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地平線不再水平 >

地平線不再水平

三十一歲才開始拍照的羅欽可,出手就見高招。他的早期照片「藝術家的母親」(1924),拍的是自己的母親。這張臉孔現在已成為蘇俄母性的象徵。

世代貧苦的滄桑歷練,集中在紮著頭巾的老婦臉上。她深皺的眉頭,緊抿的嘴唇,好像把所有苦難都承受了下來。右手拿著老花眼鏡,湊在眼前好像在審視著往常的歲月。

這張工工整整的照片,讓知識分子心服口服,也讓不識字的農民能夠親近。可是,羅欽可很快就把攝影拉向新的領域,起先他的作品藝術家們還能接受,但已逐漸和人民疏離,最後搞得大家都爭相指責他了。因為在那時,藝術創作是一項「社會行為」而非「個人遊戲」,藝術是要對大眾負責的。

提到羅欽可的作品風格,有一個特性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他的構圖手法。他的照片不是「仰視」就是「俯瞰」,再不就是把地平線弄歪,使對像和觀看的人都失去了重心。

他採取這麼偏激的角度是有理由的:

為了指導人們以新的視點去看事物,必須先拍相當普遍的物體,以完全不期然的角度和位置去拍他們熟悉的東西;以一系列不同的觀點去拍攝他們不熟悉的事件……而描述現代生活最具指導性的,是那些由上、由下和在對角線上所拍到的照片。

No.1 奧斯比·布裡克,1924

No.2 羅欽可作品,1925

No.3 羅欽可作品,1930

這種手法拍出來的東西,光就外貌來看,就是獨樹一幟的。即使到今天,只要打開蘇俄攝影選集,不必看名字,那些上歪下歪、左斜右倒的照片,八成是羅欽可的作品,要不就是受他影響的幾位晚輩的作品。

這種「形式」壓過「內容」的表現手法,在藝術發展史上是屢見失敗的,因其很容易走向空洞而被淘汰。羅欽可也不例外。不過,由於他一直本著「相機是人民的眼睛」的信念去拍生活中的景物,因此主題本身就承擔了一部分「實實在在的內容」,從而使他那特異而失去水平的形式有足夠的支撐力量。

這種因形式和內容的矛盾,產生的新的視覺感受,正是羅欽可打破攝影窠臼的貢獻。可惜的是,他的作品一直未被普遍介紹,除了東歐國家的一些攝影新秀頗受其影響外,他所創造的風格,一直後繼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