩碼事。富主要是指一個人佔有的物質財富,貴主要是指人的社會地位和名望等。

著名學者梁漱溟認為,人類面臨有三大問題要解決,且先後順序錯不得。首先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其次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後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人與物的關係,主要是人與人的創造物——金錢、財物等的關係。從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看,利益追求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性需求。

人生在世,首先要活著。要活著就要解決衣食住等物質問題,人只有同自然界的物質進行交換才能維持生命。對擁有生存必需品的慾望和對貧窮的恐懼,使人總是想盡可能多地佔有財富。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俗話深刻揭示出了人對財富的貪戀。財富對人有著巨大的誘惑力,渴望與追求富有,是上天賦予人的權利。通過合理合法方式獲取財富不是罪過。正是人們對財富永不滿足地追求,才使人類社會有了永不衰竭的發展動力。

沒有了對個人財富的追求,人就會失去勞動和創造的動力。我國曾全面開展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這是為建設美好社會進行的大規模的「實驗」,其結果卻是:一個80%人口是農民的國家,生產的糧食卻填不飽人民肚子。「等貴賤、均貧富」「有飯同吃、有福同享」曾是中國許多百姓憧憬了上千年的理想,為什麼付諸「實驗」卻未能成功呢?因為我們誤解了人性。當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時,多勞不多得,個人追求財富的慾望被限制,被扼殺,人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中國人以慘痛的代價,再一次驗證了: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1983年鄧小平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解放了思想,解放了人性。人民公社時,農民個人養雞養羊超過十隻常常就要受到批判和處罰,被割「資本主義尾巴」,現在是你養得越多越好,國家鼓勵個人冒尖致富。人們被壓抑了多年的追求財富的慾望,像火山一樣爆發了出來,於是才有了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中國奇跡」。

貴,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同人與物的關係一樣,都可以產生巨大的動力。這個動力來自社會等級差,以及由此產生的人與人的競爭。

人來到世界上不是為了做事,而是來做人的,那麼,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做一個優秀的人,是人生頭等重要的追求。

追求優秀、渴望出眾是人最原始的動力。人的一生都在為成為更優秀的人而與他人競爭,這種競爭從小就開始了。能夠成為有名望、有地位的社會精英,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中國如此,外國也如此。

人追求高貴,實質上是在追求成為優秀的人、有成就的人。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社會等級的金字塔中處於某個層級。人的地位、名望,一般來說,是社會對一個人品質、能力、貢獻的認可和評價。

時代在進步,貴的內容已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今天,人與人在人格上、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已無貴賤之分,總理與技工也只是職業的不同。貴,更多的是體現一個人內在的品質。人人都渴望被重視、被尊敬,而將軍與士兵,總統與普通人,被重視、被尊敬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人的地位、名望越高,就越受人尊敬。即使地位、名望不會給人帶來任何物質上的好處,人們還是會努力追求地位、名望的提升。

人追求富貴無可厚非,問題是用什麼手段、什麼途徑追求。從古至今,不論中國外國,激勵人們努力工作主要都靠兩大手段:物質報酬和職位陞遷。社會對人們的合理追求,應該有正確的引導,並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水有落差才能流動,落差產生動力。試想,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了差別,人還會有勞動和奮鬥的動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