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 > 入世與出世 >

入世與出世

出生於紐約中產階級家庭的斯特蘭德,十二歲就擁有自己的第一架相機,不過真正瞭解攝影為何物是十七歲那年的事。當時斯特蘭德進入紐約的倫理文化中學念高中,正好他的級任老師就是報道攝影的元老路易斯·海恩。海恩經常帶著學生參觀「二九一」畫廊,斯特蘭德也就這樣接觸到「攝影分離派」的作品,並認識了斯蒂格裡茨及其同僚。十七歲的斯特蘭德就在創作心靈的萌芽期種下報道攝影的入世精神與純攝影的出世哲學。這兩種反其道而行的創作手法在他身上有了最巧妙的結合,從而開創出全新的影像語言。

斯特蘭德高中畢業不久,被醫療的X光攝影迷住,而投入陸軍當X光攝影師,差一點就從此和攝影藝術揮手告別,攝影史上也差一點兒就失去一位「英雄」。幸好後來他所服務的單位解散了,可是他剛摸起相機,很快又被電影吸引去了。由於念念不忘醫療X光的舊情,他竟然幹起醫療器材公司的電影攝影師,最後由於該公司沒生意可接,斯特蘭德才改行成為AKELEY電影攝影機公司的攝影家,從此一步步地走上教育影片的製作工作。

斯特蘭德在電影上投入了二十年的歲月,其中有十年完全放棄靜照。不過他在新媒體的工作可比一些由靜照改行到電影的攝影家,如羅伯特·弗蘭克、丹尼·呂昂、威廉·克萊因等要成功。他和友人共同導演並親自掌鏡的影片《本土》(1942)在1942年的捷克電影節得過大獎,而在這之前製作的《西班牙之心》(1938—1940)、《破壞草原的犁》(1937—1942)以及為墨西哥政府所拍攝的《故事》(1932—1934)都是紀錄片的經典之作。由於影片上的成就,斯特蘭德在四十五歲時被邀往墨西哥訪問,結識了劃時代的電影巨匠艾森斯坦。艾氏與斯特蘭德惺惺相惜,曾向他提及共同製作電影的意願,然而斯特蘭德始終不曾答應。

斯特蘭德一直到五十三歲才脫離影片生涯而專心回到靜照的表現。為了歡迎他的重新歸隊,紐約現代美術館立刻為他舉行大規模的回顧展,羅斯福總統也邀他到白宮午宴。斯特蘭德挾帶著石破天驚的氣勢復出,一直在歐洲和中東各國奔跑拍攝。他先後出版過《新英格蘭的時光》(1950)、《小村莊》(1954)、《堤亞目閏:外海布利地群島》(1962)和《活埃及》(1962)等書,每一本都充分顯現出他的雙面性——有極為入世的報道精神,也有極為出世、冥想靜思的純靜影像。

他的題材繁雜,每一本都包含著肖像、風景、靜物、花草、石頭大特寫等,好像外在世界的每一種景象都會刺激他。對這種現象,評論家布蘭·柯依說得極好:

不管斯特蘭德在哪裡工作,他總是在空間尋找難題來試煉自己並完成作品。在同代攝影家中,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是如此長時間地被影像所困擾。

No.1 盲婦,1915

No.2 白欄杆,1916

也許這種困擾正是集出世與入世於一身的人必然會產生的現象吧!斯特蘭德的精神也在於他表現的這股困擾的氣氛,他的照片好像隨時在挑動觀看者的心靈,讓你對週遭世界做重新的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