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羅伯特說弗蘭克 >

羅伯特說弗蘭克

1924年10月9日出生於瑞士蘇黎世的弗蘭克,是個極不願談自己的人。在當代大師之林的專集裡,不管是哪一本,文字介紹篇幅最少的一定是他,甚至連自己唯一的《美國人》影集,也只請了好朋友——「垮掉派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寫了千字不到的序文,其中有關他個人性情的描寫,我們幾乎只能找到這麼可憐的一句:

羅伯特·弗蘭克,瑞士人,不礙事,友善,帶著可單手舉起並按快門的小相機,吸吮著一首美國的哀詩,映在底片上,足與世上的悲劇詩人齊名。

他的年表更是奇特,一定註明著「弗蘭克說弗蘭克」——法文版,或「弗蘭克寫自己」——美國版,更特別的是其中還有很大出入:

美國版:1947年前往美國,1950年在紐約結婚;

法國版:1950年前往美國,1954年在紐約結婚;

美國版:1955年出版《美國人》;

法國版:1958年出版《美國人》。

連自己寫的生平都有這麼大的出入,實在叫人無從捉摸。不知道他以後出的其他版本又會是怎樣的說法?筆者就兩個版本綜合得到下面的答案(不知是否無誤):

弗蘭克的第一任太太名叫瑪麗,生有巴比羅和安德烈兩子。

1960年(三十六歲)那一行這麼寫著:「決定把我的相機放在儲藏室。觀察夠了,獵取夠了,也捕捉夠了(有時)。什麼是『黑』?什麼是『好』?上帝在哪裡?我拍電影去了。如今我得和經過鏡頭前的人說話。這並不容易也做得不特別成功。」

1969年(四十五歲):「瑪麗和我分居了……生活舞蹈在……瓊和我去住在Nova Scotia(註:在加拿大)——一條路的盡頭。我們蓋了間房子,俯瞰海洋,我花很多時間往外看。相機仍在儲藏室。我等待。」

1974年(五十歲):安德烈於12月28日因飛機失事喪生。

1975年(五十一歲):「在加州有份工作:教書。瓊和我結婚,現在我們回到這兒,俯瞰著冰凍的水面。活著不是很美妙嗎……正在拍一部電影,有關一群在島上簡陋小屋裡的人們,赤手空拳謀生存,而冬天就要到了。島頂端的燈塔看守人正討論著氣候,以及以前的氣候……我母親把我有時忘在一旁的照片整理並保存起來,我要感謝她在我還是剛起步時就對我滿懷信心。」

英文版到此結束,法文版還有1977年、1978年等有關電影製作的記事。以上短短的追憶就是弗蘭克認為生平中最值得一提的事了。也只有怪傑如他者,才會這樣說自己,充分反映了他那不與世俗妥協的性情,這種性情也在作品中表現了出來——向傳統挑戰、批判世俗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