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真實與虛幻的裂縫 >

真實與虛幻的裂縫

攝影者的一部分工作是比大多數人「看」得更熱烈。它必須具有新生嬰兒或初入未知國境的旅行者那樣的眼光,並且保持其敏感及易受感動的特質。大多數攝影家都會不好意思承認他們帶有好奇的感覺,可是沒有這種感覺,就做不出完美的東西來。

勃蘭特關於攝影家眼力的說法經常被人引用。對他來說,怎麼觀察比怎麼表現對像還來得重要:

我們大多數人都太忙了,太憂心、太急於證明自己是對的,以至於不能起而凝視對象。我們看到一件事就相信曾見過它,然而所看到的通常是自己的偏見,或是過去的經驗,或是我們的期望。大多數人很少釋放自己的思想、心靈,而光是為了「看」本身就有的樂趣去看——我們越是不這樣看,事物的本質就會在我們身邊隱藏得越久。

No.1 約克郡奧克維特沼地,1944

No.2 維特郡巴勃裡堡,1948

簡單地說,勃蘭特強調直覺,他認為太過於自省反而會阻礙與對象的溝通。直覺正是創作者下意識洩露出來的「心靈眼睛」,唯有它能看到事物的本質。

為了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內在本質表現出來,勃蘭特在暗房大做手腳,把景色原有的層次做了很大的增減曝光,使之呈現高度反差效果——灰色調子極少,黑白分明。勤於各種實驗的勃蘭特也曾在彩色底片發明時做過試驗。他那本最著名的專集《光之影》的初版裡,就有幾張彩色照片,不過等再版時卻又被抽掉了。從此勃蘭特就再也不去碰彩色了。他希望自己的影像能夠躲避大自然的豐富層次,因而每一次再版時,都要求印刷廠增加反差,且一版比一版有更高的「不黑即白」的調子;不過這種手法往往會讓不明究竟的讀者以為買到一本印壞的書籍。

不管別人接不接受,勃蘭特視「不黑即白」為「似是而非」的主題之最佳語言。評論家布萊恩·坎貝爾對這種風格給予相當高的評價:

勃蘭特利用銳利的黑白色調來孤立物體,使它們脫離原有的寓意,並帶起一種視覺的興奮感。他開啟了一條真實與虛幻之間的裂縫,並提供給我們一條跨過這條裂縫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