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曉松奇談·人文卷 > 四 禪讓 4.天龍八部的由來 >

四 禪讓 4.天龍八部的由來

看過《隋唐演義》的人,一定對王世充這個人不陌生。

在李淵接受隋煬帝的孫子隋恭帝的禪讓的時候,王世充那邊也從不知道什麼地方找出了一個姓楊的宗室來,將之立為「隋恭帝」,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隋恭帝」。當然正史只承認李淵這邊這位隋恭帝,但王世充也自己搞了一次禪讓,從他自立的「隋恭帝」手裡接受了禪讓,當了幾天皇帝,結果沒多久就被李世民滅了。

從王世充往後,禪讓制也越來越不像話了。首先不像話的就是朱溫,我特別討厭朱溫。在所有中國的農民起義領袖裡,我個人最討厭的就是吃人肉的黃巢,黃巢行軍的時候隨軍帶著幾十萬的百姓,每當到了要吃飯的時候,他就讓手下的士兵拿大舂把百姓舂成肉泥來吃。黃巢就是這麼殘暴無度的人,朱溫是他手下的大將,最後朱溫背叛了黃巢,投降了皇帝,皇帝為了獎勵朱溫,賜他叫朱全忠,還讓他當了節度使。在唐末,各種事情基本上都由節度使說了算,而且這個職位還是可以世襲的。最後朱溫從唐朝手裡禪讓來了大梁,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朱溫的禪讓已經非常勉強了,畢竟他是軍人出身,禪讓的時候恨不得照著前朝皇帝踹兩腳,讓他快點把皇位讓給自己。

而朱溫之後的兩次禪讓就更為可笑了,分別是郭威從後漢禪讓到了後周,以及趙匡胤從後周禪讓到了宋。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兩次可笑的禪讓的細節。首先,這兩個人在禪讓之前都沒有權傾朝野,既沒有被封公,也沒有被封王,後續的賜九錫、劍履上殿也都省去了,郭威曾任樞密使,趙匡胤只不過是禁軍的統帥。五代十國時期為了防備唐末節度使權力太大的問題,軍制變成了禁軍制,所有的軍隊都集中到中央來,叫作禁軍,所謂的禁軍統帥,又叫作殿前都檢點,趙匡胤曾任這個職務。郭威和趙匡胤並不是宰相,也不像當年的曹家和司馬家一樣有權力,所以他們要奪取權力,速度必須要快,根本沒有時間三推三讓,也沒有人配合他們推來讓去的。

郭威本身和他的柴皇后兩人跟後漢是有著血海深仇的。後漢的前一個皇帝殺了郭威家的幾十口人,把腦袋都砍到筐裡,送到郭威面前,郭威當場吐血昏厥,他這個人很容易昏厥。但雖然有這樣的深仇大恨,郭威一開始也是不想篡權的,因為他總是想做一點儒家的事情,最後他打進汴梁城的時候,還立起了一位小皇帝,不自己主動篡權,而是想讓小皇帝禪讓給他,他來受禪讓。趙匡胤也是用同樣的方式受禪。先是北方的契丹打過來了,需要禁軍出城抵抗,結果禁軍出城剛走到澶州這個地方,全軍停了下來。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澶淵之盟」,又叫「城下之盟」,可見澶州這個地方離汴梁城有多近,頂多也就100里。禁軍不走了,因為正對著郭威的馬頭的地方,突然升起了一股紫煙,於是全軍鼓噪,所有人都說這是祥瑞之兆,慫恿郭威當皇帝。郭威堅決拒絕,不肯篡位,甚至他乾脆躲起來了,躲到一個小院子裡。於是,他手下的軍官們就開始爬牆,衝進去抱住郭威,逼著他當皇帝,還扯了一塊黃旗給郭威裹上了,結果郭威又當場昏過去了。這些都是正史的記載。我最想不通的是像郭威這樣的人,就算躲進一個小院子裡,身邊怎麼也連個侍衛都沒有?居然就被軍官們裹著軍旗逼上了皇位。

回到汴梁城之後,郭威還特別委屈地表示,自己不想當皇帝,都是手下的將領逼迫他的,他都昏過去好幾回了。那怎麼辦?沒辦法,那就禪讓吧,反正那位小皇帝也是郭威立起來的。但不管怎麼說,郭威後來成了一個很好的皇帝,也算勵精圖治,大宋後來的江山其實就是後周給奠定起來的,而整個五代期間最好的兩位皇帝,就是郭威和柴榮。郭威和柴皇后夫妻伉儷,但是諸子早亡,所以郭威就認了柴皇后的兄弟的孩子,也就是柴皇后的侄子柴榮為義子。柴榮這個人有雄才大略,對內改革內政,對外統一國家。後來的宋朝,其實就是下山摘葡萄,整個基業都是柴榮奠定好的。

趙匡胤的出身也很有意思,當年郭威手下的將領用皇旗裹著郭威,苦苦哀求他當皇帝的時候,其中的一位將領就是趙匡胤。對於當時的場景,趙匡胤肯定記得非常清楚,原來當皇帝不難啊,只要假裝昏過去兩回就可以了,我趙匡胤也有樣學樣地來一次吧。但柴榮在的時候,趙匡胤可不敢。趙匡胤雖然雄才大略,但比不上柴榮。即便後來趙匡胤成了皇帝,他也總說大宋的江山是趙家和柴家各佔一半,趙匡胤對柴家也很好。《水滸傳》裡的小旋風柴進,就是柴家的後人,住在大宅子裡面,生活得是非常優渥的。可惜,柴榮雖然雄才大略,但英年早逝。柴榮一死,趙匡胤終於等來了機會,於是也就照著郭威的套路演了一次,但他演得更急。郭威好歹還出了城,走到了澶州,趙匡胤覺得走到澶州那麼近的地方都有點懸。他雖然是禁軍統帥,但威望還沒有郭威那麼大,地位也沒有郭威那麼穩固,更重要的是現在在位的小皇帝也不是趙匡胤立起來的,朝中還有王溥這些老臣。所以當契丹又打來的時候,趙匡胤凌晨就讓禁軍集合,開城門,出城,剛走了40里到陳橋驛,當天晚上發生了陳橋兵變。

趙匡胤也沒搞昏厥那一套,直接皇袍加身就回城了。當趙匡胤率領禁軍殺向皇宮的時候,後周的早朝還沒散呢。由此可見趙匡胤有多心急。有幾個大臣還站出來想訓斥趙匡胤,結果禁軍眾將領把劍拔出來了,王溥一看這情況,馬上下殿,帶頭跪倒在趙匡胤面前。其他百官一看,宰相都帶頭了,也就紛紛認命了。所以就用了一個早上的工夫,禪讓就完成了。實在是有點太不講究了,以前傳下來的那一套複雜的程序全都省略了,自己披上皇袍就登基了。而且趙匡胤當天中午就命人搭壇祭天,連第二天都等不到,生怕夜裡再鬧出什麼變故來。於是這天下午快到黃昏的時候,罈子搭建好了,趙匡胤收拾收拾就要上壇受禪,突然一拍腦袋想起一件大事,詔書還沒寫呢。

沒有詔書念什麼呢?幸好有一個翰林,趁著大家搭壇的工夫,偷偷寫了一個。因為他對禪讓這套制度的標配很瞭解,自己又不會幹體力活,所以就事先寫好了偷偷藏在袖子裡。當趙匡胤這裡開始著急沒有詔書的時候,他趕緊像獻寶一樣把詔書拿出來,於是這位翰林在宋朝立馬得到了高昇。可見當CEO要奪取權力的時候,有心的人一定要在關鍵的時候讓自己發揮一點作用。就這樣,趙匡胤清晨出城,當天晚上陳橋兵變,第二天早上黃袍加身,下午登壇禪讓,不到兩天的工夫,就建立了宋朝,一直到宋朝滅亡,華夏第二帝國也徹底結束。

南北朝時期,學術還是很興盛的,至少當政的士族都是有文化的,哪怕他們清談老莊玄學,那好歹也是學問,從唐末的節度使開始,中國進入了黑暗時代,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時期。總之,只要軍人一當政,國家就會非常混亂。在華夏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相互交替的過程中,中國最後的貴族士族和豪門門閥這個階層,徹底被消滅了,取而代之的是靠科舉制度上來的科舉官僚階層。但我覺得這些貴族士族和豪門門閥,還是為華夏民族站好了最後一班崗,因為他們各自承擔起了一個義務。南下的僑族,起到了教育南蠻的作用。東晉南渡是第一次把東吳的國土大面積向南擴張。以前漢朝和秦朝在南邊建過的交趾鎮,其實根本沒有實行過有效的管理,只有南渡的僑族,才第一次把中華的教育帶給了南方的蠻夷民族,等於完成了同化南方蠻夷的任務。而留在北方的士族則完成了同化北方胡人的任務,在北方氏族的努力下,胡人改了姓,行了周禮,實行了均田制、府兵制等。

南北方的大豪門,在退出歷史舞台之前,同時同化了南北方的蠻夷,為華夏民族的統一站好了最後一班崗。所以華夏第二帝國最後統一的時候,依然還是一個中華大帝國。血統問題也不是整個華夏民族統一的障礙,因為漢人和少數民族實際上都已經融合在一起了。比如李世民的奶奶姓獨孤,李世民的媽媽姓竇,他自己的老婆姓長孫,到了李世民的兒子輩,幾乎只剩下了1/8的漢人血統,然而沒關係,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這是沒有爭議的事實。

華夏第二帝國,其實也可以稱為科舉官僚帝國,因為這期間少數民族來了,漸漸沒有貴族了,從隋朝開始通過科舉來選拔人才,並由此延續了下去。科舉選撥的人才很像今天的僱員,華夏第一帝國的時候,貴族豪門氏族一起分享國家的權力、人民和土地,而通過科舉上來的人,得不到人民、土地和權力,他們就是皇帝的僱員。最大的好處是底層的老百姓有了上升階梯,除了商人的後代,絕大多數的底層老百姓都可以通過科舉改變命運,最終和皇帝形成僱主跟僱員的關係。所以整個華夏第二帝國,在隋唐和宋期間會如此繁榮。

在歐洲進入黑暗的中世紀時代的同時期,中國進入了非常光明昂揚的華夏第二帝國,科舉官僚時代。華夏帝國延續了很多年,是中國古代最繁榮的時期。之後的元朝是少數民族來建立的,導致倒退回去了很多年。接著是朱重八帶來了革命,明帝國其實繼承了元帝國的一個非常不好的東西,那就是廢除宰相,皇帝專政,除了皇帝之外,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奴才,到了清朝就更不用說了,所有人都自稱奴才了。元明清三個帝國,既不是華夏第一帝國時代的皇帝跟貴族共享權力的方式,也不是華夏第二帝國時代的皇帝是僱主、大家是僱員的公司管理模式。元明清三個帝國的共同特點,叫作空前的中央集權,皇帝的權力空前地大。

當皇權空前大的時候,就沒有禪讓制的生存空間了,因為沒人有資格想這件事。禪讓必須是我們共享權力的時候,或者我是你的CEO的時候,我才能禪讓。到了元明清,宰相都沒有了,皇帝的權威已經大到了極致,甚至到了南明的時候,永歷皇帝逃到緬甸都快要餓死了,也沒有一個人想起說要讓他禪讓。包括李定國和孫可望這些農民起義將領最後都說,要麼我殺了你,要麼我就忠心地輔佐你,咱們一起去抗清。要麼革命,要麼忠心,壓根就沒有禪讓這一說,這就是皇權過於龐大導致的結果。也是因為皇權過於龐大,原本有光明未來的華夏第二帝國,從元明清開始急轉直下,變成了極端的中央集權制。到了近代,中國進入了黑暗時代,而經歷了漫長黑暗時代的歐洲,卻從文藝復興開始走向了光明。在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和西方帝國的文明又完全顛倒過來了,這種中西方的對比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元明清之後,一直到民國的時候,我們才又文明地復興了一次。

中國除了這幾大帝國的禪讓以外,還有一些受其影響的小範圍的禪讓,也非常值得一提。

首先就是我們佛教中的禪讓。在西方建造一座教堂,裡面的主教和神職人員們,都是由教會來任命的,天主教由教皇來任命。而我們中國的佛教裡,沒有教皇的存在,也沒有什麼嚴格的等級制度,更沒有弄出一個什麼禪宗老祖來任命寺廟的住持。大家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寺廟的方丈,基本上都是通過禪讓的方式繼任的,上一任方丈閉關之前,一握拳,跟眾人說,我臨終前給你們一個建議,我覺得某某人還不錯,我的位子可以讓他繼續來坐。現在少林寺的釋永信就是被禪讓來的。我們的寺廟的繼任制度,我覺得跟中國自古以來的禪讓制有很大的關係。

在我們華夏的帝國裡,真正心甘情願禪讓的只有燕王噲,但在我們南方的大理國,發生了很讓人感動的真心禪讓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大理國的段氏,這個段氏跟鮮卑的段氏不一樣,他們是白族,也是少數民族。大家非常熟悉的段譽和段正淳,就是大理段氏。在大理段氏延續的數百年時間裡,居然有十次心甘情願的禪讓,當然了,咱們所謂的禪讓是指將皇位讓給異姓的人,而大理段氏是禪讓給了同姓的人,但即便是這種內部禪讓,能夠心甘情願也是極其不容易的。在我們華夏的帝國,只有乾隆這樣當了60年皇帝,自己真的不想繼續當了,所以心甘情願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孩子,大多數的皇帝都是被太子逼迫著讓位的。

大理國也曾經把皇位禪讓給外姓人,但後來又禪讓回了段姓人手中,這十個禪讓的皇帝都十分虔誠地信奉佛教,以至於只要遇到天災,皇帝就禪讓。所以大理國真的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理想國。在我們華夏帝國,只要一遇到天災,第一件事是想著要找一個替罪羊,如果實在找不到,也就是皇帝下個罪己詔,自己檢討一下,但從來沒有皇帝為了這事退位的。「天龍八部」這四個字從何而來?天龍八部是佛教的八護法,包括天眾(提婆)、龍眾(那伽)、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天龍寺就是大理國的很多皇帝出家的地方,大理國的皇帝都是真心真意地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孩子,甚至也有讓給外姓人的。但禪讓的時候也有一個禁忌,如果皇帝主動問你,我要不要禪讓給你,你千萬不能回答,因為一旦回答了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秦昭王就曾經跟商鞅說過這句話,最後商鞅被車裂了,因為太子聽說這件事了。所以當皇帝問你要不要禪讓給你的時候,他其實不是真心在問你,而是在試探你。比如劉備臨死之前問諸葛亮,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趕緊下跪說,我一定會盡心盡力地輔佐你的兒子的,你千萬別這麼試探我,我還不想死呢。孫堅臨死之前也曾經跟張昭說過,不然東吳歸你吧,張昭說,你放心,我肯定輔佐你兒子。劉表也曾經跟劉備說過,你劉備雄才大略,荊州乾脆交給你吧,劉備趕緊大哭著說,兄弟,你千萬別跟我來這個,我對你一點外心也沒有。

總之,大理段氏是真心真意地禪讓,其中也包括大家特別熟悉的段正淳,他最後將皇位禪讓給了段譽,段譽最後選擇了出家,又把皇位禪讓給了他的兒子。在華夏大帝國裡都沒能真正執行下去的禪讓,最後居然在大理這個小國得到了實現。

以上就是禪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