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暗房裡的靈應盤 >

暗房裡的靈應盤

快二十四歲時,阿瑟·菲利格厭倦了貧窮奔波的日子,在「頂好新聞照片」(Acme Newspictures)——後來的「合眾國際社」(U.P.I)當暗房技術員,一待就是十二年。

本來,他是有機會很快晉陞為攝影師的,但由於他拒絕「頂好」的規定——攝影師出任務時必須穿白襯衫打領帶,而一直被困在暗房裡。除非在三更半夜時有緊急任務,如火災之類的,才會輪到他出勤。就這樣維吉磨煉出他極佳的放大技巧,也養成日後只有在晚上才拍照的習慣。

這時的他在閒暇時,也在紐約第三街的一家戲院,為默片拉小提琴做音樂伴奏。窮苦出身的他,一直想多賺點錢。他偶爾拍到的火災照片,也賣給「頂好」,因為他是暗房技術員,拍照就算外快。之後他一直以賺外快的心情來拍照,一張相片堅持五美元。在他的自傳裡,維吉把自己的作品稱為「牡蠣大餐」。

三十四歲時他離開「頂好」暗房一週五十美元的工作,而成為自由攝影師。通常他會在早上五點出門,開著裝有全部裝備(包括所有相機、鏡頭、閃光燈、打字機)的車子四處逛,車上裝有雙向的警察無線電呼叫器——他成為第一位被允許裝設這種通信設備的老百姓。

他甚至在Spring街的警察總部設有非正式的辦公室,於「失蹤人口部門」落腳,在那兒打電話、寫賬單、會客。

經常,阿瑟·菲利格與警察們會分別出發,但是自然而然地同到案發現場。一些不明就裡的警員,很是奇怪他為什麼會這麼厲害,是不是有個靈應盤4。就這樣阿瑟·菲利格乾脆用靈應盤的音取了維吉的筆名(Weegee和Ouija的發音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