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影像的實驗 >

影像的實驗

1904年出生於倫敦的勃蘭特,一輩子的大部分時光都在德國度過,晚年由於健康的緣故,住在瑞士療養而於1983年的聖誕節前過世。祖國對他來說只是過客歇腳之地。二十五歲的勃蘭特前往巴黎充當曼·雷的助手,這段學徒時期雖然只有數月之久,卻影響了他的一輩子。勃蘭特就是從曼·雷身上察覺到超現實主義在影像表現上有莫大的啟示作用——它可以洩露自我壓抑下的潛在意義,而照相機就是最佳的捕捉利器。在巴黎逗留了三年後,勃蘭特回英國開展自己的事業,起先他接受社會局「家庭部門」的委任,拍攝及研究地下庇護所,後來被國家建築物記錄局委任拍攝具有特殊意義的建築物。除了這些公家差事之外,他把所記錄的20世紀30年代英國中產階級生活的照片,登在Picture Post、Harper's Bazaar和Lilliput等著名刊物上,而奠定其最早期的報道攝影地位。

這個時期之前的勃蘭特一直對誇張的相機角度完全沒有興趣,且排斥廣角鏡頭,只偏好標準鏡頭。他認為「最簡單的接近方式就是最有效果的」。不過,當他看到奧森·威爾斯的電影《大國民》之後,整個態度都改變了。這部影片中的室內場景和全面景深的視覺效果激起了他從事影像實驗的興趣。

勃蘭特在一家叫Covent Garden的古董店,發現了一架紅木機身、銅管鏡頭的老相機,這架老爺相機的鏡頭角度十分廣,光圈比針孔還小,而且沒有快門。勃蘭特將它買下來,用它拍出令人驚異的《夢幻田園》以及《裸之透視》單元,成為攝影史上對大自然及女性形體最特別的詮釋語言。

勃蘭特從此完全和記錄性的報道攝影揮手告別。後來他曾對這種改變有這樣的解釋:

對記錄照片,我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一些我說不出來,只能模糊感受到會帶給我快樂的特質,於是我就轉拍風景。我並不確定為什麼會這麼做,因為雖然欣賞田園的美麗風光,卻從不認為自己是大自然的愛好者。可是這兒卻有了彷彿「似是而非」的東西……

「似是而非」這句話正是勃蘭特影像的印證,他所拍的田園一點也不像真實世界的景物,他所拍的人物都像是在夢遊一般,真實與虛幻在勃蘭特的照片中糾纏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