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黑?好?上帝在哪裡? >

黑?好?上帝在哪裡?

弗蘭克不只在視覺影像上掀起革命,他之所以重要,更在於他對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文化做了最深刻的批判,而與「垮掉的一代」等地下文學的精神互相應和。

No.1 倫敦,1950

No.2 巴黎,1950

No.3 倫敦,1951

No.4 巴士,1955—1956

在轉向報道攝影之前的弗蘭克,曾受當代最重要的藝術指導阿列克謝·布魯多維奇的指導而替Harper's Bazaar雜誌拍照。很快他就厭倦於名雜誌和經紀人的僵化要求,而於二十九歲那年,與愛德華·斯泰肯前往歐洲,為「戰後歐洲攝影家」的大展覽挑選照片。回美後,他申請了古根海姆基金會9的獎助,由於得到伊文斯的幫助,他成為第一個獲得此獎助金的歐洲人。有了財物的資助他便開始旅行整個美國,並且以空前的手法記錄了絕望時代的孤立形象。

在弗蘭克的照片裡,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都是他表現的題材,如自動點唱機、空房裡的電視、電梯門口一瞥、馬路汽車……美國對他來說是由孤立的個人所組成的,人們對週遭的一切感到焦慮不安,遺失在個人的世界裡——所謂的工業奇跡——並深為所苦。

他反對布列松的「決定性時刻」哲學,認為「攝影不該記錄無所謂的剎那,攝影不必要攫取情緒最高漲的瞬間」,而採用十分不經意的手法去拍照,開創了即興攝影的新領域。

有人批評弗蘭克醜化美國人,無情地拆穿了「美國夢」。不過肯定他的人卻這麼認為:

弗蘭克表現了社會的分裂、人類的孤立,但在絕望的臉孔中,人人有他的尊嚴與高貴,他的照片是對生活的肯定,出自愛,而不是恨和幻滅。

無可否認,弗蘭克的即興技巧完美地構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從他的照片上,我們可以隱約感覺到伊文斯的影響——對世俗對像意義的瞭解和構圖的平實感,以及勃蘭特的啟示——超寫實、詩意和記錄性的手法。這兩種極端的風格,在弗蘭克身上有很巧妙的匯合。他曾這麼為自己的作品下過莫測高深的註腳:

黑與白是希望與絕望的影像。

什麼是黑?什麼是好?上帝在哪裡?這些問號在弗蘭克的照片中一一被提出,最後希望與絕望結合在一起,成為和諧的黑白影像,令人從無可寄望的宿命中覺醒,勇敢地接受現實,並向命運挑戰。弗蘭克的東山再起,就是明證。

No.5 新澤西,1955—1956

No.6 酒吧,1955—1956

No.7 日安大師,1974

No.8 馬裡布,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