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無法對焦的人 >

無法對焦的人

布列松是個絕口不談自己的私事也極不願被拍照的怪人,要較貼近地瞭解他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他就像一個沒法讓人對準焦距的影子,有無從捉摸之感。

對他較有認識的,就數他的三位友人(羅伯特·卡帕、大衛·西蒙、喬治·羅傑)——共同於1947年創辦的「馬格南」集團的同人。

我們聽聽小他十三歲的同事,也是大師級的攝影家厄恩斯特·哈斯怎麼描述他:

他的服飾極為考究,常穿土色的蘇格蘭呢,雖是法國佬,但外貌看起來倒像英國人。他的膚色泛紅,窘困時會一下子就轉紅,顯出很脆弱可愛的模樣。他臉上無須,雙眼湛藍,使得臉部各種欣喜的神情更為突出。詩人讓·科克托曾說:「人過了四十歲就該對自己的臉孔負責。」布列松和自己的面孔、年齡、風格早已妥協無間。像許多偉人一樣,他確實已經不朽了。

這是1971年發表在《現代攝影》十月號上的一篇文章。那時的布列松已有六十三歲,滿頭白髮。儘管哈斯這麼對這位「偉人」的臉孔歌功頌德,但在幾乎無法看到布列松正面照片的人來說,只會更加撲朔迷離,一頭霧水。我們常見到的布列松形象,是他的半邊臉甚至整個頭都被相機擋住的鏡頭,因為他只允許別人刊登這樣的個人照片。難得的是,他三十八歲那年,接受柯達攝影博物館館長博蒙特·紐霍爾訪問時,曾留下罕見的正面肖像。

這是張神采奕奕、頗為英俊的臉龐,雖然還不到「為自己臉孔負責」的年紀,卻已經流露出莫大的自信與傲氣。這一年對他來說是藝術地位的界定點,因為紐約現代美術館誤以為布列松在採訪戰事時喪生,特別為他舉行了盛大的「遺作回顧展」。他是聽到消息才特地趕到美國參展的。

布列松把自己搞得神秘兮兮的,甚至不願意讓人知道他的太太就是一位相當優秀的比利時攝影家:馬爾蒂娜·弗蘭克(1938——)。有關他的個人背景,只能從最簡單的年表入手:1908年8月22日出生於法國的Seinneet Marneo,十四歲進入中學,第二年就轉學,並立即中輟,連中學文憑也沒拿到手。十九歲正式轉入立體派重要畫家安德烈·洛特門下學畫。二十七歲到美國跟保羅·斯特蘭德學電影。次年回法國任大導演讓·雷諾阿的助導,此後就沒有所謂的學習過程記載,儘是光耀門楣的豐功偉績了。

中學都沒有畢業的他,當然不會生下來就有拍照的細胞,尤其是他本來是學繪畫的,能不受任何影響,一躍而成攝影高手,是很難想像的事。

布列松儘管是一個無法對焦的影子,我們還是可以根據蛛絲馬跡來一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