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曉松奇談·人文卷 > 五 勝利的陰影下 1.最善待戰俘的兩個國家 >

五 勝利的陰影下 1.最善待戰俘的兩個國家

距今(2015年)70年前的1945年,「二戰」勝利了。

勝利固然是好事,所有的國家和人民都歡欣鼓舞,慶祝和平的到來,但很少有人去提及,為了換取這份和平,人類究竟付出了多麼巨大的代價。

「二戰」勝利的代價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慘重的,其中包括7000萬人的死亡,除此之外,還有不計其數的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甚至造成了幾代人內心的傷痕,戰爭對人們精神和內心的摧殘,是無法去估量,更無法去修復的。

然而在戰爭勝利的伊始,所有人的注意力只聚焦在勝利本身,大家翻開1945年的各種報紙,看看當時的媒體報道,全世界都在閱兵、慶祝勝利、授勳、謳歌英雄、分封軍功……

1945年,是全世界各國閱兵儀式最多的一年,人們應該都記得莫斯科最盛大的閱兵式,至今我看到閱兵的影像資料,還覺得非常感動:參加閱兵儀式的人員有各方面軍司令、團長、營長、連長、士兵等,一個又一個的方陣,全都是功勳卓著的光榮部隊。

作為整個閱兵式的高潮,蘇軍儀仗隊將繳獲的德軍軍旗紛紛拋在列寧墓前,全場沸騰了,每一個人都深受鼓舞。扔敵軍軍旗,這是俄國的傳統,早在1812年的時候,拿破侖入侵俄國,最後失敗了,當然了,拿破侖的部隊主要是被俄國的寒冷氣候打敗的,但也可以說是被英勇的俄國軍民打敗的吧。總之最後,在莫斯科大閱兵的時候,也是由老兵舉著拿破侖的軍旗,拋在沙皇面前。

在莫斯科,人們用閱兵來慶祝「二戰」的勝利,那在敵人的首都柏林呢?也舉行了閱兵——柏林大閱兵。

其實,在柏林大閱兵的時候,所謂的「勝利的陰影」就已初現端倪了,這就是冷戰的陰影。

柏林大閱兵,盟軍的統帥們來了,蘇聯來了蘇軍的最大統帥——朱可夫,美國來的是盟軍的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英國來了英國大帥——蒙哥馬利……不過這個時候,盟軍各國之間已經開始有嫌隙了,眼看著閱兵的日子臨近了,英國和美國心裡開始有想法了:這柏林是蘇聯打下來的,英國和美國可沒去打過柏林,完全是以蘇軍為主力,所以在這場閱兵裡,肯定是蘇軍最風光,蘇軍最光榮,蘇軍的統帥朱可夫毫無疑問要站在最前面。

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心裡就不舒服了,他們在自己的國家也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怎麼能站到朱可夫身後?乾脆,咱倆別親自去了,各派一個偏將去得了。於是,英國和美國各派了一個偏將站到朱可夫大帥身後,法國更不用說了,本來就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情去的。反正不管怎麼說,美英法蘇四大佔領軍,都出席了柏林大閱兵。

事實上,這種嫌隙早在之前德國投降的時候就出現了。「二戰」之後,德國簽訂了兩次投降書,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第一次,德國先在西邊和盟軍簽署了一堆投降書,美英蘇法四國都有將領參加,蘇聯出席儀式的是蘇軍駐盟軍最高司令部的聯絡官。簽完之後,消息傳回莫斯科,斯大林震怒,因為他看過德國的投降條約文本後給出的指示是不要簽字,但由於消息延遲,莫斯科的指示遲遲未到,於是這位中將自作主張在條約上簽了字。

所以,在蘇聯的強行要求下,各國只能重新舉行一次受降儀式,德國也只好認命地再投降一回,儀式在柏林舉辦,這一次是由朱可夫親自來簽字,英美法也都再派人來走形式地再簽署一次。

受降之後的各種閱兵儀式也是如此,西方主帥都沒有參加柏林大閱兵,他們參加的是倫敦大閱兵。所謂的倫敦大閱兵,當然是最光榮的英國軍隊走在最前面,然後是美國軍隊,然後是中國軍隊。沒錯,作為盟國的重要一員,中國也參加了倫敦大閱兵,不過當時中國的陸軍都在打內戰呢,沒空去參加閱兵,所以就讓在英國接受英贈軍艦(重慶號巡洋艦、靈甫號驅逐艦)的受訓海軍官兵參加。我們的海軍官兵們,穿上漂亮的制服,跟在英國和美國的軍隊方陣之後,甚至排在法國的前面。不過,倫敦大閱兵蘇軍沒有參加,東歐各國也都沒有派出方陣。

在「二戰」後期,不僅蘇聯,東歐各國都參加了打擊德國的反抗戰鬥,政變之後的羅馬尼亞,也派出了幾十萬軍隊參加戰鬥,保加利亞也有幾十萬軍隊參加戰鬥,但他們都沒有收到閱兵邀請。就連當時把流亡政府駐在倫敦的波蘭,也沒有收到倫敦閱兵的邀請。要知道,波蘭的20萬自由軍一直是跟著英聯邦軍隊一起作戰的,但也被西方盟國排斥在外。所以,倫敦大閱兵相當於變成了西方盟軍自己的大閱兵。

美國也不遑多讓,它舉辦了紐約大閱兵,包括82空降師等,一支又一支光榮的美軍部隊,包括全部由日裔美國人組成的442團。當時,哈得孫河上集中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艦隊,包括日本簽字投降的「密蘇里」號等,百萬紐約人民觀看了壯盛的海陸空軍大閱兵。其實那會兒美國還沒有空軍,而是叫作陸軍航空隊和海軍航空隊,但也有上千架飛機。

中國也一樣,回到南京自己慶祝,然後又收復台北,等等。

這個時候,一些冷靜和清醒的人士,應該就能從媒體和人民歡呼勝利的表象下,看到另一些人準備開始報仇了,這就是我即將要談的「勝利的陰影下」。其實這個話題是極度龐雜的,所以我簡單把它劃分了一下,當然不會分得很詳細,否則就跟教科書一樣了,我們主要還是「漫談」。

我大致把「勝利的陰影下」的人分成了以下三類人:

第一類人叫作「等待回家的人」。這類人當然不包括戰勝國那些準備衣錦還鄉的軍隊,當時有上千萬的戰勝軍隊,等待著要復員歸國,這些「二戰」的老兵,回到家鄉將受到熱烈的歡迎,今後每年的國慶閱兵也都要走在前頭,甚至連續有七個參加過「二戰」的老兵當上了總統,這些人肯定不屬於「勝利的陰影」。我要說的「等待回家的人」,主要是指戰爭中被俘虜的士兵,也就是戰俘,其中包括德國戰俘、日本戰俘、意大利戰俘,以及相當多的荷蘭戰俘、比利時戰俘,還有法國戰俘。「二戰」最後,法國雖然忝居戰勝國行列,但在1940年時,它曾經是簽署過投降書的戰敗國,當時有兩百多萬法軍被德國俘虜,當他們被釋放的時候,絕對不可能像蘇軍和英軍一樣衣錦還鄉,這些人在德國充當勞工,經歷了九死一生的磨難,他們帶著羞恥,帶著愧疚,帶著不安,惴惴地等待著回家,而且就算他們回到家,也無法預料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樣的命運。

第二類人叫作「被驅逐出家園的人」。「二戰」之後,世界格局重新劃分,因為領土的變遷,上千萬的人被趕出了家鄉,被迫去陌生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在「二戰」時期的整個世界,所謂民族和國家的概念還是極其強大的,人們的民族主義觀念非常濃烈,戰爭更是民族之間的較量和對決。戰後,波蘭有將近一半(40%左右)的土地歸了蘇聯,原本生活在那裡的上百萬人都被趕了出去。被驅逐出家園的人不僅包括波蘭人,還有大量生活在歐洲的德裔,比如捷克蘇台德的德裔、羅馬尼亞的德裔、保加利亞的德裔、荷蘭的德裔、丹麥的德裔,當然也包括已經在庫頁島生活了四五十年的大量日本移民,也包括在東北生活了很久的偽滿洲國的日裔移民和開拓團,等等,這些人都要被轟走。你也許沒法具體去算,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十幾年,能不能就把這個地方當作家鄉,而且偽滿洲國的日本人與其說是被驅逐,倒不如說是回家了,但庫頁島上的日裔移民已經在那裡生活了四五十年,那是整整一代人的扎根和經營,活生生地就被驅離了。同樣,德國也有一大塊地方補給了波蘭,以及歸了蘇聯,所以生活在那裡的將近八百萬德國人,也被驅逐出了家園。這些德國人已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了幾百年,他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裡,突然戰敗了,家園一夜間成了波蘭人和蘇聯人的,他們則要被趕到更加滿目瘡痍的德國西部,重新尋找生活的土壤。

第三類人是最慘的,叫作「無家可歸的人」。「二戰」勝利之後無處可去的人相當多,包括大量的猶太人,這些人有的是在集中營裡活下來的,有的是在地下室裡躲了很多年的,還有參加游擊隊的,等等。很少有人去關注這些猶太人後來去了哪裡,事實上他們即便回到了家鄉,也是不受歡迎的,甚至遭到了迫害,所以後來的以色列國,就是這些無家可歸的猶太人重新建立的國家。雖然《聖經》上寫了,以色列是猶太人的土地,但這些猶太人祖祖輩輩都是生活在歐洲的,為了民族最後的生存,他們才被迫去了以色列。還有因為仇恨而不能回家的人,比如克羅地亞人,他們在戰爭期間,對南斯拉夫人民、南斯拉夫游擊隊等,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這些人如果回到家,只有死路一條。還有蘇聯革命期間逃出來的沙俄的軍人、軍官,哥薩克的騎兵,還有白俄人等,他們在戰爭期間跟隨德軍回到蘇聯,等於跟隨著德軍去攻打自己的祖國,犯下了大量的罪行,他們留在蘇聯必死無疑。還有流亡在英國的波蘭政府和20萬波蘭自由軍,按照雅爾塔會議的決定,波蘭已經歸了蘇聯陣營,變成了共產黨國家,這個資產階級的流亡政府完全回不去了,可是他們身上還帶著國璽和憲法,他們能去哪兒?該怎麼繼續維持?那20萬波蘭的自由軍將流散到何處?戰後,這種無家可歸的故事不勝枚舉。

首先是第一類人,也就是懷著羞恥和不安的心,準備回家的人,主要就是指各國的戰俘。

我看過各種各樣關於「二戰」後的文獻和資料,各戰勝國對待戰俘的態度截然不同,而被俘後所受到的待遇,將直接影響戰俘們回家時的心情。我按照自己的印象,給各大戰勝國列了個排行榜,考察因素包括哪個國家對待戰俘最好,哪個國家對待戰俘最不人道,等等。

其中,對待戰俘的態度最好的,中國絕對算得上一個。我不知道是因為中國是禮儀之邦,還是身上缺少利器,或者是就喜歡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總之,中國對日軍戰俘的待遇之好,稱得上是各國之首。

「一戰」實在是太殘酷了,戰後的創傷也十分巨大,所以「一戰」後各國簽訂了《日內瓦公約》,其中包括兩項協定,一是對戰爭中負傷人員的待遇,包括你應該怎麼救助敵方的負傷人員等;另一個就是對待戰俘的態度,內容包括了戰俘居住的面積、居住的條件、伙食標準等,要基本等同於本國軍隊。

中國也簽訂了《日內瓦公約》,但中國戰後給予戰俘的待遇,絕對大大超出了協議的要求。當然這也是有情可原的,因為當時中國軍隊本身的待遇,是全世界參戰國裡最差的,除了極其少數駐印度的遠征軍隊穿著美國制服,吃著美國罐頭,開著美國坦克,從印度打到緬甸,差不多跟美軍的待遇一樣,絕大多數中國士兵的特色就是「穿草鞋、吃小米」。

所以當中國駐印度遠征軍和中國境內向外打的軍隊在雲南會師的時候,兩邊軍隊彼此一擁抱,大家心裡都不太舒服。因為遠征軍全都穿著質地優良的美國大皮靴,穿著美國卡其布的夾克,頭上還戴著美國鋼盔,耳朵上還夾著美國煙,恨不得不打仗的時候還能有美國的小說和黃色照片作為娛樂,按照美軍的標準配備,士兵是有黃色照片的。

最可悲的是,中國境內負責往外打的,是衛立煌指揮的遠征軍,已經是國軍最精銳的部隊了,也大量地使用了美國武器,但士兵們腳上穿的基本還是草編的鞋,衣衫襤褸,在美軍的配備前,完全是相形見絀。

因為中國的軍隊本身的待遇就已經是極其差了,所以我們對待日本戰俘的待遇,實際上是超過了中國軍隊本身的待遇的,中國軍隊還分為八路軍和國軍,其中八路軍對日本戰俘的待遇還要更好。好到什麼程度呢?吃的比八路軍好,穿的比八路軍好,不僅如此,八路軍還給日本戰俘上馬列主義課,給他們組成日本反戰小組,真的感動了很多日本戰俘,他們組成了日本反戰同盟,在前線衝著日本廣播,去策反,類似的事非常多。

這裡要插一點題外話,所謂的戰俘,主要還是應該指在戰爭期間抓獲的俘虜,但到1945年8月15日的時候,日本整個國家就投降了,當時中國大陸的全體日本軍隊都投降了,這時候的就不能稱為「戰爭期間的俘虜」了,但不管是不是戰俘,不管是國軍還是八路軍,中國對待日本俘虜的態度都是非常好的。

當然了,我們俘虜的日軍人數本身並不多,八年抗日戰爭中,總共俘虜了大概7000日軍。另外,我們在戰場上抓獲到日軍,很多時候都是直接打死,這完全是出於內心的民族仇恨,不僅中國人對日本有這種刻骨的民族仇恨,其實很多國家和軍隊都有類似的問題。在戰場上,敵人打不過我們了,舉手投降了,可你曾經對我的祖國和人民,甚至我的親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我就不甘心讓你投降了,因為你投降了我還得供你吃喝,我乾脆直接把你打死得了,一了百了。這種情況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在少數,但具體有多少,實在是很難統計。比如說,敵人剛舉起手的那一刻我就把他打死了,其實完全可以算是在戰場上消滅了敵人,因為誰也不能確認他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啊。

總而言之,除了戰場上被消滅的俘虜以外,只要是活著被俘虜的日軍,到了中國的戰俘營,都享受到了極好的待遇。八路軍對日本戰俘的態度排得上是全球之冠,國軍雖然比八路軍待遇差了點,但也是非常善待的了,畢竟要展示我天朝上國、泱泱大國以德報怨的高尚節操。

日本舉國投降之後,所有被關的戰俘都需要遣送回國,整個的遣送過程,中國也是做得非常好的。從距離上看,中國遣送日本戰俘回國,路程要比德國戰俘被遣送回國遠太多了,大家不妨看看世界地圖,去掉蘇聯之後,整個西歐加起來都沒中國大,而且歐洲內陸的鐵路和公路都極其發達。而當時,飽受戰爭摧殘的中國,交通可謂極端落後。在日本全面投降之後,西邊的投降日軍已經深入湘西的芷江和陝西潼關一帶,南邊的投降日軍也到了廣東,除了東北的偽滿洲國之外,整個關內,幅員遼闊的國土上,中國軍隊接收了213多萬的投降日軍和俘虜,其中也包括所謂的日本僑民、文職人員和開拓團,等等。除此之外,關外還有一百六十來萬。

當時,中國幾乎調動了全國80%的運輸力量,就為了把這些日本戰俘安全地、快速地、好好地遣送回日本,並且在遣返的過程中,為了餵飽這些日本戰俘,國民政府足足花了100多億元的法幣(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發行的貨幣)。當然,那時候已經開始通貨膨脹了,一大包糧食就賣到8000元法幣了,如果放到戰前,100多億元法幣可是不得了了,即便是戰後,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整個遣返過程,都沒有發生中國軍隊殺害日本戰俘的事件,這是可以肯定的。這幾百萬的日本戰俘,能坐火車就坐火車,能坐汽車就坐汽車,實在不行才採取步行,總之,中國竭盡全力地以人道的方式對待他們。

我看過許多日本戰俘寫的回憶錄,其中有一個日本戰俘,他記錄了自己從濟南步行到青島的路上發生的一個小故事,我很受感動。身為戰俘,他們都已經繳械了,身上沒有任何武器,所有的行李裝在大車上,但是分發的口糧得自己背在身上。就這樣,所有的戰俘排成隊伍,背著自己的糧食,拉著行李車走在路上,兩邊還有國軍護送,但是國軍的護送隊伍人數不多,也就能保護戰俘們白天的安全。

大家不妨想一想,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種種暴行——「三光」政策、清鄉運動,各種慘無人道的清剿,被蹂躪得最慘的就是河北、河南和山東這幾個地方。南京大屠殺以後,南京歸了汪偽政府,情況稍微改善了一些,但山東、河北等地,因為有大量的八路軍,還爆發過百團大戰等抗日戰役,所以每一次日本的清鄉、清剿和「三光」行動,都認準了那裡,當地人民對日本人有著滔天的仇恨。

所以一到了晚上宿營的時候,日本戰俘的噩夢就開始了。當地老百姓一撥接著一撥,組團來偷襲戰俘宿營地,沒別的原因,就是仇恨,就是要報仇,老百姓的做法也很簡單,就是打砸搶。逮到日本戰俘就打,用手打,用農具打,用石頭打,把戰俘們放在大車上的行李全部搶光,隨身背的口糧也統統搶光。國軍的護送隊伍完全不管,他們就在旁邊看著,就差喊兩句加油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日本人應該接受的懲罰,甚至他們自己也恨不得上來搶點東西。

日軍投降後,向全部軍隊下達了嚴格的命令,絕對不能跟中國人再發生任何衝突,再加上戰敗了,民族的士氣和氣焰也都沒了,反抗精神也沒了,所以,面對憤怒的中國老百姓,日本戰俘完全不反抗,他們就老老實實地坐在那兒被打,東西被搶走了也不敢站起來。

夜裡被打了一頓,吃穿用的也全都被搶走了,隔天還得繼續趕路,但這些日本戰俘想不到的是,就在第二天早晨,當地的八路軍就把鄉民們搶走的行李和糧食都送回來了,完好無損地還到日本戰俘手裡。由此可見,八路軍的軍紀確實比國軍要嚴明太多了。

還有一個日軍戰俘在回憶錄中寫到,他在遣返的路上生病了,國軍竟然派醫生來給他看病,看完病,醫生臨走前跟他說,我們都是黃種人,我們要消除仇恨,為黃種人的團結而奮鬥。當然了,我嚴重懷疑這一段回憶的真實性,其實不論是戰俘還是普通人,每個人在寫回憶錄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將事實描述得更傾向於自身和自身所在的民族的利益。

日本戰俘寫的回憶錄裡,難免有許多誇張和有傾向性的成分,但總體看下來,有一件事至少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他們成為戰俘的日子裡,最善待他們的國家就是中國。

除了中國以外,美國對日軍戰俘也還算不錯,當然美國俘虜的日軍也不多。事實上,日本軍人的被俘率是很低的。戰時,美軍消滅了幾十萬日軍,大概只抓了七萬俘虜,被俘率也就百分之幾吧,因為日本士兵都有武士道精神,堅決不投降,一上戰場就來自殺式的玉碎衝鋒。關於日本士兵的故事太多了,比如在硫黃島打到整支日軍只剩最後一個人,從阿留申的阿圖島開始,日軍為了每一個島都玉碎,美軍完全被日本人的玉碎衝鋒嚇傻了。所以美軍沒有俘虜多少日本戰俘,因為日本士兵都戰死了,是最後打到菲律賓和沖繩的時候,才俘虜了一點。

一開始,美軍把日軍俘虜都運到美國本土去了,和德軍戰俘一起關在得州和新墨西哥州的戰俘營,集中給他們進行民主教育洗腦。總體來說,美國給戰俘提供的待遇還是很好的,但美國在佔領日本期間,以佔領軍的身份對日本軍民犯下了許多罪行,這兩者綜合起來看,美國對待戰俘的排名就要下降了。

從整體上來看,對待戰俘最好的國家,中國要是排名第一的話,我認為排名第二的應該是英國。英國對待德軍的戰俘是很好的,而第一個原因是德國對英軍的戰俘也比較好。

大家都知道,德國人的種族歧視問題是非常嚴重的。在德國人眼裡,日耳曼人是最棒的,德軍到了西歐,對待荷蘭戰俘是最好的,因為德軍認為荷蘭人也是日爾曼人,跟自己是一個種族。至於丹麥,德國人恨不得覺得丹麥人就是德國人,因為德國和丹麥之間有著複雜的歷史關係,丹麥南部在相當長的時期裡,就是德國領土,所以丹麥的戰俘根本就不能稱為俘虜,幾乎就是德國人,你就直接參加德軍好了。

德國對法國戰俘的態度就差一點,因為法國人個頭比較矮,頭髮顏色也比德國人深一點,但總體來說也差不了太多。從種族角度來講,日爾曼人其實是看不起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但德國人對英國人還算不錯。大家應該都看過很多故事發生在戰俘營裡的電影,比如著名的《勝利大逃亡》,戰俘營裡還組織戰俘們踢足球,德國隊對英國隊,法國隊對聯隊。

總而言之,在西歐,德國對待戰俘的態度,還是很遵守《日內瓦公約》的,但在東邊就太凶殘了,日耳曼人看不起斯拉夫人。所謂的「斯拉夫」,英語是「Slav」,其實就是「奴隸」的詞根。在日耳曼人眼中,斯拉夫人就等同於奴隸,根本就不能當成人。

回到對待戰俘第二好的英國,出於對德國的投桃報李,英國對待德國戰俘也很不錯,除此之外還有兩點原因:

第一是英國和德國之間的民族仇恨不是很大。當然了,在戰爭中,英國本土被摧殘得挺嚴重,在英吉利海峽戰役的幾個月時間裡,倫敦被炸平了一大塊,考文垂被夷為平地,謝菲爾德被炸得面目全非,當時丘吉爾還發表了著名的演講,說到「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這麼少的軍隊,保衛了這麼多的人民……」,指的就是英國空軍英勇地跟德國戰鬥的事跡。講述這段歷史的電影也非常多。說到底,德國也就是空中遠距離轟炸了一下,並沒有直接蹂躪英國人民。到了1944年,各國都登陸以後,德國也就是發射了一堆導彈,那個年代的導彈精度沒有今天這麼高,用今天的標準來看,只能稱之為火箭,有巡航V1,還有彈道V2,又轟炸了英國的部分土地。就這麼兩次交戰,德國沒有在英國登陸過,主要是它也沒能力在英國登陸,英國海軍比德國海軍強大太多了,至少強大六到八倍。正因為德國沒有到英國本土上施暴過,所以英國人對德國的報復心理沒有那麼大。

第二個原因更重要,英國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日不落帝國,英國人自古以來就以紳士自居。雖然現在大家都覺得「紳士」是很虛偽的一個詞了,但英國人不這麼覺得,他們老把自己當成全世界的道德楷模,即便是對待戰俘,也要表現自己的貴族和紳士氣度。但也並不是所有的英軍都有紳士風度,別忘了英軍裡面還有相當大數量的猶太旅,包括美國也是一樣,這兩個國家幾乎可以稱為猶太人在海外的大本營,生活在英國和美國的猶太人甚至比以色列的猶太人還要多。英國的猶太人還出了羅斯柴爾德家族,這可是掌握著英國經濟命脈的大家族。英國軍隊裡也有很多猶太人,甚至都組成了猶太旅,這些猶太人也沒有什麼紳士風度,他們到了法國和德國境內,看到了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看到了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看到被關押在裡面的猶太人生活環境之惡劣,被折磨得何其悲慘,那種猶太人同仇敵愾的火焰一下子就燒起來了。

英軍中的猶太人和猶太旅,其實是殺害了很多德國戰俘的。不過大英帝國還是很注重面子的,英軍的軍紀也是非常嚴明的,所以他們不允許猶太人明目張膽地報仇,但你可以晚上偷偷地做,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作沒看見。所以,猶太旅就制定出名單,把曾經迫害過猶太人的德國納粹的名字都寫上去,一到了晚上,猶太旅就派出好多暗殺小分隊,其實那根本都算不上是暗殺了,他們通常就是直接敲門,德國戰俘一開門就被一梭子子彈打死。後來英國一看,猶太旅做得好像有點過分了,天天都有好多德國戰俘被殺,再殺下去就不好收場了,最後英國就把猶太旅調出了德國,派到意大利去了。

儘管猶太旅做了一些零星的殺害戰俘的事,但總的看來,英國對待戰俘還是稱得上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好。