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影響布列松一生的影像 >

影響布列松一生的影像

今天,很多影壇上十分重要的攝影新銳,說起他們為什麼會決定走向攝影這一途時,總是這麼說著:

在19××年,我第一次看到布列松的照片時,才整個知道「攝影」就是我要用生命去履行的工作……

No.1 斯噶尼克湖邊的黑人男孩

No.2 絲襪面具的臉孔,1931

No.3 巴黎聖拉薩車站後方,1932

布列松也不例外,他正是受到一張照片所傳達的影像震撼,而改變整個命運的。在布列松家的飯廳牆上,有一張照片被夾在許多東、西名家的繪畫作品中,這是一幀20世紀30年代的複製品。每當有人好奇地問他為什麼掛著這幅攝影作品時,他都這麼回答: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時,就一直深受其影響的影像。它使我決定走入攝影。

在普遍易見的資料中,布列松都顯得有點故意不說出這是何許人的傑作,彷彿擔心他的一句話會使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前輩,立刻走紅起來一般。

不過,他也有說漏嘴的時候(在所有的訪問中,他只提過一回)。這位匈牙利攝影家馬丁·莫恩卡齊是個鮮為人知的人。這張照片拍的是三個小孩奔向大海的情景。然而在所有的評介討論中,都從來沒有將這張照片刊登出來,又是令人一頭霧水。

經過幾年的多方留意,筆者終於在瑞士的Camera雜誌上(1979.12)找到這張被印成撲克牌大小的照片,也才知道莫恩卡齊的一點點資料:他生於1896年,只比布列松大十二歲,算是同年代的影像工作者。莫恩卡齊死於1963年,活了六十七歲。布列松在1974年被訪問時才正式提到他,而那時他已死了十一年之久,早就被世人忘得一乾二淨了,根本無緣因「影響了布列松一生」而沾上半點福分。

《斯噶尼克湖邊的黑人男孩》是這張照片的標題。它的現形,讓人完全明瞭:原來布列松的風格形成是有源頭的。布列松的「決定性時刻」哲學,用最簡單的幾句話來解釋就是:

生活中發生的每一個事件裡,都有一個決定性的時刻。這個時刻來臨時,環境中的元素會排列成最具意義的幾何形態,而這種形態也最能顯示這樁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時候,這種形態轉瞬即逝。因此,當進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狀態時,攝影家必須抓住這一刻。

我們細看這張照片:三個小孩赤裸著身子,他們的體態、步伐、雙手垂擺或上揚的姿勢,以及三個人重疊的透視,加上三個人的視線(雖然是背面,也能感覺到)和海浪沖上來的動態,都在黃金比例的長方形框框內,呈現無懈可擊的完美組合。這種極度飽和的影像,令人根本無法想像它們彼此的關係還會有其他組合的可能性。這就是「決定性時刻」的真髓。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這位沒人敢批評的超級大師,從默默無聞的攝影作品中得到了啟示。然後,他開始製造了無數張令所有人都震撼無比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